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文學》:北方有文學 文學在北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全國各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以下簡稱:文聯)相繼成立。由他們創辦、出版的文學期刊,兼具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具備了“新善本”的“三性”(文物性、學術性、藝術性)。針對創刊號而言,當時印數較少(一般在1000冊到3000冊之間),且由于用紙質量較差,又經過七十多年,刊物的紙質變黃變脆,加上自然損耗、政治運動、人員更迭等因素,這一時期的書刊流失嚴重,現已一冊難求。
查詢國內各大圖書館網站藏刊目錄,除國家圖書館外,各省圖書館均只有少量或沒有這一時期的文學期刊。
作為全國創辦較早的文學性刊物,《北方文學》經歷了《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文藝》專頁、《黑龍江文藝》(半月刊、旬刊)、與《松江文藝》合并后的半月刊、《北方》《北方文學》等刊名的更迭,又經歷了從《黑龍江文藝》到《北方文學》的停刊、復刊,直到今天。《北方文學》是一部編年史,又是一部日志,既是時代的風云錄,又是歷史的教科書。
《北方文學》不同時期遺留下來的每一期創刊號,都是具有無比價值的文化財富。因此,對于這些“前世今生”的創刊號,有必要為它們立個小傳留個影。
1949年《松江日報·松江文藝》創刊的背景
《松江日報》時為中共松江省委員會機關報,1949年1月15日創刊,時任總編輯韋延年,地址在哈爾濱市道里區地段街2號。1949年6月15日,因行政區劃調整,合江省建制撤銷,原合江省委機關報《合江日報》與哈爾濱市委機關報《哈爾濱日報》合并于《松江日報》,時任社長陳元直。
《松江日報》創辦時,松江省轄區除牡丹江一個中等城市和雞西一個礦區外,均是以農業為主的縣份。因此,為適應松江省內廣大鄉村與小城鎮多的特點,辦一份通俗而具體的,以村屯干部與廣大群眾為對象的,地方性、群眾化的報紙成為當時的宣傳需要。《松江日報》為三日刊,4開4版,豎文,大五號字。
《松江日報》創辦初期,第4版為綜合性副刊,刊載配合中心工作、表現群眾生活的故事、秧歌劇、鼓詞及常識等,所發稿均經編輯作通俗化編寫。如前5期,配合農村民主建政工作,發表了《夫妻拜年》(小型秧歌劇)、《李春和他妹子》(記建政中一個紅白榜的故事)、《唱給姐妹聽》等。從1949年11月下旬起,該報陸續策劃、發表文藝作品的園地《松江文藝》(松江省文聯籌委會編)等專頁。專頁篇幅多為1/2版,刊發過《我們要殺敵上戰場》《打狼》《兩個朝鮮姑娘》《漁夫恨》等文藝作品。
1950年6月,松江省召開首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宣告成立松江省文聯。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主要是:貫徹執行文藝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在這個總議題下,重點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作家、藝術家如何在火熱斗爭的新時代、新生活中抓住本質并加以正確反映;二是作家、藝術家如何加強學習馬克思文藝理論并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1951年1月底,依托于《松江日報》副刊出版的《松江文藝》這個專頁,正式改為半月刊期刊。主編由關沫南同志擔任,副主編由譚誼同志擔任。該刊由松江省文聯出版發行。其中關沫南、林鈺和胥樹人發表在《松江文藝》1951年第一卷第一期上的三篇文章最具代表性,這三篇文章不僅強調了“人民文學”觀念在當時的絕對指導性地位,而且也把“五四”新文學革命解釋進“人民文學”的觀念系統,從而確立了這一觀念的合法性。
1951年6月15日《松江文藝》第二卷第五期封面
改刊后的《松江文藝》為大32開本,每期40頁。刊發不同體裁文藝作品,內容有小說、散文、短詩、相聲、快板、短劇等。
1954年1月,中共松江省委作出調整農村報紙的決定后,省文聯原《松江文藝》編輯人員與《松江日報》共同成立文藝組,在報上陸續發表一些主要反映工礦工人生活的散文、詩歌等作品。
1950年《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文藝》創刊的背景
1945年,正是抗日戰爭勝利后我國進入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當時的黑龍江地區劃分為黑龍江、松江、嫩江、合江、牡丹江五省和哈爾濱特別市。在根據地開辟初期,各中共省(市)工委都著手創辦了自己的機關報。《黑龍江日報》《松江新報》(后來改為《松江日報》)、《合江日報》《牡丹江日報》《新嫩江報》(后來改為《嫩江新報》)和《哈爾濱日報》相繼誕生。戰爭條件下,在物資嚴重匱乏、人員不足等困難中,各報在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政策,交流工作經驗,教育和鼓舞群眾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這一時期,各報都注重堅持報紙的地方性、群眾性方針,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把黨的機關報辦成群眾報。同時,從無到有地建立起黨報通訊網。
