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張培忠:在底層與非虛構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張培忠  2023年03月10日16:14

    《永遠在路上:一個農民的一生》,張培忠 著,花城出版社2023年1月

    今年是父親去世四十周年。父親遠行時,得年五十,我則是一個懵懂的十七歲少年。歲月倥傯,驚心動魄。父親斷斷續續只讀了小學四年級,文化不高,但他始終志行高潔,容止可法,是一個樸實勤勞的農民和可親可敬的父親。

    父親去世三十年時,我寫了中篇紀實文學《永遠在路上》,探尋父親、追懷父親、感恩父親。這篇近四萬字的長文,發表在《中國作家》雜志2012年第7期,是我醞釀時間最長、素材積累最充分、收獲最多感動的一篇非虛構文字。父親去世后,我在最初的中師日記里就不斷記錄夢境中出現的父親形象:有時是躺在醫院里那蒼白的臉孔,有時是肩著沉重的犁鏵那佝僂的背影,有時是躑躅在山間小道尋找前行的方向……常常一覺醒來,一片虛空,淚流滿面。及至農村學校任教后再到大學就讀,創作的短篇小說《野渡無人》《魔火》,當中都曲折地寄寓著父親的形象。

    人之所以為人,必得心有所主、情有所歸,其至道即在于孝,孝為第一要義。《孝經》云:“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這一段話,道盡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強調“圣朝以孝治天下”,沒有對父母的孝,就不會有對國家的忠。由孝到忠,移忠作孝,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或缺,互相輝映。因此,在我看來,一個知識人,一個寫作者,其最大的孝道,就是把父輩的歷史搞清楚,把父輩的人生寫出來,追本溯源,繼志述事。

    為寫好紀念父親的文章,我請母親做口述歷史。父親走得早,人生履歷留下許多空白。所幸母親有著極好的記憶力和極佳的表達力,她雖一字不識,卻通達情理,洞明世事,人間冷暖,了然于胸,每次講述父親的故事,她都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情態畢現。為了更全面地獲取父親的生平資料,我還借回鄉探親之機,走訪了父親的少年好友張志勇和青年同伴張愈成,在他們的深情回憶中,還原和顯影了父親的點點滴滴。在一次又一次的講述中,父親的歷史廓清了,父親的形象飽滿了。

    僅有口述,仍顯空疏。為真切感知父親在艱難環境中的堅韌精神,十年前的清明節,我專程從廣州回到老家,與哥哥張培林一起沿著父親當年“走山內”“走鳳凰”的足跡逐一尋訪,同時也為《中國作家》即將刊發《永遠在路上》選配圖片。那天上午,我們先到勝利水庫主壩踏勘,蒼茫的山野,寂靜的荒徑,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艱辛。這是父親跋涉過大赤嶺、楓樹腳嶺后走向山內的必經之地。哥哥說,父親當年曾在這里摔了一跤,那一跤使壯年的父親感受到生命的寒意。然后到坪石,饒平通往大埔境內第一站,尋訪到父親當年經常落腳和晚上歇息的房東陳國材伯伯,他已87歲高齡,卻精神健旺,雙腳因前兩年摔斷,行路時需借助兩張椅子幫助移動。聽說來意,他恍然大悟,三十多年了,仍對父親印象深刻,還記得我的伯伯張春光,并說曾到過我家做客。他的二兒子陳紹榮則對父親直鋸記憶猶新,還示范當年父親直鋸的情形,可見父親當年用直鋸勞作確在當地留下美名。正談話間,陳國材伯伯的弟婦(即陳儉國的愛人、陳國周的妹妹)走進來,聽說我們是德建哥的兒子,她說當年在上倫墩鋸柴時,父親他們就在她家里做飯一起吃,彼此就像一家人。老阿姨一邊走一邊不停地叫著“德建哥,德建哥”,那親切又陌生的聲音,聽得我眼睛濕潤,好幾次差點流出眼淚。她還自告奮勇帶我們到上倫墩鋸柴時父親曾住過的房子,可惜已成斷垣殘壁。

    離開坪石和上倫墩,一路上山下山,來到桃源鎮,一個山中的陶瓷城,那是父親走山內的終點站。在一個大排檔吃午飯,飯后再往高陂鎮,站在堤岸上,現場體驗了韓江水的浩瀚壯闊和高陂路的迂回繁復。從高陂鎮又回到桃源鎮,找到陳厝樓當年父親經常借宿的房東陳華昆伯伯,老人家年屆八十,也是父親的老朋友,他十分感嘆當年父親挑豬仔來賣的艱難,還帶我們憑吊了已倒塌的老屋。臨行與陳華昆伯伯握別,離情依依,不勝感慨,父親那一代的農民終成絕響,但他們——新中國的第一代農民,特別是有著“繡花農業”之稱的潮汕農民,他們的歡欣苦累、生存狀況、喜怒哀樂豈能隨之湮滅?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當此舉全社會之力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語境中、集全國作家之筆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時代洪流中,對于父親和他的底層生活、鄉村世界、精神肖像,必須有文字記錄,為時代作證,畢竟歷史不能忘記,更不能割斷,而每個生命都是唯一的、獨特的,無法逆轉、不可復制的。

