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時期陳獨秀的學術觀
陳獨秀以《文學革命論》而留名中國現代文學史,他未曾以文學作品參與其中,但他關注新文學的創作并對當時的社會文化現象進行了思考,寫下了一些時評性的隨感錄。從他的文章中可知,就“新文學”而言,他的觀點與胡適的觀點呈現出互補之態,他更注重思想性。認為“白話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為止境,不注意文學的價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說是新文學”(《陳獨秀文集(第二卷)》第4頁)。他考察民國初期至新文學發生后近十年間中國的文學與學術現象,在與國外文藝思潮的對比中,思考并試圖回答“如何做學問”這一問題,從而形成他的學術觀。這些觀點在今天依然有其現實意義,概括來看有三個方面。
具有學術試驗觀念
他承認學科的差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因學科特點而在研究時各有側重,但在學術方法上各學科之間是有共同點的。因此,他在1919年的一篇隨感錄里感嘆中國人學術思想不發達的原因之一是:每每好犯“籠統”和“以耳代目”兩樣毛病,是缺乏實驗觀念和不求甚解(《陳獨秀文集(第一卷)》第514頁)。這里的實驗觀念不僅是指的自然科學實驗,還包括社會實踐,實地考察等非數據類、文字性因素。在他看來人文學科的研究同樣需要實驗觀念,如今社會調查和田野考查等方法在人文學科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學術實驗觀念有利于第一手資料的獲取,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在做學問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是一種閱讀境界,用在做學問上,就顯得不夠深入,不能探明問題的真相。同時,他認為學術上應用之效力,故欲求學術之應用,必須使教育與社會密接(《陳獨秀文集(第二卷)》第136頁)。這是學術實驗觀念的具體化。這兩大觀點的形成是受馬克思學說的啟發。他總結馬克思的學說有兩大精神:實際研究的精神和實際活動的精神(《陳獨秀文集(第二卷)》第249頁)。這兩大精神是做學問過程中應該具備的,他這些論述強調的是做學問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具備學術思辨精神
“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還要有學術思辨精神。吾國人學術思想不進步之最大原因,乃在持論籠統,與辯理之不明?!保ā蛾惇毿阄募ǖ谝痪恚返?97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在中西學術著作中的表現也是不同的。抽象思維與思辨相關,陳獨秀一再強調“籠統”是導致“辯理不明”的因素。在對感性材料進行推理、分析、歸納的過程中可以沒有邏輯性,但在文字的表述中,詞語的選擇運用是否嚴密,能夠反映研究者的思維邏輯。“辯理”還要求研究者有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既要看到個體的獨特性,也要把握不同個體的共性。人文學科的研究更需具有思辨的精神,不能以偏概全。以“學術實驗觀念”將大量感性的知識在辨析思考后有邏輯地表述出來,是做學問的思維方式。
“我們中國學術不發達,就壞在老子以來虛無的個人主義及任自然主義?!保ā蛾惇毿阄募ǖ诙恚返?9頁)。這一點他是對年青學者而言,認為虛無主義會讓年青人走上墮落和空想的歧途,不利于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探討積極上進的思想在做學問中的重要性,強調的還是看問題的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心態。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分析學術不發達的原因非自陳獨秀始,他以新文學發生為契機,列舉了相關例證,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上分析思維方式在做學問中的重要性。
注重學術方法傳承
“無論政治學術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國的法子絕對是兩樣,斷斷不可調和遷就的。”(《陳獨秀文集(第一卷)》第307頁)。國外文藝思潮對五四時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當時的文學作品幾乎都有被影響的痕跡。中西文化及思想的差異本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學術及文章中有模仿的因素在,“新”的不合實際。鑒于此,他認為借鑒、學習是必須的,但要有區別地吸收,明辨事理。“在中國學術不發達之最大原因,莫如學者自身不知學術獨立之神圣。譬如,文學自有其獨立之價值也,而文學家自身不承認之,必欲攀附《六經》?!保ā蛾惇毿阄募ǖ谝痪恚返?10頁)。做學問要有宏闊的視野,在系統中發現個體的獨特性。就學科自身而言,每一學科有其固有的特征及存在價值,探尋學科自身的規律有利于學科的發展?!鞍褜W術發達與獨立思考相聯系,既強調學科意識又要求研究者具有問題意識,自由討論,固為學術發達之原則?!保ā蛾惇毿阄募ǖ谝痪恚返?36頁)。
學科有差別,學術方法有異同,不能以統一標準去衡量不同的學科,學術本身是沒有高下之分的。學術之發展,固有分析與綜合二種方向,互嬗遞變,以赴進化之途。此二種方向,前者多屬于科學方面,后者屬于哲學方面,皆得謂之進步,不得以孰為進步孰為退步。他的學術方法意識是系統整體觀下的個體考察,是就某一學科而言的,是做學問過程中應該持有的觀念,以及如何做到術業有專攻。在他看來“學術為吾人類公有之利器,無古今中外之別”(《陳獨秀文集(第一卷)》第298頁)。陳獨秀的學術觀是一個逐層遞進、相互聯系的整體,從學術態度、學術思維、學術觀念三個方面簡明地闡述了如何做學問的問題,他晚年的學術成就大概也受益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