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墨間感受“奔騰的精神”
日前,由中國美術館、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奔騰的精神——徐悲鴻中國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與觀眾見面。展覽展出徐悲鴻不同時期的中國畫、書法作品40余件,包括《戰馬》《奔馬》《馬》等名作,帶著觀眾徜徉在徐悲鴻的筆墨間,感受奔騰向上的精神力量。
或傲立于疾風中,或馳騁在荒野上,或小憩于河水邊……走進中國美術館一層圓廳,迎面而來是13幅徐悲鴻筆下的“馬”。它們姿態各異,精神抖擻,豪氣勃發。據悉,這些畫作分別來自中國美術館、貴州省博物館和江蘇省美術館。
2018年,中國美術館曾聯合徐悲鴻紀念館策劃了“民族與時代——徐悲鴻主題創作大展”,深受觀眾喜愛。5年后,中國美術館聯合貴州省博物館,并得到江蘇省美術館的支持,梳理出徐悲鴻這一批優秀作品,活化經典,帶給觀眾新的審美感受。
本次展覽緣起于貴州。抗戰期間,徐悲鴻曾多次途經貴州,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山水、草木以及特色物產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還創造性地探索在貴州土紙上作畫,開拓了這種紙張與水、色、墨相互交融的藝術空間,創作出一大批名作。“1942年前后,徐悲鴻先生曾在貴陽生活了一段時間。在那段日子里,他和貴陽的文人、藝術家、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先后三次舉辦畫展。當地老百姓向徐先生求畫求字,他也有求必應。”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鄭欣介紹。
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悲鴻之子徐慶平回憶道,抗戰時期條件很艱苦,父親通過多種材料的對比、實踐,發現了貴州土紙的優越性,即吸墨力強、紙質堅韌不易破;并且貴州土宣紙的底色是灰色,使得畫面層次更加豐富和諧,這也推動了徐悲鴻創作的發展。
徐悲鴻妻子廖靜文曾說,徐悲鴻的很多奔馬是從貴州土紙上“奔”出的。可見當年徐悲鴻在這片土地上以畫言志,產生了多少豪情,激發了多少靈感。自徐悲鴻之后,有更多書畫名家以貴州土紙為載體,進行藝術觀念上的革新與技法上的突破。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說,徐悲鴻塑造的馬獨具品格,呈現出胸懷壯志、激越昂揚的氣魄。昔日,徐悲鴻有“欲求藝術中興,配合國家復興大業”的理想;今天,他的作品依然不斷地激發著藝術家的創新創造精神。
與“奔騰的精神——徐悲鴻中國畫展”相呼應,“從徐悲鴻的貴州土紙開始——中國美術創新體驗作品展”也同期展出。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該展匯聚了100余件中國當代畫家以貴州古法造紙為材料的畫作。據悉,為了踐行徐悲鴻當年借貴州土紙創新中國畫藝術的理念,貴州省歷時兩年,先后邀請200余名藝術家到貴州體驗古法造紙技藝,與非遺傳承人交流、合作,推動中國畫的當代創新。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馬鋒輝認為,這次展覽不僅可以欣賞徐悲鴻畫馬的精品力作,領略他將貴州土紙特性和中國傳統筆墨有機結合的創新創造,還能看到當代美術名家延續徐悲鴻的探索道路,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用當代筆墨樣式在貴州土紙上進行新的提煉和創作,展現了新時代的精神氣象。“這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文脈的賡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