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小院里的“青春之歌”
    來源:河北日報 | 龔正龍 肖煜 張曉華  2023年12月26日08:38

    12月10日清晨,從曲周暫返北京校園前,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李蕙騎著電三輪,一路顛簸著,又一次來到白寨鎮北油村西的田埂上。

    麥苗,仿佛感受到冬雪將至,頑強挺立著。

    測了一株又一株。麥苗已正常分蘗,雖然稚嫩,但根莖結實,透著精氣神,像一個個倔強戍守的小戰士。

    “慢慢來,別著急,扎穩根基,才能抗住風雪、長得更壯呢。”

    李蕙搓著凍僵的雙手,拍了幾張麥苗的照片。這大半年的辛苦,她全都灌注在眼前的田地上。春去冬來,送走了玉米,又孕育麥苗,她儼然一位農人。

    當晚,2023年入冬后的一場大雪,紛紛揚揚飄灑大地。麥田披上冬裝,一望無垠。

    兩天后,我們撥通李蕙的電話,想打聽農作物優化施肥處理的技術細節。電話那頭,她說著說著,總會不由自主地提起冀南大地上的那片麥田。

    “剛還有農戶問,雪這么厚咋辦?我挺有信心的。下雪不冷化雪冷,接下來,一定要防止凍傷。好想立刻回去啊。”李蕙說。

    多年來,從一撥又一撥駐扎在曲周科技小院的學子們身上,我們都感受到了這份牽掛。這些年輕人,一如50年前的石元春、辛德惠、黃仁安……

    2023年五四青年節前夕,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李蕙他們讀了一遍又一遍,用心記下總書記的諄諄教誨,立志“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

    這無言的誓約和青春的交響,是曲周之幸、鄉村之幸、中國農業之幸。

    第一次見到李蕙,是今年中秋節前。

    白寨科技小院,梧桐樹下,擠滿了來聽講座的村民。

    “玉米地有了紅蜘蛛用什么藥最好?”

    “地力不好的地塊用什么化肥?”

    “小麥播種后怎么補水?”

    村民們問題一個接著一個,李蕙一一耐心解答。這個山東臨沂姑娘亭亭玉立,圓圓的臉龐上一雙大眼睛透著穩重。

    白寨科技小院,是曲周第一個科技小院,也是全中國第一個科技小院。

    李蕙,是今年春節后到小院的。視頻聊天中,親人們苦勸,母親臉上寫滿不解——

    “你讀研究生,咋進了村?這上啥學呢?那里是鹽堿地啊,你不是自找苦吃嘛!”

    “這話很熟悉啊,我們就是在自找苦吃!”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副站長張宏彥堅定地說,神色中流露出濃濃的追憶和緬懷。

    太行天下脊,一路向南,與古黃河交匯于冀南。

    曲周,正處在冀南低洼處,是黃淮海平原鹽堿化之典型。《漢書·地理志》記載:“漳水出治北,入黃河,其因斥鹵,故曰斥章。”據曲周縣志記載,明崇禎年間,“曲邑北鄉一帶,咸堿浮鹵,幾成廢壤”。

    20世紀70年代,一場旱澇鹽堿綜合治理的“科學會戰”打響。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石元春、辛德惠、毛達如等專家組成鹽堿土改良研究組,懷揣使命,赤腳蹚水走入曲周鹽堿灘。那時,很多人也苦勸大家不要“自找苦吃”。

    “治不好,我們就不走了!”吃住在破漏的農家小院,沒日沒夜地實地勘驗調研,這群青年知識分子恪守誓言,最終使曲周這個老堿窩變成米糧川。

    曲周改土治堿成果,如一曲青春之歌,從冀南唱響,走向全國。后續的相關研究和理論成果,深深影響到幾十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

    2006年,春節過后,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團隊來到曲周,開展華北地區高產高效農業發展道路研究。

