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的書籍量詞
漢語中量詞的大量存在,是我國語言的重要特點之一。中國早期文獻保存著豐富的量詞材料,其中,書籍量詞材料頗為值得關注。《尚書·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中國早期書籍量詞的產生,伴隨著簡帛時代文獻的流傳和整理。考察書籍量詞是如何誕生并發展成體系的,不僅對漢語量詞發展史有所補充,對研究先秦兩漢時期的書籍發展史、學術史也大有裨益。
中國早期的書籍量詞,最早集中體現在《漢書·藝文志》(簡稱《漢志》)中。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書籍分類目錄,《漢志》比西方同類目錄的產生早了一千多年,且首次運用“章”“篇、卷”“家、種”三個層級的書籍量詞來著錄天下圖書。《漢志》不僅是對中國早期圖書整理、留存、流傳情況的全面總結、量化,而且直觀且客觀地展現了傳世經典文本的定型過程、傳統學術成果的累積及中國早期書籍載體、著錄形式的演變。
從音樂之“章”到文本之“章”
書籍量詞“章”來源于音樂文辭的段落。周代演奏禮樂,一段樂曲演奏完畢叫“章”,全部樂曲演奏完畢叫“竟”。樂曲由若干段組成,即分為若干章。樂曲配有文辭,也相應稱“章”。隨著文辭的音樂性消失,“章”逐漸演變為文本單位。后來泛指詩歌、文章、書籍的文本段落。清人王筠《句讀》云:“《風》《雅》每篇分數章,無論入樂不入樂皆然。”由此,“章”引申為表示文本的一個部分。
春秋時期,諸侯會盟,通過吟誦《詩經》某章,彼此溝通。如《左傳·文公十三年》云:“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描寫的正是鄭魯會盟,子家吟誦《載馳》第四章“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于大邦,誰因誰極?”的情景,表達了小國求援大國、請人來幫忙的焦急心情。
先秦時期,文本處在獨立分散、動態流傳之中,篇幅短小的“章”便成為這個時期書籍的常用量詞。如《十二諸侯年表》就記載了鐸椒為給楚威王傳道授業,特別將春秋的諸侯事跡制成容易掌握理解的短章教材的故事。但這也導致一個問題,漢代整理先秦文獻時,文本的版本眾多、章節混亂、內容參差。一方面,由于時代久遠,簡牘散亂、錯序;另一方面,由于文本處在動態發展中,內容重復、訛誤多。
西漢時期,劉向等人校書,按照“中外皆有”“義理可法”“除其繁惑”等標準,進行校讎、合并,確定章數、章節內容,這才使得書籍有了固定的文本。《漢志》著錄“《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今文《孝經》一篇,十八章”。所以《漢志》一邊將擁有眾多章的文本,確定為一部書籍,一邊將“章”看成是構成“篇”的固定量詞,使得書籍呈現出從章到篇的層級結構。如此著錄方式,結束了先秦古籍變動不居、極不穩定的狀態,書籍從此進入到定本流傳的發展階段。
從簡牘之“篇”到量書之“篇”
書籍量詞“篇”來源于竹書。簡牘,是除甲骨、金石以外,最早的普遍使用的文獻載體。人們把文字刻寫在簡牘之上,編連起來就叫作“篇”。《說文·竹部》“篇,書也”。段玉裁注:“書,箸也,箸于簡牘者也,亦謂之篇。古曰篇,漢人亦曰卷。”可見,“篇”本義指寫在簡牘上的書籍。先秦傳世文獻,多有關于此用法的記載。《墨子·非命下》“從十簡之篇以尚”中的“十簡之篇”代指商、周、虞、夏的上古史料;《文子·上義》“握篇籍,守文法”中的“篇籍”代指先輩的治世典籍。這些文獻中的“篇”都是表示書籍。
從什么時候起,“篇”演變為量詞了呢?從現有材料看,先秦時期,量詞“篇”的用法就已經出現。銀雀山漢墓出土的漢簡《孫子兵法》有“【十】扁(篇)所明道言功也”的記載。雖然《孫子兵法》出土于漢代墓葬,但其成書年代遠在春秋時期。用“篇”來計量文章的數量,往往指文章之一部。
