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發”“結發”兩相疑
查閱詞典時,我突然發現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束發”和“結發”到底是不是一回事?第二個問題,“結發”和“結婚”是什么關系,是先“結發”再“結婚”還是先“結婚”再“結發”?
《漢語大詞典》說:“束發。古代男子自成童開始束發,因以指初成年。”《現代漢語詞典》說:“結發是束發的意思,指初成年。”《現代漢語規范詞典》說:“結發:束發,古代男童長到成年時開始束發。”如此看來,好像“束發”和“結發”是一個意思,兩者沒什么區別。
還是先搞清楚“束發”和“結發”在古代有什么異同吧。
首先,按照《王力古漢語字典》的解釋,“束”字表示用外物來綁扎或連接頭發,“結”字表示將頭發自身盤或綰在一起,這兩個字的意思還是有區別的。
再來看看《禮記》的記載,“束發”是“童子之節也,緇布衣,錦緣,錦紳并紐,錦束發”。孔穎達解釋道:“錦束發者,以錦為緫而束發也。”也就是用錦絲把頭發綁扎起來。這里的“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孩子,鄭玄注解《禮記》時有言:“童子,未冠之稱。”由于古代男子是二十歲成年,漢代的賈誼又在《新書》里說“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焉,業小道焉;束發就大學,蹍大節焉,業大道焉”,而入大學的年齡下限通常是十五歲,所以“束發”當是男孩子十五歲到二十歲時采用的發式。
“結發”是從男女成年那一刻開始采用的發式,其中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后就能參與社會活動了,男子可以戴冠系弁,女子可以用笄簮釵,因此要將原有的束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二是“結發”標志著男女成年,可以婚配。看來“束發”和“結發”在古代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古人在使用“束發”和“結發”時也極為小心,避免產生誤用的情況。
“結發”還有一個含義是涉及婚姻方面的,即我們常說的“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專指《儀禮·士昏禮》里“主人(婿)入室,親脫婦之纓”的情況。“纓”是新媳婦許嫁后用來束發的五彩絲繩,乃確定夫妻關系的信物,后來演變為夫妻成婚時,各取頭上的一縷頭發,合而作結,表示男女雙方結為夫妻、永結同心。因此,“結發”后來也代指初婚原配的夫妻或妻子,正所謂“結發與君知,相要以終老”,其中寄寓著古人對婚姻最美好的祈福與祝愿。
當然,現代漢語中的“束發”和“結發”已經衍生出更廣泛的含義,為之賦予了現代社會生活的色彩和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