    幾年下來,縣里提供的試驗田雖然實現了高產高效,但農民自家地里,產量還是低。哪怕與實驗站一墻之隔的田地,也是如此。

    問題出在哪兒?經反復研究,2009年夏,縣校共同啟動白寨萬畝小麥、玉米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建設。這次不再用連片試驗田,而是選擇農戶們的普通農田。

    “拆墻、架橋——打破農技推廣壁壘,讓農民真正學起來、用起來。”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曉林,帶著張宏彥、王沖兩位年輕老師和更年輕的研究生曹國鑫和雷友,以老一輩農大人為榜樣,扎根在白寨村一處廢棄的農家院,把課堂和實驗室搬到了田間地頭。曾在德國霍恩海姆大學實驗室做過研究的李曉林,在拾掇農家院時,特意留下兩棵梧桐樹苗,寓意“引得鳳凰來”。

    全國首家科技小院,就此在曲周誕生。

    小院里的兩棵梧桐樹,今已亭亭如蓋。

    樹下放著幾個編織袋,每袋都裝滿玉米和秸稈,袋子上做著標注——

    “侯玉林,2023年9月18日”“M-1-6”“M-1-7”……

    “這是咱們小院的侯玉林從地里摘的,先是晾曬,然后稱量、記錄顆粒、計算數據、對比產量……”李蕙說,做農業研究不易,與村民溝通更不易。今年剛到小院時,不僅聽不懂當地方言,還常被村民問得啞口無言。那種懷疑的眼神,讓人心里特別不是滋味。

    這樣的眼神,白寨科技小院第一代研究生曹國鑫體會更深。

    2009年夏,一場罕見的暴風雨襲來,長勢旺盛的玉米大面積倒伏。

    夜里,曹國鑫哭著給老師打去電話:咋整?這是新品種,要不要扶?

    李曉林迅速與制種專家等各方會診,得出的結論是:“不用扶正!”

    因為倒伏發生在抽穗前,可自行恢復,如果人為扶正,反而容易造成折斷。但是老百姓不理解,堅持傳統做法,要把玉米扶正。

    曹國鑫急了,挨家挨戶跑,磨破了嘴皮子,反復講解說明。在他的堅持下,村民們半信半疑地等待。幾天后,玉米奇跡般地恢復過來。當年,還大獲豐收。

    在這片田野上,曹國鑫成長為科技小院培養的第一個博士,成為師弟師妹們心中的榜樣。

    “不能砸了咱小院的招牌。”李蕙暗下決心,要從“一問就倒”變成“百問不倒”。

    看論文、跑地頭,跟著農戶去田里排查,不懂就問,多請教學習……半年多堅持下來,李蕙和同學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結合起來,能解答的問題越來越多,幫助到的村民也越來越多。他們用知識和汗水,架起了小院師生與老百姓之間的連心橋。

    “走,我帶你們去地里看看。”

    倒車、掉頭,一氣呵成,李蕙靈活自如地操控著電三輪。

    這是駐扎科技小院的首要技能。下田、去實驗站,出行全靠它。

    村子在東,玉米地在西。陽光透過云層,潑灑在翠綠的田間。一路上,一株株玉米如同士兵,挺拔佇立著。

    “這半年多時間,除了村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玉米地。”李蕙所說的玉米地在村路北側,與周圍的地塊比起來,玉米植株更加整齊、高大,稈粗葉肥。

    李蕙的研究方向是“小農戶糧食綠色生產的土壤制約因子消減技術構建及應用”。從耕作、播種、施肥,到后期的除草、打藥、收獲,作物整個生長過程都要記錄在冊。取土樣、測量植株、檢測土壤養分……密植栽培要求高,每隔十幾天,她就要鉆一次玉米地。

    土地,被濃濃的翠綠包圍,盡顯大自然的偉力。跟隨李蕙,我們鉆進3米多高的玉米林中。

    擠擠挨挨的葉子如同一柄柄鋒利的小劍,劃得人皮膚生疼。李蕙說,夏天最痛苦,天蒙蒙亮就得下地,盡量早點完成測量。要不然,等太陽一升起來,里面的溫度根本受不了。工作服、防曬帽、口罩、袖套,汗水混著露水,不一會兒,全身就濕漉漉的。蚊蟲飛來飛去,有時還會遇上蛇……

    “后悔到小院來嗎?”

