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在京開幕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的“2023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于17日上午開幕,本次年會全程以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院長、《美術觀察》雜志主編、時任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于2016年發起,以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色彩為研討對象的學術年會。會議的宗旨是“闡揚中國傳統色彩經驗智慧,匯集中國傳統色彩研究力量,構筑中國傳統色彩話語平臺”。今年已連續舉辦8屆,匯聚了色彩學、美術學、歷史學、考古學和哲學等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對于傳統色彩的載體、事實、現象、觀念等,進行了廣泛而富有實效的研討,已結集出版了8本年會論文集,積累了近四百萬字的理論成果。這些珍貴的學術成果,為中國傳統色彩研究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為中華優秀傳統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發揮了助推作用。
開幕式上,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馬鋒輝,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負責人周慶富,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院長、美術研究所原所長牛克誠先后致辭。
馮遠在開幕式致辭中說:“中國傳統色彩蘊含著中國人對于宇宙萬物的認知與感悟,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人的思想特質和價值觀念。在華夏文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對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活等諸多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綿延至今未曾斷絕。中國傳統色彩豐富而獨特的內涵,既是東方經驗智慧的凝結,也是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反映,更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呈現。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在多維的視角和層次上對傳統色彩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體現了學術界和業界對于傳統色彩研究的持續關注和高度重視,對于當代色彩文化體系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鋒輝談到,中國傳統色彩文化源遠流長,體現了古代先賢對色彩觀念、色彩規律和色彩語言的不斷探索,形成了豐富的視覺文化資源,蘊含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哲學意識及文化精神。當今學者致力于中國傳統色彩研究,有助于追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揭示中國人的認知世界及智慧空間。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的專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討論和交流,為學界研究傳統色彩提供了新的觀念與新的途徑,既體現了對中國傳統色彩的尊重與文化自信,同時也展現出一種開放的、多元的治學視野。致力于以中國傳統色彩最新研究成果,賦能新時代文化建設,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光彩,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古老東方智慧的啟迪。
周慶富談到,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圍繞中國傳統色彩研究,把國內外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共同理想和目標的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共同體,建立起了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的交流對話機制,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與廣泛的學術影響。中國傳統色彩研究不僅體現著對古代歷史中色彩的觀照,還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不僅對于傳統文化研究和中國美術理論的建構具有重要的價值,還對今天的藝術創作和設計具有深刻的影響;不僅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體現出了中國品格、中國精神、中國氣質、中國魅力,激活中國傳統色彩審美的東方智慧。
牛克誠認為,中國傳統色彩研究需打通色彩文化及觀念、色彩技藝及表現、色彩歷史與理論這三個領域,對中國傳統色彩進行綜合性研究、體系性建構,建立富于闡釋力的概念、范疇及理論,建構與西方色彩學可以平等對話的東方色彩體系的主體性。中國傳統色彩研究也將透過色彩現象而抵達它的文化基盤及邏輯底層,從而增強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的學理性, 以理性表述的經驗事實建立系統的色彩知識體系,使中國傳統色彩研究進入藝術史學科的大體系之中。要讓傳統色彩智慧普惠于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創意設計及日常生活,應用性是我們研究中國傳統色彩的落腳點。
本屆年會主題是“東方色彩:生成·滋萌”,即,回溯東方色彩的演生歷史,探討其在觀念、體制、結構、理法、材質、語言等方面的生成路徑及積淀形態;闡釋東方色彩在當代語境下重新萌發生命的內在根據及其理念、規律、方式、樣態,以東方色彩的美學智慧化育當代色彩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應用。本屆年會由17日、18日兩天舉行,共設8場主題演講與學術討論,與會專家從色彩觀念、色彩術語、服飾色彩、戲曲色彩、繪畫色彩、建筑色彩、陶瓷色彩、染織色彩和顏料工藝等諸多視角展開,對傳統色彩的觀念、文化、歷史、形象、技術、應用等不同方面提供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每場演講與討論都有眾多觀眾及與會專家踴躍參與到交流環節中,發言人與提問者形成良好、熱烈的學術互動場面。
每一屆年會的舉辦,都受到海內外廣大專家學者及色彩愛好者的熱情關注。本次學術年會成果結集為《2023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論文集》,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