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蘋果紅了》改稿會在京舉行
11月21日,“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重點推進作品《蘋果紅了》改稿會在京舉行。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胡軍、顏慧,沈陽出版社綜合編輯部主任沈曉輝,沈陽出版社編輯鄭麗,張陵、程紹武、蘇毅、徐晨亮等專家學者以及《蘋果紅了》作者津子圍,作家出版社編輯宋辰辰、原文竹等參加會議,會議由顏慧主持。
長篇小說《蘋果紅了》是作家出版社與沈陽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小說,系2022年遼寧省委宣傳部文藝精品重點工程項目,2023年沈陽市委文化強市精品文藝項目唯一一部作品。小說講述了城鄉之間三代人的故事,第一代從農民到工人,第二代從工人到管理者,第三代又回農村當農民,反映了改革開放到新時代的發展歷程和人民精神風貌,是一部普通家庭的生命基因圖譜和新時代恢宏畫卷。
改稿會上大家一致認為,《蘋果紅了》力求守正創新,文本結構以新時代為基本場景,回溯爺爺和母親的人生經歷,再到雪芳的創業經歷,是一部植根于現實、謳歌新時代,真正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刻反映城鄉發展內在本質規律的原創新作。各位學者在認真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從專業角度出發,表達了自己的閱讀感受,并提出相對合理化的建議,有助于進一步完善作品。
閱讀作品,作家社原總編輯張陵認為《蘋果紅了》聚焦于山鄉巨變中的東北振興這一主題,深度關注焦點內容,突出刻畫主要矛盾。針對文本他提出三個修改建議,一是加強主人公與故鄉之間的聯系,使作品具有鄉愁的氛圍與力量;二是通過閑筆方式,引入相關歷史細節,使作品相對豐滿;三是減少對話部分,增強描寫部分,突出不同人物的獨特個性。
作品中眾多的人物形象使《中國作家》雜志社主編程紹武印象深刻。“每個人都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閱讀起來真實,很容易被帶入文本,沒有隔閡。”但同時他也建議,需要單獨設立一個主人公作為重點,尤其在人物感情線的發展上,稍顯程式化的情節過于平順,可加強情節沖突,并加重筆墨書寫山鄉巨變相關內容。
中宣部電影劇本策劃中心策劃室主任蘇毅表示,津子圍的文學創作始終飽含對人民群眾火熱生活的關注,擁有回望歷史的勇氣和凝視新時代的真摯。《蘋果紅了》也是一部緊跟時代用心書寫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識地弱化了農村描寫,將力度放在家庭倫理部分,作品較為適合影視轉化。從影視改編出發,他建議由于是多代人的家族式呈現,文本上可以更加厚重,情感書寫上考慮多一些鮮活熾烈。書中人物梅子、劉寶貴等形象讓蘇毅印象深刻,“文學的時代符號是其一,地域符號也很重要。這些人物如果更加放開,性格特征更鮮明生動,也能體現出東北的地域優勢。”
一些主題性作品容易過分追求高度而忽視現實化,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徐晨亮認為《蘋果紅了》這一點上完成得較為出色,在日常的肌理、生活的節律和家族的血脈中去理解歷史與當下、城市與鄉村的關系。“小說沒有將山鄉巨變與現實生活割裂,展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 他談到,作品結構可以進行微調,將母親視角中的家庭往事與當下人物行動穿插起來,更充分地彰顯出家族發展與個人成長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作品更具張力;同時建議補充完善某些缺少前后因果順承的情節。
交流過程中,作家津子圍分享了《蘋果紅了》的創作靈感與書寫歷程。他感謝此次改稿會上專家學者誠摯而中肯的建議,表示將繼續好好打磨作品,在結構調整、人物形象、情節設置、語言敘事等方面著重修改深化,爭取塑造出一部更加優秀、經得起時代與讀者檢驗的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