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溫泉杯”原創童話研討會:如何用童話講述中國故事
4月8日晚,第五屆“溫泉杯”原創童話研討會在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舉行,研討會由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武義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主題是:如何用童話講述中國故事。
本次研討會由《兒童文學》雜志社編輯付丹陽主持,出席研討會的嘉賓有浙江師范大學原校長、國際格林獎獲得者蔣風及夫人盧德芳,武義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曉峰,武義童話辦常務副主任王小玲,《兒童文學》圖書編輯部主任王蘇,第五屆“溫泉杯”擂臺賽的評委孫建江、納楊、謝倩霓、梁燕、湯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總編王宜清,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授姚蘇平,兒童文學作家彭學軍,第三屆蔣風兒童文學獎(青年作家獎)獲得者舒輝波,第五屆“溫泉杯”短篇童話擂臺賽的獲獎作家,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翔宇,浙師大人文學院教授、副教授和兒童文學專業研究生,以及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創作特色班的本科生到場聆聽交流。
研討會伊始,武義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曉峰先生代表武義縣人民政府及武義人民向蒞臨研討會的嘉賓表示歡迎,向獲獎的作家表示衷心的祝賀,并感謝大家對“童話武義”的關心與支持。
《兒童文學》圖書編輯部主任王蘇為大家介紹了第五屆《兒童文學》“溫泉杯”全國短篇童話擂臺賽賽事的相關情況,她認為,“成長的困境與愛”是這屆童話創作者們普遍關心的議題。同時,童話創作者們也能更為自如、自信地運用本土文學意象進行童話創作,體現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與自我認同。
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長孫建江從宏觀的層面出發,描述了近十年來中國原創兒童文學的發展態勢,以及他對前五屆“溫泉杯”的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他圍繞“藝術與創新”、“好看和有意味”兩個方面,表達了他對原創兒童文學發展的思考與期待。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錢淑英從童話與烏托邦的某種內在聯系,來闡述童話創作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她認為,如果童話創作者在內心“理想國”的引領下,帶著對烏托邦的深入理解去書寫現實與成長的命題,就可以在作品中傳達出更具深遠意義的理想和價值目標,從而使童話在文學和文化兩個層面呈示出超越時空的經典品質。
兒童文學作家顧抒認為,“用童話講述中國故事”即書寫中國童年故事,在童話中回到故鄉,回到童年。“我所要做的,無非是把父母給我留下的人生記憶和美的教育以另一種形式保存下來,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曾經給我講過的故事以另一種方式再講一遍,如此而已。”
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博士張穎作了題為《講好童話故事,寫下中國的恒與變》的發言。 她以《寶葫蘆的秘密》《皮皮魯奇遇記》這兩部中國本土的經典童話作品為例,闡述了童話故事對童年的敘事和想象,進而分析了童話如何展現中國現實的“恒與變”。
隨后,第五屆《兒童文學》“溫泉杯”全國短篇童話擂臺賽中獲獎的九位作家,在結合自己創作的基礎上,與大家分享他們各自對“如何用童話講述中國故事”的思考。
王君心以“就像老樹上年年發出的新芽一樣”來形容她對“用童話講述中國故事”的理解。在她看來,童話需要呼應中國人的情感邏輯,而童話的藝術空間的搭建更是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
對“用童話講述中國故事”的思考是龍向梅童話創作之路中一條清晰的線索。《尋找藍色風》《落地驚神》《鞋尖朝外》《住在屋頂上的小人》......她始終在嘗試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特有的元素融入到童話中,讓自己的童話更有中國的味道。
從空間緯度來看,“中國式童年”則涉及到童年空間存在的具體性,來自新疆的朵朵飛近幾年在遙遠南疆的所見所聞為兒童文學的創作者、研究者們思考“中國式童年”提供了借鑒。她認為,用童話去講述孩子們需要的故事,豐富他們的世界,那就是最好的中國故事。
于趙卯卯而言,當創作陷入困境,中國故事便是一種新路徑的嘗試,而中國故事基于生活,“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文化底蘊深厚,身邊從來不缺少故事,用眼睛,用心去尋找,去感受,你才能在生活里,找到獨特的中國故事。”
何曉寧作了題為《滾來滾去的童話》的講話。他認為,童話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圓形童話”是一種充滿想象力的形狀,寫出“圓形童話”要靠某種自然的天性,因而童話作家需要具備“原始人思維特征”,讓自己的思維也能夠進入一種原始的狀態,“回到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
隋小欠的童話“生長在一片寒冷的大地上”,她的童話創作根植于她的家鄉——嚴寒遼闊的東北吉林,一個位于長白山腳下的小城市。豆包、小餑餑、山貨莊、貫通東西大集市......對家鄉的回憶、對美好童年回憶使得童話創作變成一個“溫馨又治愈”的過程,她想通過童話展現家鄉的人與事。
小河丁丁跟大家探討了他在文學之路上面臨的困境,與大家分享了曾激勵過自己的小故事。“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達摩對神光所說的話,也是他在文學之路上跋涉時常對自己說的。
如何用新方法講老故事? 晏菁提出了她對于這一問題的獨特思考。她認為,要做到“新”,在創作筆法和創作風格方面要借鑒當下不同類型的寫作手法;另一方面,童話作家也可以賦予老故事以全新的時代背景,拋出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去到達讀者內心某個他們未發現的角落。
吳越從自身的童年經驗出發,闡述了他對“中國式童年”書寫的批判性思考。鄉土童年是中國原創兒童文學中常見的童年樣貌,相較于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的“鄉土童年書寫”,作為生長在城市里的孩子,吳越深感“城市童年書寫”的匱乏,他希望自己能夠好好磨練筆力,創作更多屬于他的獨一無二的中國童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