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獲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023年10月5日13:00(北京時間19:00),瑞典學院將20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以表彰他“創新的戲劇和散文,為不可言說的事情發聲”。
他以挪威新諾斯克語創作了大量作品,涵蓋了各種體裁,包括戲劇、小說、詩集、散文、兒童讀物和翻譯作品。雖然他是當今世界上演出最廣泛的劇作家之一,但他的散文也越來越得到認可。
生于1959年9月29日的約恩?福瑟是當代最負盛名的劇作家之一,被譽為“新品特”和“新貝克特”,是現世劇作家中作品被搬演次數最多的人。他的作品以兼有詩意和荒誕意味的特色贏得了國際文學和戲劇界的高度贊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40多種文字,在國際和挪威先后獲得了40多項大獎。2010年5月,他奪得了“易卜生國際藝術大獎”,此前,這項大獎只頒發給過兩位戲劇大師,一位是當代最出色的戲劇家、導演,英國人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一位是法國當代最杰出的導演、女戲劇家阿麗亞娜?姆努什金(Ariane Mnouchkine)。可見他在當代世界劇壇的地位。約恩?福瑟筆下那蘊含著巨大情感張力的極簡主義洗練語言,對白中強烈的節奏感與音樂感,并置的時空,交纏的現實與夢幻,都彰顯了他獨特的“福瑟式”美學與戲劇風格。最令人難忘的,是他的劇作中那無處不在的詩意的暗涌,是他對人生的傾聽,是他字里行間對所有在時間荒原上相遇的人們所懷有的無限悲憫之情……
2014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有人將至:約恩·福瑟戲劇選》,這是他的作品首次被翻譯成中文。其中選取了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五部作品:1996年易卜生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字》講述了一個同一屋檐下相互疏遠的家庭的故事。一個懷孕的女孩和這個孩子的父親無處可去,他們回到了女孩的父母家,城外一個離海很近的地方。但是女孩的父母從未見過這個準爸爸男孩,并且對懷孕的事也一無所知。這個懷孕的女孩其實非常不想住在這里,這個男孩也感覺到了他不受歡迎。這是一個功能缺失的家庭,對話幾乎無法進行;所有必要之事都變為習慣性的姿態,每個人都感到孤獨。本劇也討論了如何給這個未出生的孩子起名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運用語言來創造一個對我們來說有特殊含義的更加深刻的內涵。
2000年和2002年北歐國家戲劇獎獲獎作品《一個夏日》和《死亡變奏曲》,以及《有人將至》都探討了死亡、記憶與孤獨對生者的糾纏。在《一個夏日》中,丈夫在某一天毫無預兆地選擇了死亡。他離開家走向大海,從此再也沒有回來。而妻子則自此日復一日地站在窗前,面對著大海,無法擺脫記憶的糾纏。在另一部作品《死亡變奏曲》中,大海吞噬了他和她的女兒,迫使愛情早已死去多年的他們重新面對彼此,面對記憶和過往,為這場突如其來的悲劇困惑著,卻無從尋找答案。
而《吉他男》則是福瑟作品中的一部獨角戲,也是福瑟作品中在全世界被學生搬演最多的一部。
2016年,由鄒魯路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秋之夢:約恩·福瑟戲劇選》的序言作者Oyvind Stokke說:
在約恩·福瑟的一本早期著作中(時年27歲的作家于1986年所出版的一本詩集)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不斷遠去,消逝。漸行漸遠/卻不斷靠近。
從約恩·福瑟的諸多作品中——戲劇,詩歌,小說和雜文——我們同樣也能找到一些東西。他的作品早已無遠弗屆,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而此刻,這些作品也由遠及近,來到我們身邊。或是書籍,或是舞臺作品,它們與我們近在咫尺。
遠一近。在約恩,福瑟的戲劇作品中,還有著空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筆下的人物既彼此遠離,又相互靠近。由此,他的筆下滋生出一種獨特的情緒與氛圍,一種獨一無二的節奏。太多的話并未宣之于口。同樣、也有太多的話不斷往復迂回。對話中斷繼而接續,仿如一列緩緩逶迤而行的慢車。而令火車暫時終止行駛、停靠下來的車站,卻總在你意料之外出現。劇中人物在時間的荒原上相遇,過往的吉光片羽閃爍。
自然,距離和人。遠一近。約恩·福瑟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出了一隅獨有的空間,為他自己,為他的作品,也為了我們——讀者。在他諸多有關戲劇與文學的雜文中,有一篇叫做《當天使穿越舞臺》。那一刻,即是奇跡發生之時。那一刻,觀眾和演員,仿佛都藉著一束微光,看到了這個世界真正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