1945年11月,侯野烽、章子岡、張向凌、馬彥(女)等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從延安來到北安(當時的黑龍江省工委所在地),正式接管日偽《康德新聞》北安支社。此時,原支社社長等早已逃逸,只留一座空無一人的小二樓,里面還有幾張舊桌椅。平房印報間還有一臺缺件的輪轉機、一口化鉛鍋和散亂的鉛字架。
利用這些簡陋殘缺的設備,他們抓緊開展了印刷廠修復工作。同時跑省工委、省人民政府、省軍區采寫新聞,并用僅有的一臺收音機抄收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新聞……12月1日,中共黑龍江省工委機關報創刊了。這一天,該報社的社牌也正式掛出。
由于當時采編人員不足,報紙的出版內容暫時以刊登新華社電訊為主,報名為《時事新聞》,1946年2月1日改報名為《黑龍江日報》。
1948年,在當時的原嫩江省會齊齊哈爾市,成立了嫩江省文化協會籌備會。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1月1日在齊齊哈爾正式組建了黑龍江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后改為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同時,召開黑龍江省首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宣告黑龍江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成立(以下簡稱:省文聯)。
當時省文聯的工作人員還不足20人,有兩個主要的業務部門:一是編輯創作部,一是文運部。編輯創作部主要是編寫以各種文藝形式配合時事、政策宣傳的作品,他們根據當時的需要,編寫了一些小演唱、二人轉、快板式的“詩歌”和小故事,供外縣的業余劇團和農村的文藝活動使用。
那時黑龍江省沒有一個文藝刊物,不僅省內一些文藝愛好者沒有發表作品的陣地,就是文聯專業搞創作的人也沒有一塊發表園地。于是,就有許多信件寄到文聯來。為了有個平面載體,培養省內文藝工作者,1950年2月8日,《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文藝》就從省文聯這個編輯創作部里誕生了。作為《黑龍江日報》專頁,每周出版一期,主要發表小說、詩歌、散文、曲藝及演唱作品,編輯有向一、張浪、寧玉珍等人。該專頁出版至1950年10月12日第34期,因黑龍江省文聯調整內部機構,于11月1日第35期開始,改刊為《黑龍江文藝》(雜志型半月刊),為綜合性文藝刊物,增加了連環畫等美術作品,獨立出版至1953年12月15日(總第176期)后又改為十日刊。《黑龍江文藝》作為“特刊”,隨《黑龍江日報》附送。
1950年,是當代省級文學期刊集中涌現的年份,作為各級文聯和文學工作者協會(作家協會的前身)的機關刊物,這些刊物基本上和其主辦機構同步創建。
1953年12月30日,《黑龍江文藝》從改版為十日刊(總第177期)開始,發行至總第203期(1954年9月29日)后,與《松江文藝》雜志合并。
1950年2月8日《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文藝》創刊號第1版
1950年2月8日《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文藝》創刊號第4版
1950年10月12日《黑龍江日報·黑龍江文藝》創刊號第5版
1954年《黑龍江文藝》改刊
1954年8月1日,松江省建制撤銷,其下轄的哈爾濱等市及相關機構合并至黑龍江省,黑龍江省省會遷入哈爾濱市。黑龍江省文聯與松江省文聯隨著兩省行政區劃的調整,也合并為新的黑龍江省文聯,辦公地點設在哈爾濱市。
1954年10月5日,在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時刻,《黑龍江文藝》與《松江文藝》兩個刊物合二為一,刊名仍為《黑龍江文藝》(總期號為第1期),編輯部設在哈爾濱市南崗區阿什河街26號。合并后的《黑龍江文藝》其方針、任務、內容,也有了一些改變。它以半月刊的形式進行出版,每期20頁,印數在一萬三千冊左右,每期售價一角五分,全年三元六角。合并出版的《黑龍江文藝》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了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和黨的七屆四中全會決議精神指引下,精心策劃選題,刊載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不斷開創黑龍江省文藝工作新局面。《黑龍江文藝》借著國慶節,同時又是兩省合并和省會遷址的機會,使黑龍江省的文藝工作有了一個新的開端。《黑龍江文藝》工作能較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事業和人民的需要,依靠全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他們克服了工作中的許多困難。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黑龍江文藝》由過去以農民為主要服務對象,改為以工農群眾為主要服務對象,仍堅持“普及第一”的方針,成為以反映黑龍江省新人新事為內容的、具有地方通俗性的文藝刊物。
合并出版的《黑龍江文藝》主要任務是:
(一)以主要篇幅刊載供給廣大工農群眾業余文藝活動的演唱材料,以滿足工農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按工農兼顧的原則與季節性文藝活動的需要,供給工人和農民以演唱材料和閱讀材料。
(二)培養與指導各地業余作者與群眾的業余創作活動,交流群眾創作經驗,推動群眾文藝活動。(與內部刊物《黑龍江創作通訊》分工負責)
1955 年7月《黑龍江創作通訊》第 5 期封面
(三)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開展文藝界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在文藝創作和文藝活動中繼續貫徹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與黨的七屆四中全會決議的精神。
為了執行《黑龍江文藝》新的方針與任務,為了把這個刊物辦好,使它成為黑龍江省文藝創作和文藝活動的平臺,真正有利于文藝工作和黑龍江省的經濟建設事業,《黑龍江文藝》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幫助和指導。
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年來,文藝工作隨著整個事業的發展雖然也有一定的進步,但它和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和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比起來,是極不相稱的,還有很大差距。
哈爾濱是一座大城市。與過去相比,人民群眾的知識層不同了,需要也不同了,適應這種變化,《黑龍江文藝》便由一個主要向工廠、農村群眾文娛活動提供宣傳材料的刊物,開始向以繁榮文學創作、培養本省作者、為廣大群眾供應精神食糧為主的文藝刊物過渡。
1954年10月5日《黑龍江文藝》改刊號封面
1956年《北方》月刊創刊
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雙百”方針是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指導方針,為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繁榮進步提供了保證。
“百花時代”的當代文學刊物,是其主辦機構面向作家、文學愛好者的一扇窗口,是發布文藝政策、指導文學活動、展示最新創作成果、組織動員作家創作、培養文學新人的重要平臺。“百花文學”為當代文學史留下了一批重要的文學遺產,其代表性作品至今余響不息,閃耀著璀璨的光芒。這段時間有一批文學期刊創刊,一大批文學期刊在這一時期更名,從清一色的《××文藝》改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刊名。《黑龍江文藝》于1956年10月5日更名為《北方》月刊(創刊號印數一萬二千冊,根據1966年《北方文學》停刊總期號推斷,此期號為總第1期),也是趕上了這波潮流。盡管主辦機構和編輯團隊都沒有變化,但《北方》月刊卻宣稱是新創辦的期刊,該刊封面刊有“創刊號”字樣。
《北方》月刊,是黑龍江省“百花文學”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黑龍江省文學期刊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種轉變并不是簡單更換包裝,而是更加突出文學期刊的辦刊特色,追求多樣化文學創作,激發作家的創作熱情,為文學發展帶來活力。
更名后的《北方》月刊,篇幅增加了,而且內容也有較大的變化。刊登的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等體裁的文學作品分量重了,又增添了雜文、特寫、翻譯等新體裁作品,明顯地增強了刊物的文學性。同時,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引下,《北方》月刊大膽刊發外省作家具有不同意見的文章以及尖銳批評生活中不良現象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些年輕作家或者著名老作家如徐遲、韋君宜、李霽野、王西彥、梁斌、劉紹棠、周良沛等人的作品。這種做法,在同年改刊或創刊的文學期刊里是很少見的。
當時,主管黑龍江省文藝工作的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向凌在《北方》月刊創刊號上撰文指出:“對于文藝工作者來說,黨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為工農兵服務’,今天來說,也就是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一切勞動人民服務。除了這個要求外,其他的限制都是不對的,清規戒律都要取消,這對于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是有好處的。”
黑龍江省文聯梁志強也發表文章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之所以具有巨大威力,是在于它體現著一種思想自由。這種思想自由能夠發揮作家、藝術家的才能和獨創精神,鼓勵他們勇敢地去開辟藝術上的新途徑。”
《北方》月刊是有鮮明政治立場的,那就是人民的立場、黨的立場。《北方》月刊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支持先進的事物、先進的思想和先進的藝術,反對落后的事物、落后的思想和落后的藝術。