    “辛苦歸辛苦,卻沒后悔過。”李蕙笑著說,她喜歡泥土的味道,看到玉米出苗、拔節、開花、吐絲,就覺得喜悅而踏實。“農業穩,天下安——既然總要有人干這件事,為什么就不能是我?”李蕙認真地說。

    對于農民來說轉變觀念是最難的,但王懷義不是這樣的人。

    20世紀70年代,王懷義擔任王莊村黨支部書記,跟著農大師生一起治堿。世紀之交,他再次找到農大老師,請其指導成立合作社,統一管理,機械化耕種,實現了產量突破。再后來,他把兒子的空置宅院騰出來,作為科技小院,供學生們使用。

    2011年初,23歲的中國農業大學學生、廣東佛山青年黃志堅來到王莊村。

    “沒食堂,沒自來水,沒暖氣,什么都沒有,怎么做科研啊!”一個孤單的夜晚,黃志堅抱著小院唯一的伙伴——小柴狗“貓貓”,忍不住大喊起來。

    喊歸喊,各項工作還得照常進行。在王懷義和老師們的開導下,黃志堅漸漸冷靜下來,沉下心投身科研和農技推廣。

    當年2月中下旬,澆小麥返青水,黃志堅卻告訴大家不能澆,也不讓施肥。

    村民們不聽他的。王懷義堅定地支持黃志堅,說服了幾個農戶,硬是過了清明節才澆地。

    奇跡出現了——延遲水肥的地塊,小麥茁壯不倒伏,麥穗顆粒飽滿,麥收時產量更高。

    種糧大戶王俊山的試驗田畝產650多公斤,破了村里當時的高產紀錄。

    村民們傻了眼,卻也心服口服。“水肥后移”技術迅速普及到全縣。

    “兄弟,你本事大!”王懷義蹺起大拇指。

    “大哥,還是你給力啊!”黃志堅的“粵普”,逗得村民們哈哈大笑。

    自此,相差近50歲的二人以兄弟相稱。

    村民們剛開始聽不懂“粵普”,黃志堅就把技術要領寫下來,請“大哥”王懷義用村里的大喇叭廣播。后來,大家能聽個八九不離十了,黃志堅就把大喇叭搬到小院,利用空閑時間隨時講解農技知識。甚至帶著喇叭蹬上三輪車,走街串巷宣傳推廣,王懷義還幫他制作了流動展板。

    愛農知農,才能強農興農,贏得信任和擁護。

    十幾年來,這一老一少的故事,激勵著一批又一批中國農大研究生,以小院為家,不斷完善農技推廣方法。小院的門常年不閉,村民們有問題抬腳就進,總能及時收獲答案。

    如今,張哲、馮佳如等駐扎在王莊科技小院。他們身手了得,已能熟練使用先進的航拍儀器和各類植保機械,比如用飛機給小麥噴灑農藥、遙控無人機航拍測產……這是黃志堅們當年無法想象的。

    青春,在科技小院閃閃發光。那只傳遞了無數農技訊息的大喇叭,已經逐漸退出小院舞臺,但誰又能忘記它呢?

    初秋的傍晚,我們爬上小院房頂,見到了它。雖已滿身滄桑,但老而彌堅。小院師生焊起鐵架子,把它和三個新喇叭安裝在一起,分別朝向四個方向。它們,共同俯視著村莊,見證著鄉村之變。

    地復康循環農業科技小院,坐落在槐橋鎮劉李莊村一望無際的田間,由倉庫改造而成。

    今年中秋節前,我們尋至此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前一大片五顏六色的花。

    兩個姑娘聞聲而出。師姐彭可欣活潑愛笑,是四川成都人;師妹趙薇和李蕙一樣,也來自山東臨沂。

    農業生產,不是簡單的播種收獲。就曲周而言,既要向鹽堿地要糧食,也要努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作物。為此,科技小院與企業合作,重點探索“蚯蚓養殖—有機肥生產—果蔬糧種植”綠色循環模式,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蚯蚓養殖區、作物試驗區、飼料堆積區、蚯蚓糞晾曬區……這個小院的一切,似乎都跟蚯蚓有關。院外田間,一行行長約百米、寬約1.5米的蚯蚓床格外顯眼。

