“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中國文藝批評高端論壇”聚焦文藝批評新可能: 人人都有麥克風,文藝批評怎么辦
12月20日,“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中國文藝批評高端論壇”在遼寧大連舉行。論壇由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大連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遼寧師范大學科研處、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承辦。來自北京、遼寧等地的30多位學者、評論家參加。遼寧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李雪銘出席并致辭。論壇由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洪飏、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學昕主持。與會者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總結中國文藝批評的歷史經驗,探討如何更好地推動文藝批評繁榮發展。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進一步為文藝創作、文藝批評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袁正領說,“文化主體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關鍵詞。我們應該以融匯創新增強文化主體性。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進行融合創新,堅持“兩個結合”,有效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推出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在融合創新的過程中,要堅持消化吸收、有機融合,而不是簡單相加,更不是各說各話;應注重辯證取舍、推陳出新;要立足實踐,在實踐中推動文藝創新發展。東北大學教授劉廣遠說,在新時代,文藝事業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但文藝工作的重心依然是催生更多的精品力作。文藝批評作為文藝事業的重要一環,要積極助力于優秀作品的涌現。在批評實踐中,要積極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來評判和鑒賞作品,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有機統一。這是新時代人民文藝所呼喚的價值標準。
對于文藝工作者而言,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歸根結底要落實到創作實踐中。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晶說,在新時代,要努力創造出更多含有“雋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蕩的氣”的經典文藝形象。經典文藝形象是各個藝術門類中以不同的藝術媒介創造出的經典的標志性形象。經典文藝形象依靠鮮活的形象而非抽象的概念感染人,能夠直擊人心,給人以強烈的審美直覺,喚起人們最為普遍的審美共通感。經典文藝形象是在最為廣大的受眾的當下審美感受中生成的,在審美接受過程中獲得了最大公約數的審美認同,并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強烈的印象,給人們留下強烈的時代記憶。經典文藝形象還會呈現出鮮明的中華文化辨識度。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說,以“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視野來觀察當下的文藝創作,會發現傳統因素在很多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鮮明呈現。比如,西方的現實主義總體偏向于客觀性,而我們傳統的現實書寫有很多主觀性的元素,新時代的一些小說創作就有效地融合了這兩方面的特征,形成了一種“心性現實主義”的寫作范式。在對現代性的理解上,西方主導的現代性強調不斷向前流動,而中國的現代性則在流動中時時回溯,在傳統與現代的復雜關聯中觀照現實問題。在人物形象上,當下文學、影視作品中涌現了一大批具有傳統君子風范的人物形象,形成了現代君子式典型。這些新的文藝現象,需要我們用新的批評視野和批評方法進行有效梳理,呈現新時代文藝創作的豐富發展態勢。
新時代文藝批評的繁榮發展,需要我們積極推進古典文論資源的當代轉化,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評論體系。遼寧省文聯副主席林喦說,中國當代文藝批評隨著思想探索和創作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涌現出了不同的批評方法和豐富的批評成果。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對傳統批評資源繼承不夠、大家在批評現場各說各話導致無法形成有效交流等問題。在新時代,我們需要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聚焦中國的現實、觀照文藝的現場,催生一些具有原理性、獨創性的批評理論,建構文藝批評的中國范式,為文藝批評實踐尋找到新的標準和尺度。遼寧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馬琳談到,中國古典文論中存在許多關于創作和敘事的言說,比如強調作家在創作中既要“格物”,也要“動心”,在客體中注入主體的豐富情感;強調藝術的真實,即使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也要講究情節的合情合理;在塑造人物時,注意把握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做到“同而不同處有辨”;在敘事節奏上講究張弛有度,有時候要有一些閑筆等等。這些理論對當下的創作和批評依然有著豐富的啟示。我們在進行批評實踐時,應積極從古典文論中吸取有效的理論資源,并結合當下的嶄新實踐進行新的審視和轉化。大連大學教授高日暉表示,我們既要用傳統的理論來觀照當下文藝創作,也要用當下的視野和方法來研究古典文學,增強古典文學研究的“當代性”,使傳統與現代更好地關聯起來。
媒介的變化,導致文藝創作的新變,要求評論家采用新的視野和方法進行觀照。東北財經大學教授韓傳喜認為,媒介的迭代對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們在考察文學與媒介的互動關系時,既要關注其情感邏輯,也要關注其技術邏輯,二者是一種交融的關系。在文藝現場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創作者、接受者等主體,也要關注資本、技術等要素,這樣才能全面分析其中的復雜狀況。這對文藝批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評論家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理論話語,在與現場的互動中建構起值得深入探討的話語空間?!吨袊囆g報》副總編輯余寧談到,在媒介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可以是評論者。在這樣的媒介環境下,文藝評論工作者要真正深入到文藝現場,包括網絡上的文藝現場,直面文藝工作對象、方式、手段、機制等方面出現的新情況,觀察文藝創作生產格局、文藝產品傳播方式、人民群眾審美需求等方面出現的新特點,真正彰顯文藝批評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的功能,切實發揮好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作用。遼寧師范大學副教授徐大威說,按照“媒介即信息”的觀點,多媒體傳播媒介和傳播方法的改變,會導致傳播內容發生對應的形變,通過傳播所建構的文化也隨之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強化對媒介的引導,充分發揮多種媒介的傳播合力,使之真正發揮凝聚人心、傳播形象的作用。在新時代,我們在媒介宣傳中要充分發揮文藝的力量,以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積極宣揚時代的英雄形象,不斷提升我們的奮斗凝聚力。對于文藝評論家而言,要發現媒介與文藝之間的復雜關系,仔細梳理文藝在不同媒介語境的變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