    于是,有了這本書。一本別樣的非虛構的書。

    這些年,“非虛構”引起文學界高度關注。根據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先生在《報告文學、非虛構的理性辨識與文學分合》一文的研究:“最早將‘非虛構’一詞引入中國文壇的,是我的老師周政保先生。20世紀90年代后期,周政保先生出版了一部學術大作《非虛構敘述形態》,第一次對非虛構的文學敘事方式進行理論性的闡述。”天下事無巧不成書,周政保先生也是“我的老師”,徐劍會長講到的那部著作,周政保老師在2000年1月就簽名送過給我,當年我還根據他書中的提示找到了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那部非虛構作品的開山之作《冷血》進行比較研究。而在此前的1990年,我正依違于業余從事理論研究還是從事文學創作而糾結不已時,周政保老師從天山北麓及時來信指點迷津說,一個人能做好一樁事就算是很好了:譬如,或理論研究,或某一門類的創作。攤子太大,總不易深入。于是,我選擇了非虛構文學創作,一直堅持到現在。

    做這樣的選擇,有兼顧工作的考慮。其時,我正在省教育廳由秦牧先生創辦并擔任第一任主編的教育雜志從事編輯工作,因為這個緣故,我多次拜訪請教先生,先生還親切地稱我們是“先后同事”;與此同時,我還參與編輯另一本月發近400萬冊的少兒雜志,主持“名人的少年時代”欄目,登門拜訪并約請劉紹棠、張潔、李國文等老師撰稿。這些工作都與非虛構、與文學密切相關。當然,我選擇非虛構著力,更多的是注目于全球視野下讀書界、文學界的走勢。美國《紐約時報》著名報人詹姆斯?賴斯頓指出:“十九世紀是小說家的時代。二十世紀是新聞工作者的時代。”早在一九七五年美國出版的大約三萬種新書中,只有二千四百零七種是小說。《紐約時報》書評版編輯每年推薦100本值得關注的作品,發布年度10本好書,其中非虛構都占一半以上,可見今天的美國人喜歡讀真人真事仍勝于讀小說。國內的讀書界和文學界也有類似的趨勢。事實上,追索真相是人類的天性,更是人類的權利。而在二十一世紀,在互聯網時代,僅靠單一的方式來呈現真相,顯然難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因此,本書用多維的視角、立體的層面,即通過報告文學、書信、日記、口述歷史、文學評論、現場圖片、筆記圖表、實物展示等來聚焦和透視,全方位展示一個中國農民的一生。

    一位著名非虛構作家曾深刻寫道:“研究中國問題,如果沒有底層、農村、貧困的參照系,沒有這些層面——一個涉及十億左右人口的層面的深切觀察和體驗,很難把握中國社會的走向。”如果說,傳統的報告文學側重于“宏觀敘事”,那么,非虛構文學則側重于“微觀敘事”。本書所呈現的是半個世紀前后中國農村,特別是一個中國農民在山村、在底層,為了躲避貧困、解決溫飽而奔波不息、艱難前行的生活情狀,以及此前此后所經歷的滄桑巨變。這是一個農民的人生檔案,是一個時代的忠實紀錄,也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

    忘記就意味著背叛。當我們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整體性地消滅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力以赴推進鄉村振興,開啟邁向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此時此際,回望過去,我們才更深切地感到這一切都來之不易,更應該加倍地珍惜。

    本書能在父親去世四十周年時出版,是對父親及他那一代農民最好的告慰。在此,我要特別感謝花城出版社社長張懿女士那靈光一閃的創意,以及她的敏銳敬業的同事,連同那些為促使此書順利出版而一絲不茍給予幫助的人們,請一并接受我的由衷感謝和深深祝福。

    2022年12月7日,農歷大雪之夜,父親九十冥壽之時于廣州云山下珠水畔

    (本文系作者《永遠在路上:一個農民的一生》一書后記)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在线播放|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发布|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精品99久久aaa一级毛片| 香蕉久久丫精品忘忧草产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王友容|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1|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男同|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天天影视|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久热青青青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主播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不卡 | 精品调教CHINESEGAY|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特级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成人热色戒|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系列|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久久国产精品国语对白| 久青草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97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99re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