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馥春大戰榭馥春
謝馥春商標
謝馥春商標印樣
清道光十年(1830年),揚州新開了一家“謝馥春”香粉店,由于經營有方,很快便顧客盈門,成為揚州香粉的名牌。然而,樹大招風,隨之各類假冒品牌的“榭馥春”“射馥春”“謝復春”等,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嚴重影響了謝馥春的信譽和經營,為此他們展開了有禮有節的依法維權。
揚州香粉名揚天下
發源于漢、晉時期的揚州香粉,到了宋代就已名揚天下,當時揚州出現了專門經營銷售香粉等化妝品的前店面后作坊。到了元代以后發展很快,據元、明的地方志記載:“天下香粉,莫如揚州,遷地遂不能為良,水土所宜,人力不能強也”。
明末清初時期,揚州出現了“戴春林”,“薛天錫”等香粉知名店鋪。康熙皇帝南巡揚州時,聽聞揚州香粉蜚聲天下,頗是喜愛,就同意“戴春林”香粉裝入五彩花式紙盒作為貢品入宮,稱為“宮粉”。“戴春林”也因此身價百倍,名聲大振,是一般香粉店所望塵莫及的。
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清道光十年,“謝馥春”香粉店在揚州南門下鋪街上開業了。店主人叫謝宏業,店名之所以取“謝馥春”,據說是要避開“凋謝”的不吉利聯想,而“馥”既有馥郁芬芳之意,又正合香粉鋪的特色。且“馥”與“復”同音,和“春”字相連,寓有回春之意。
果然,“謝馥春”香粉鋪一開張,便顧客盈門,財運亨通。經幾年的苦心經營,店主便積累萬金,隨后在徐凝門新租房舍,擴大店面,生意越做越興旺。
“謝馥春”能夠做大做強,也實屬不易。謝宏業是個既精通香粉業,又精通中藥材的能人。他創造性地將香粉與中草藥結合起來制作,形成了自家產品的風格和特色,從而聲譽日隆,產品供不應求,業務蒸蒸日上,很快便與“戴春林”“薛天錫”形成了鼎足之勢,占有了揚州香粉業的較大份額。
后來,原本強大的“戴春林”和“薛天錫”香粉店,由于各種原因,經營日漸慘淡、入不敷出,最后,竟都關門大吉。而這兩家店鋪原有的一批技術高超的師傅,也紛紛投奔了興旺發達的“謝馥春”,給“謝馥春”注進了新的活力。“謝馥春”抓住這個機遇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揚州香粉業的龍頭老大。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謝宏業決定將店鋪遷到揚州最繁華的轅門橋,使門面進一步擴大。
“謝馥春”贗品層出不窮
然而,就在“謝馥春”要大干一場時,麻煩來了。“謝馥春”的拳頭產品是香粉和梳頭油,當地許多香粉小店根本無法與它競爭,于是一些店家便動了歪心思,他們偷偷仿冒“謝馥春”的產品,四處兜售。“謝馥春”發覺后,為了防止假冒,采取防衛措施,即用五只竹筒,放在柜臺上,自制了商標,名叫“五桶為記”,象征五路財神臨門,大吉大利。但是此舉作用不大,你用“五桶”做商標,他也用“五桶”做商標,一家學一家,很快揚州城里冒出好多“五桶”商標的店家,都在出售“謝馥春”香粉贗品。這大大損害了“謝馥春”的名聲。
無奈之下,“謝馥春”老板舉起了維權的大旗,向所在地江都縣府告狀。縣知事接到報案后,也很重視,經過一番調查核實之后,下令各家香粉店禁止冒用“謝馥春”的“五桶”商標。有了官家的判決,“謝馥春”借此大做文章,他們用黑漆木牌繪上紅色“五桶為記”商標,將木牌與“謝馥春”香粉老鋪的招牌并列懸掛于店堂醒目處,并書寫一則啟事:“本店城內僅此一家,此外并無分鋪,請認清轅門橋謝馥春老鋪五桶為記商標,庶不致誤。本號主人謹白。”
“謝馥春”以為就此可以做太平生意了。誰知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此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從轅門橋至徐凝門二里長的大街上,竟然一下子又冒出13家“謝馥春”香粉店來。一時間,令人真假難辨。真的“謝馥春”傻眼了。前去質問,有的堂而皇之地說:“天下同名同姓的多著呢!你叫‘謝馥春’,我也能叫‘謝馥春’,天皇老子也管不著!”也有的狡辯說:“你叫你的‘謝馥春’,我叫我的‘謝馥春’,各做各的生意,井水不犯河水!”
贏了維權官司也沒用
冒牌“謝馥春”這么多,而且全賣的是次貨假貨,如此下去,貨真價實的正宗“謝馥春”遲早要垮臺。謝馥春的接力棒傳到了民國時期新店主謝箴齋的手中時,他面對如此豪橫的侵權,思來想去他坐不住了,四處花錢,請人出面勸說,終于有七家冒牌“謝馥春”識相,將招牌換了。還有六家依然我行我素,仍舊打著“謝馥春”的招牌,推銷偽劣產品。謝箴齋為了“謝馥春”的信譽和長遠發展,萬般無奈,再次走上了維權之路。告到縣里,因為有了前面的判決,官府再也不過問了;告到省府也不見回音。
后來,謝箴齋豁出去,直接告到北洋政府。幾經催促,拖了兩年,到了1915年大理院才作出裁決:任何店家不得冒用“謝馥春”牌號。裁決之后,有的店家還是遲遲不肯改弦更張,大理院便派人到揚州查封了所有的冒牌“謝馥春”。至此,謝箴齋似乎打贏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宗商標官司。回到揚州,他立即將大理院的裁判書復制后嵌在鏡框內,高高懸掛在店堂里。
“謝馥春”的官司勝了,而那些假冒的仍不甘服輸,他們又變換花樣,卷土重來。不久,各類冒牌貨一下子又冒了出來:距“謝馥春”老店南邊僅百步之遠的一家香粉店,叫“射馥春”;北邊不遠的一家香粉店,改店名為“榭馥春”;還有的將原來的冒名“謝馥春”改為“謝復春”“老馥春”“大馥春”,五花八門,以假亂真,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謝馥春”叫苦不迭。
獲得萬國博覽會銀獎
面對這些變相假冒,“謝馥春”真的束手無策了,哪還有精力再去打官司。于是,他們下決心改善經營,提高產品質量,以期在廣大用戶中贏取信譽。但那些“射馥春”“榭馥春”“老馥春”,并不就此罷休,他們也變著法兒耍新招,齊心合力對付“謝馥春”。
這些冒牌貨,也是不惜血本,壓低售價,企圖壓垮“謝馥春”;還給小商小販5%至30%的回扣,推銷產品,與“謝馥春”搶生意;再一個他們舍近求遠,不在“謝馥春”眼皮子底下做生意,而是挑著擔子走村串鄉,冒充“謝馥春”的產品,四處叫賣兜售,以牟暴利。這些明里暗里的不法行為,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面對各種不擇手段的競爭,“謝馥春”無奈之余,下定決心要提高產品質量。“謝馥春”認準了只有不遺余力地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才能壓倒競爭對手。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謝馥春”終于在1915年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了銀質獎章。
從此,“謝馥春”的產品走出國門,香飄異域。而那些大大小小的仿冒店鋪對其產品的質量、品種實在是望塵莫及,若假冒又易被認出,只得甘拜下風,慢慢地都偃旗息鼓了。
“謝馥春”最終戰勝了“榭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