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松果》:關于復調小說的話語策略
近日,一口氣讀完兒童文學作家肖云峰跨越五年出版的兩本小說《貓王子》和《你好,松果》。在閱讀中,可以非常明晰地覺察到,他似乎一直處于一種不安分的、對創作手法的實驗以及對舊有創作經驗的突圍過程之中,從而在當今不知凡幾的兒童文學書寫者隊伍中,成為為數不多的、不斷探索小說寫作的別種可能、不斷實現自我突破的作家之一。兩本書都附了本人的創作談,可以想見,他有著即時復盤創作構思以及書寫過程的探索,并提供了寶貴的關于兒童文學創作鮮活的文本經驗。由此可見,肖云峰不是隨波逐流,沿襲既有創作經驗不斷重復的守成者。
他在《你好,松果》這本書中,舍棄了曾經在《貓王子》中所展現出來的構建夢幻場景、設置雜糅隱喻和意象的金手指,回歸并且挑戰對現實生活的描摹與書寫。《貓王子》構建了關于悲傷、壓抑、救助與救贖的瑰麗飛逸的幻想迷宮,在纏繞和困頓的情感底色中,書寫了貓王子與“小搗蛋鬼”的諒解之路、“我”失去毛毛的解脫之路,從而實現了治愈與療傷的精神撫慰。《你好,松果》則是對輕松平和的家庭生活的書寫,因此感情底色是溫和平靜的,更為深沉綿長。《你好,松果》延續了《貓王子》中的雙線并行交織、螺旋式推進的敘事架構,且更加嫻熟,切換自如。這種復調小說的敘述立場和話語策略,是肖云峰業已形成的獨特書寫風格。
在敘事結構的第一層,是林果與外公,救助穿山甲“松果”的故事。在這里,肖云峰嚴格遵循了動物小說“物性真實”的原則,小說中對狗“豆皮”和穿山甲“松果”動物本色的生態習性描寫,完全經得起生物學知識的校驗。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教育意義,也植根依賴于真實客觀的記錄和科普價值。比如,松果一出場時蜷縮成一團,像一個怪球,作者寫道:“怪球的表面比遠遠望著更顯層次分明,一片片金褐色的鱗甲次第包裹,像含苞待放的金蓮,把片片強韌的花瓣團簇在一起,緊緊地守護著柔嫩的花蕊。”與此同時,作品通過對電視紀錄片、動畫片、圖畫書中動物的對照,對外公外婆家周圍自然環境的細致描寫,營造了一個屬于小動物的生態環境。這種生態敘事,以平等的視角,把小動物擺在與人類平等共生的位置,而不是用俯視的視角,認為動物是低等的、卑微的,甚至把動物視作人類的附庸。這種敘事視角,更有利于傳遞敬畏大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與人文觀照。
在真實物性之上,動物的擬人化、類人特征的彰顯,則能夠更好地建立起讀者與小動物之間的精神聯結。比如,在描寫穿山甲的鱗甲時:“有很多東西像人一樣,越是在外面生出堅硬帶刺的殼,越是在里面包裹著脆弱敏感的心。”非常自然地產生悄然移情。這種獨特的文學表達隨處可見,比如,在講述了竹簽刺入指甲縫之后,作者感慨:“人,如果不想象一下自己的指甲被刺傷的感覺,就永遠不會明白,被剝去鱗片時穿山甲有多疼。更有甚者,即使自己有過這種切膚之痛,卻還是會對別的生命做出這種慘絕人寰的事。”把動物生存與人類情感維系起來,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小動物在面對捕獵、生態環境變化、病痛折磨、生存繁衍等困境時,可帶來的共鳴、共振、共感的情感體驗,由此而生更為深刻的對于人與動物關系的省察關照。