1956年10月5日《北方》月刊創刊號封面
1959年《北方》更名為《北方文學》
1959年1月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際,《北方》更名為《北方文學》。
《北方文學》第1期“編后記”中開篇寫道:“從這期開始,本刊改名為《北方文學》,加上‘文學’二字,主要是為了叫得更明確一些。在改名的同時,本刊改由這次省文化大會正式成立起來的中國作家協會黑龍江分會主辦。”
在更名后的《北方文學》首刊號上,編輯們以振奮的心情策劃了“歌唱1959年”專欄,作為賀歲的獻禮。同時,鑒于廣大初學寫作者的普遍要求,從首刊號開始,雜志開辟了很有特色的專欄,如“給初學寫作者”,邀請省內外作家、評論家撰寫輔導寫作和評論的文章,發表了許多既有見解又有文采的稿件。如連載夏衍同志的《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
這一時期的《北方文學》,在省文聯主任、黨組書記和省作家協會主席、黨組書記延澤民的關懷下,在主編嚴辰的領導下,從內容到形式都做了改進和提高,作品質量也大為提升,面貌煥然一新,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北方文學》發行量穩定在一萬三千多份。王書懷的詩歌《這鋪炕》,韓統良的小小說《家》和《龍套》,陳桂珍的短篇小說《鐘聲》,由李延祿口述、駱賓基記錄整理的革命回憶錄《疾風知勁草——抗聯四軍的童年》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就是這一時期在《北方文學》上問世的。除此之外,《北方文學》還培養出了如郭先紅、高鳳閣、韓統良、陳桂珍、劉柏生等一大批工人和農民作家。編輯們工作積極、作風踏實,具有高度的責任心。
1959年《北方文學》封面
1973年《黑龍江文藝》復試刊
1971年,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以后,出版機構的恢復和重建工作啟動,黑龍江省革委會創作評論辦公室主辦的《黑龍江文藝》(試刊第一期)于1973年2月出版,當年共出版6期試刊,1974年改為月刊。原在《北方文學》工作過的老同志又都重新聚集到一起,編輯部一度曾達到40余人。
復刊后的《黑龍江文藝》堅持為工農兵、為社會主義、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方向,認真貫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以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歌頌偉大領袖,歌頌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努力反映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斗爭;努力塑造各條戰線的工農兵英雄人物;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武器,克服各種錯誤的創作思想和不良的創作傾向,為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而努力。
作為綜合性文藝刊物的《黑龍江文藝》,堅決貫徹“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方針,緊緊依靠各級黨委領導,緊緊依靠廣大工農兵群眾、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識分子,發表文藝評論、創作輔導、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詩歌、故事、小型劇本、曲藝、歌曲、攝影、美術等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力求塑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革命的戰斗風格的文藝作品;力求做到“尖銳、潑辣、鮮明”,采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文風;力求做到為廣大工農兵群眾服務,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一代;力求成為進行思想政治路線教育、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輿論工具。
1974年12月16日,時任《黑龍江文藝》主編黃益庸等三十人在黑龍江省林口縣召開《黑龍江文藝》評論作者座談會。不同意見的爭鳴,極大地活躍了當時的文壇,也擴大了《黑龍江文藝》當時的影響。
1974年12月16日《黑龍江文藝》評論作者座談會(攝于林口)
1973年《黑龍江文藝》復試刊號封面
1978年《北方文學》復刊
1977年12月,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探索新形勢下的出版規律,努力促進出版事業的繁榮。