    “來,瞧瞧我們的小寶貝兒!”彭可欣掀開蚯蚓床上的黑色遮陽網,只見一條條暗紅色蚯蚓慢慢蠕動著。“我們的科研成果是在糞堆上搞出來的。”彭可欣說,蚯蚓渾身都是寶,蚯蚓糞更是良好的腐熟有機肥料,主要用在經濟作物施肥上,可作為蔬菜瓜果、名貴花卉的追肥或園林綠化、糧食作物基肥使用。

    為解決企業蚯蚓養殖經驗不足,蚯蚓繁殖能力低、產糞量低等問題,彭可欣和師妹聯系專家,不斷改進蚯蚓床,給蚯蚓打造舒服的“空調房”,讓它們住得舒心安逸。針對蚯蚓喜歡果酸類食物的習性,對飼料進行改良。蚯蚓吃得多、長得好,產生的蚯蚓糞養分豐富、肥效顯著。

    如今,她們改良研發的蚯蚓肥料非常走俏,已銷往遼寧、陜西、云南、貴州等多個省份。

    有成功的喜悅,也少不了挫折的沮喪。為了研究蚯蚓肥在辣椒種植方面的功效,今年5月,趙薇在蚯蚓養殖區旁種了一畝半辣椒試驗田。誰知,苗剛種上沒多久,連續遭遇冰雹和暴雨,地淹了,苗死了三分之一。

    “第一次栽種經驗不足,管理也滯后。可我不想放棄。”倔強的趙薇把剩下的辣椒苗分成36個區,堅持每月采樣、測算、出數據,默默為明年的栽種和研究打基礎。

    一陣風吹來,卷起漫天糞土沙塵,夾雜著雨點落下,兩個姑娘忙招呼我們往小院里跑。

    做肥料免不了產生各種味道。“我倆啊,不僅跟蚯蚓為伍,每天都是被蒼蠅親醒的……”倆姑娘咯咯笑著,把小院生涯總結為“苦中作樂、勇往直前”。

    臨別前,她們笑說,這個小院,最美的就是門前這一片五彩斑斕的花。這些花用的就是她們研發的肥料,所以開得異常鮮艷。然而,在我們眼中,此刻卷著褲管、光著腳丫、樂呵呵立在風雨中的她們,才是小院最美的花。

    安寨鎮前衙村,古樸而清雅。

    我們抵達前衙村時,正逢當地廟會,戲臺上唱著傳統劇目《清風亭》。“最美小院”前衙科技小院,就在戲臺后方百米外的小巷內。

    前衙村種植葡萄40多年,但一直是傳統管理。近年來,葡萄產業發展遇到瓶頸,一直無法壯大。

    2022年2月,碩士研究生張桂花駐扎到小院。盡管有思想準備,但面對上一年大雨導致的葡萄歉收局面,她還是手忙腳亂。

    經過調查走訪,小院師生有了一個想法——

    何不索性借此機會,帶領村民種植效益高的新品種?

    村民們則喜憂夾雜,擔憂居多。“他們想改變,但不敢改變。因為沒經驗、缺技術,更怕折本。”張桂花和師兄王鑫頂住壓力,前往遼寧營口、河北邢臺等地,學習“陽光玫瑰”葡萄品種種植技術,把每個步驟都記錄下來,拍成視頻,回來后手把手教給幾戶敢于嘗試的村民。

    廣袤田野是最好的課堂。天蒙蒙亮,和村民下地干活;陽光烈了,回小院整理問題、查找資料、請教老師;下午涼快了,又到地里勞作;晚上回來,繼續做研究、寫日志、匯報進展……幾個月下來,吃苦耐勞的張桂花贏得了村民們稱贊。

    這一年,種植“陽光玫瑰”的村民大獲豐收,平均每畝增收逾萬元。

    今年,更多葡萄種植戶踴躍加入,紛紛向科技小院取經,主動嘗試種植新品種……

    “這個老外挺在行啊!”這是賀晨對塞爾瓦拉吉的評價。

    9月25日,這位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抵達前衙村考察科技小院,黑龍江姑娘賀晨參與講解。

    “玉米澆幾次水?施幾次肥?”

