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撕裂靈魂的婚姻生活變形記 ——李伯男導演、王蒙同名小說改編舞臺劇《活動變人形》即將上演
演出海報
2023年是 “人民藝術家”王蒙先生從事文學創作70周年,在70年創作歷程中,王蒙寫了1800多萬字的作品,出版了近百部小說、散文、詩歌和學術著作。其中首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被搬上戲劇舞臺的作品,就是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之一的《活動變人形》。從文學到戲劇,《活動變人形》在“變”的內核指引下,不斷生發出嶄新的藝術力量。舞臺劇版的《活動變人形》自2021年創排首演以來,收獲了包括第十七屆“文華獎”導演獎、2023壹戲劇大賞年度大戲在內的專業領域眾多重要獎項。今年8月24-27日,《活動變人形》將重返北京,亮相2023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同《基督山伯爵》《暴風雨》《雷雨》《四世同堂》一起,豐富京城觀眾的“暑期文學清單”,帶來超越文學和超越時間的戲劇魅力。
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文學創作者
近90年的人生閱歷、70年的寫作研究,作為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文學創作者,中國當代作家王蒙多年筆耕不輟,見證并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作品伴隨、啟迪了一代代讀者的成長。從上世紀50年代的《青春萬歲》《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到改革開放后的《活動變人形》《蝴蝶》《布禮》等,到進入新世紀后的《這邊風景》及“季節”系列長篇小說……王蒙始終敏銳捕捉著時代脈搏,在藝術形式上大膽探索,銳意創新,將西方的“意識流”“黑色幽默”等藝術手法與中國傳統的諷刺藝術和喜劇形式熔為一爐,作品清晰描繪了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社會生活變遷,深刻剖析人們的內心世界,對新時期文學創作作出很大貢獻。
首部搬上戲劇舞臺的作品
《活動變人形》是王蒙首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搬上戲劇舞臺的作品,書中大量細節取自王蒙先生的生活回憶,他自言“刻骨銘心”,因此下筆尤為痛切有情。原著情節并不復雜,卻塑造了幾個獨特而豐富的人物形象,獨樹一幟。三十多年來,倪吾誠、靜珍、靜宜、倪萍幾個文學形象鮮見同類,并保持著超越時代的魅力。王蒙先生曾這樣評價自己的這部作品:“《活動變人形》里那代人基本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們還有眼淚沒有流完,還有愿望期待后人實現。讓這些文學形象在舞臺上重生,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2021年,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由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制作,由廣州大劇院、北京中演四海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制作,將這一部傾注了原著作者獨特情感和記憶的作品搬上了戲劇舞臺。舞臺劇《活動變人形》由由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導演李伯男執導,青年編劇溫方伊執筆改編,還匯集了包括燈光設計邢辛、舞 美設計劉科棟、多媒體設計胡天驥、服裝設計胡曉輝、作曲于力等國內一線主創加盟,保障了該劇一流的藝術創作水準。其演員班底則集結了諸多實力派戲劇演員,王蒙本人更是聲音參演,在劇中哼唱了一段遠方民謠。
載譽而來,實力演繹人文經典
劇目自首演以來獲得觀眾及媒體的一致好評,更收獲了專業領域眾多重要獎項,包括第十七屆“文華獎”導演獎,首屆國際戲劇“學院獎”最佳青年編劇獎,以及第五屆華語戲劇盛典最佳年度劇目、最佳投資人、最佳女配角等多項殊榮,并入圍國家藝術基金及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的資助項目。2023年4月,作為戲劇谷開幕演出的《活動變人形》摘得2023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年度大戲”。
故事以兒子倪藻的視角展開敘述,父親倪吾誠是一個“先天不足”的“新派分子”,高昂著理想卻又行動力孱弱。作者王蒙通過由“子”審“父”來完成對歷史的審視。談及創作時,王蒙說道:這本書是我流著血、撕裂著靈魂寫的,這輩子我從未這樣苦地寫作一本書。“活動變人形”是書中倪吾誠送給兒子倪藻的一個日本玩具,它的外觀像一本書籍,但每張內頁都被分割為三部分,每部分分別繪制了頭、身、腿。翻動其中一部分,可以為人物變換形象。王蒙借這一玩具,隱喻書中人的精神困境。
如倪吾誠式的“人物”在現今社會中也是大有人在,這種處在激烈文化對沖下的現代人內心之痛苦與倪吾誠的心境有著異曲同工之感,引導觀眾對自身所處的人生境遇進行理性“審視”,以求達到讓觀眾在同故事主人公命運的共鳴與共情中實現反思,體現了本劇普遍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