迄至漢代,“篇”作為量詞的用法逐漸增多并且得以確定。以《史記》為例,書籍量詞“篇”出現24次之多,遠遠超過其作為“竹書”代稱名詞的用法。劉向等人校理圖書時,為了使書籍著錄規范與統一,更是以量詞“篇”統籌全書的著錄標準。《漢志》規定:第一,著錄的圖書以書名+作者+篇卷數為標準,明確記錄每部書籍的篇數或卷數。第二,書籍長短有別,短書可以是一篇,長書可以是若干篇,形成以“篇”裁書的范式。第三,厘定每部書的篇名、篇數、篇次等。“篇”在全書共計出現451次,占全書量詞出現率的70%以上,成為確定書籍內容、厘定書籍樣式的重要元素。量詞“篇”的用法一直沿用至現代漢語,客觀上推動了簡帛時代古籍向現代意義書籍的過渡。可見,“篇”由名詞演變為量詞,代表書籍內容的起訖,推動書籍定本流傳,使書籍發展更加規范化、標準化,便于更大范圍的保存與流傳。
從帛書之“卷”到量書之“卷”
書籍量詞“卷”來源于帛書。“卷”本身是貴重的絲織品,《漢書》中常有以絹帛作為國禮贈予外族的記載。后來,人們將文字寫在絹帛之上,稱為“帛書”。帛書較為貴重,也可以泛指書籍。現代漢語成語“開卷有益”仍保留著“卷”作為書籍的含義。
從時間上看,書籍量詞“卷”的形成要晚于“篇”。西漢末年揚雄《法言·學行》:“一卷之書,不勝異說焉。……一卷之書,必立之師。”這是關于書籍量詞“卷”最早的記載。“卷”是個多音多義字,上聲還可以指動詞義“卷起”。帛書可以卷起來,竹書也可以卷起來,而且這樣存儲更方便。尹灣漢簡出土的竹書《列女傳》《六甲陰陽》等,都稱多少“卷”。所以,漢代出現“篇”“卷”并用的情況。“篇”著眼于內容,“卷”著眼于形制。
以往觀點認為,漢代“篇”“卷”混用。如《爾雅》三卷二十篇;《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但通過考察《漢志》以“卷”計量的書籍,筆者發現以下規律:一是《六藝略》著錄的古文經,如《尚書古文經》《禮古經》《春秋》類以及全部《詩》類書籍皆稱“卷”。《風俗通義校注》曰:“(劉向整理群書)皆先書竹,為易刊定,可繕寫者,以上素也。”漢人視此類文獻為經典,繕寫于尺素。二是圖類文獻,用絹帛較為容易繪制,亦稱“卷”。三是著書于竹簡亦稱“卷”。從出土文獻看,這類書籍大抵屬于篇數和卷數一致,所以統一稱“卷”,便于按照固定規格上架庋藏。
因此,“卷”突破了書籍載體形制的限制,廣泛用來計量能夠成卷收藏的書籍,表示某部著作相對完整的組成部分,客觀上推動了現代意義上“書籍”概念的形成。隨著紙張的出現,后人越來越多用“卷”計量圖書。《隋書·經籍志》中,“卷”就基本上取代了“篇”。
群書性質的量詞“種”與“家”
《漢志》將圖書劃分為38種、603家。“種”和“家”表示對書籍的分類,具有群書性質。
首先,“種”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漢志》“序六藝為九種”“序詩賦為五種”,意思是說《六藝略》包括九大類書籍,《詩賦略》包括五大類書籍。屬于同一大類的書籍在選題、體裁、體例、風格上有近似元素,逐漸演變為文學、藝術、科學等學科門類,對現代學科分類仍有啟發。
其次,“家”從表示“家庭”的集合名詞,引申為表示不同學術流派的量詞。《莊子·天下》:“其數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從范圍看,“家”往往指一大類學科下的不同門派,比如《詩》類文獻里,典型代表就有齊、魯、韓、毛四家。每家思想都以傳世書籍得以保存。劉向等人校書就要根據不同家的學術思想,對書籍加以歸類。一家代表一個學術流派,厘清各個流派的學術傳承,就弄清楚了先秦學術發展史。漢代正是通過整理書籍,建構起整個先秦經典的學術脈絡。這些定本流傳的先秦經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取之不盡的活水源頭。
中國早期的書籍量詞,肇端于先秦典籍,成熟、完善于漢代文獻整理。有學者認為,“先秦兩漢是漢語量詞產生、發展的源頭,對于漢語量詞發展史的研究頗具重要意義。”其實,這一時期書籍量詞的產生、發展、成熟、完善,更體現出漢語量詞發展史融合書籍史與學術史的特色。特別是《漢志》中著錄書籍使用的“章”“篇、卷”“家、種”三個層級書籍量詞,兼顧了文本構成與篇章容量、書籍載體與著錄樣式、學科分類與學術溯源,推動了漢語量詞發展史溯源與演變研究。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博士、東北石油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