    “一畝地打多少糧食?”

    “葡萄什么品種?產量多少?”

    塞爾瓦拉吉問個不停。農戶連說帶比畫,回答很認真,還請他品嘗葡萄。

    中國小農戶“科學種田”的能力,令塞爾瓦拉吉十分驚嘆。他表示,這證明了向全世界推廣科技小院的價值。

    這是無可辯駁的“中國經驗”。2021年至202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連續三年向全球推廣科技小院合作模式,稱它是在生產一線賦能小農戶的典型案例。

    在前衙村史館前,我們遇到了從田間歸來的贊比亞留學生戴維。瘦瘦高高的他膚色黝黑,背著一袋玉米,用不太熟練的漢語和我們交談著。

    “玉米測產,我們國家需要技術……”戴維說,他2019年來到中國,如今正在中國農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在科技小院試驗田開展玉米種植、測產分析等研究。

    為了共享“中國經驗”,中國農業大學在曲周模式的基礎上,打造了中非科技小院項目,為非洲培養青年農業人才。正是得益于這一項目,戴維從遙遠的贊比亞前來學習。

    不僅如此,曲周科技小院模式也走出國門,在非洲得到復制推廣。

    今年11月初,三個新建科技小院在馬拉維揭牌。中國農業大學馬拉維留學生非里和他的5名同學從中國學習歸來,入駐小院。他們希望在家鄉推廣學習到的技術,用來自中國的農業科技改變馬拉維農民的命運。

    離開曲周那天,我們再次來到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辛德惠院士生前居住過的房間前。

    只見蒼松遒勁,那是辛德惠院士的愛人劉一樵老師親手所植,今已蔭蔽一方。

    解民生,治學問。當年建立曲周實驗站時,中國農大師生專門從改土治堿第一站張莊村移來兩棵老柳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多年來,一批批年輕人接力前行,推動曲周農業譜寫新篇——

    告別小耬施肥,引入小型追肥機,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提出“三密一疏”小麥耕作模式,配合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技術,使小麥畝均增產50公斤;通過無人機紅外線檢測,了解不同地塊的營養情況;推廣耐密高產優良品種應用技術、增密晚收高產栽培技術、土壤培肥技術……

    2009年以來,曲周科技小院開發引進的25項關鍵技術,帶動曲周農業高產高效技術采用率從17.9%提升到53.5%。

    2022年,曲周成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同年,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聯合發文,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埋下一粒種子,造福萬千蒼生。科技小院,就是那一粒青春的種子。

    “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科技小院從曲周走向全國,目前,已建立139個小院,覆蓋24個省區市。小院培養的學生,70%以上都活躍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張宏彥很自豪,科技小院搭建起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陣地,點亮了鄉村振興的科技之火,為希望的田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農大師生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曲周寫下錚錚誓言。而今,他們又為科技小院提煉出“實思”二字。

    “實,就是同甘共苦,頭戴草帽下田去;思,就是用心用情,把農民的田放在心上。”李蕙說,實干興邦,而行成于思,這兩個字已刻在科技小院年輕人的心頭,并在實踐中迸發出強大的力量。

    太行披霜,大地蒼茫。新時代新征程,這些年輕的新農人啊,終將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大地豐碑之上。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自产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久热精品|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全球AV集中精品导航福利|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观看软件| 久久精品影院永久网址|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免精品费网站|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 久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97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在线导航| 热99re久久免费视精品频软件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99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线视频区| 亚洲国产精品yw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