在敘事結構的第二層,則是親情。對愛的書寫是兒童文學的永恒課題。林果媽媽感慨:“孩子什么時候就長這么大了呢? 昨天,果果好像還是個小嬰兒,咿咿呀呀地躺在襁褓里,渾身散發著好聞的奶香味,一轉眼,竟然開始纏著自己問這問那的,還會和人斗嘴了。”這些文字是母親內心的“甜蜜的聲音”,滿溢著母愛的光輝。與此處烘托母愛的內容,形成互文結構的是尾聲部分:“它的母親受到種種虐待,甚至被不停地摔打,但小穿山甲因被母親一直護在懷里,才沒有慘遭夭折。”小說中動物的母愛之光,與人類的母愛之魂,遙相呼應。
面對疫情的肆虐,林果的父母作為醫生、護士,成為最美逆行者。對于這種全民性的集體經驗的書寫,肖云峰給我們提供了兒童視角的記錄與見證,用以銘記這段曾經的當下,發出我們曾經身處其中的共同經歷的時代之音。難能可貴的是,面對共同記憶,很多可以闡發的細節描寫讓位于對動物的書寫,既若隱若現地出現在視域之內,又悄然后退到一個聚光燈照射不到的位置。這種對“主與次”“輕與重”的平衡把握,不知道是肖云峰有意識地自發選擇的一種較為克制的敘事,還是無意識地回避沉重話題的“留白式”表達。
在以上兩層敘事線索中,穿山甲松果的“出現-疾病-治愈-丟失-救助-回歸”,是其中最明顯的線性敘事線索。而林果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系,尤其是對于春節團圓的“期待-籌備-回來-離別”的情感書寫,則非常克制地處于副部主題角色。在這種鏡像結構中,任何一條線索的起承轉合,都依賴和豐富了另外一條線索的推動和發展。二者是這首復調樂曲的不同聲部,各自展示屬于自己的獨特節奏和韻律,它們之間相互協調,使主題層次豐富、細節豐滿。
對于生命的教育,則是隱藏在以上兩條路徑之下的一條暗線。這條暗線在另外兩條線索之中穿插、生長,并在一些微妙的細節之中顯影出來。比如第一層的敘事線索中,曾從事獸醫工作的外公,講述介紹穿山甲的科普知識,而其精神內核則是需要感悟和體察的、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思想。就如同書中感慨的那樣:“看似遠在山林的一個物種,它命運的跌宕或將探進某一個人的成長軌跡,一個人又勾連著另一個人……直到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松果成了一面鏡子,照出了在自然面前人們不同的樣貌,有無盡索取的自私與貪婪,也有奮不顧身的無私與勇敢,照出了危機四伏的現在,也照出了迷霧籠罩的未來”。在第二層的敘事線索中,表層敘事是父母作為醫護工作者的堅守與奉獻,父母在國家和民族利益面前主動請纓到醫療援助一線工作,期間穿插了母親緊急救治肺癌患者的故事,其更深處的精神內核則是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乃至敬畏生命。
如果細細品味,我們還可以發現,成長主題則是這本小說最底層的、奔流不息的暗河。林果在與穿山甲松果的探險故事中,以及與父母的情感故事之中,都遵循了“理想-現實-反思-接納并把理想融入現實”的成長邏輯鏈條。兒童文學中的成長主題,一般都是更加關注內心認知和情感上的成長,對于社會層面的認識和反思則相對少見。同樣的,《你好,松果》也揭開盜獵問題冰山之一角,但未延展和探索其中背后的社會根源。或者也可以說,兒童文學中的成長主題更多的是關注認識論層面的成長。而在面向成人的成長小說中,則是認識論和目的論融合在一起的。
以上,筆者闡述了四條可以重新理解這本書的路徑與線索,但這本書提供了諸多具有闡釋可能的話語和元素,似也有無法窮盡的可能。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綜合了如此多聲部之后,《你好,松果》呈現出斑駁的色彩,每一個置身其中的讀者都可以抵達屬于自己的秘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