1978年,黑龍江省文聯恢復活動后,黑龍江省文化局將過渡出版的《黑龍江文藝》移交給文聯。時年,一大批省級文學期刊的刊名,又陸續改回“百花時代”的刊名,當年第7期《黑龍江文藝》再度更名為《北方文學》。這一舉措充分響應了當時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上的要求:“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精神食糧的迫切需要,除了努力出版各種圖書,還需要多出版一些期刊。”《北方文學》每一次關鍵的腳步都能夠踩在時代轉折的節點上,始終抓住了時代機遇,把握住了時代方向。這一時期是文學期刊的黃金時代,盡管地處東北,但因地制宜,集結起了梁曉聲、張抗抗、陸星兒、肖復興、劉敬元等一批知青作家,形成鮮明的辦刊特色,刊發了一批具有地域特征和時代內涵的優秀作品。
為了慶祝黨的生日,復刊號上發表了《華主席揮手走來》《黨的誕生地抒情》等散文,又設立了歌頌黨的優良傳統的詩歌專欄——“光輝的足跡”。
為了使復刊后的《北方文學》能逐步做到政治傾向的一致性和文藝形式多樣性的統一,當時的編輯部在原《黑龍江文藝》內容的基礎上增設了“北國風光”等新欄目。從復刊號起,連載由李延祿同志講述、駱賓基同志整理記錄的關于抗聯四軍的回憶錄。
《北方文學》復刊是廣大讀者的殷切希望,省文聯領導同志親自掛帥,具體部署出刊的計劃,很多作者給予熱情支持。作家秦牧同志為該刊寫了散文《寄北方》,中國畫院老畫家李苦禪為該刊復刊作中國畫《蘭竹》,省內眾多作家為該刊復刊熱情投遞作品……這些都是對辦好《北方文學》極大的支持與鼓勵。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北方文學》發行量最高達到每期18萬冊。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有茅盾的《給一位青年作者》、老舍的《人·物·語言》、蕭軍的《魯迅先生書簡注釋及其他》、冰心的《空巢》、駱賓基的《呼蘭河傳后記》、丁玲的《風雨中憶蕭紅》、胡風的《前進曲》、臧克家的《松花江上》、何其芳的《若飛同志二三事》、王蒙的《調試》、劉心武的《紫檀木獅子》、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肖復興的《生當做人杰》、梁南的《野百合花》、孫少山的《八百米深處》、林子的《給他》、羅達成的《一個成功者和他的影子》、張抗抗的《流行病》、張雅文的《走過傷心地》、陸濤聲的《再見千島湖》、遲子建的《那丟失的……》等等,這些作品在《北方文學》上首發后,才在全國叫響的。
除了上述作家,在《北方文學》亮相的其他作者,大多數都是當年刊物扶持的新人。這些源源不斷的新人,使得《北方文學》既有成熟的厚重,又有創新的鋒芒。70多年來,《北方文學》共發表了數萬篇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文章,所發表文章獲國際、國內不同級別獎項的和被轉載、選載的作品逾千篇,有力地彰顯了黑龍江的風采,《北方文學》也成了全國有名的文學大刊。
不同時期擔任過《北方文學》主編的有:嚴辰、關沫南、魯琪、李赤、黃益庸、巴波、畢方(陳碧芳)、李福亮、韓夢杰、吳寶三、齊光瑞、佟堃、白荔荔等。現任主編魯微曾擔任中共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文藝科長、改發辦主任,大興安嶺地區文聯副主席、大興安嶺作協主席,《北極光》文學雜志主編。2021年調《北方文學》主持工作。
2019年4月,經中共黑龍江省委決定,將《北方文學》的主管主辦單位由1959年確定的黑龍江省作家協會變更為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北方文學》在其發展史上迎來了新時代、新征程。《北方文學》編輯部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推出體現時代特點、龍江風格和特色的文學精品,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積極貢獻力量。
2022年,《北方文學》有68篇(首)作品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散文選刊》《海外文摘》《小小說選刊》《作家文摘》《詩選刊》《微型小說選刊》《微型小說月報》《散文·海外版》《臺港文學選刊》《傳奇·傳記文學選刊》《海外華語文學》等影響較大的文學選刊轉載,擴大了《北方文學》“北方有文學,文學在北方”的影響力。
2022年9月,《北方文學》入選中宣部期刊局、中國期刊協會精品期刊展。《北方文學》作品經《光明日報》期刊平臺推薦,獲國家出版署《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高評。2023年7月,《北方文學》被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全國文學報刊聯盟授予“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獎”。
重溫《北方文學》自創刊到今天所走過的歷程,不難看出,作為黑龍江省第一家綜合性文學期刊,雖歷經坎坷曲折,但繁榮社會主義文學的宗旨不變。無論歷史還是現今,《北方文學》始終堅守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傳承發揚文學期刊優良傳統,嚴格遵守“始終如一地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辦刊原則,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堅守意識形態主陣地,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宣傳引導作用。
1978年7月《北方文學》復刊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