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擔任《三體》科學顧問
剛完結的劇版《三體》收獲原著粉眾多好評,這與創作團隊前期花費3個多月采訪射電天文、納米技術、粒子對撞等各個領域的科學家,依托嚴謹縝密的想象、設計、計算、推演,邀請一批中國科學家作為科學顧問,幫助影視作品完善了世界觀架構和視覺呈現效果密不可分。記者采訪為該劇擔任科學顧問的兩位南大教授,聽他們分享感受。
周禮勇:
幫助葉文潔計算電磁輻射的時間
科幻作品的改編難點除了真實還原,還在于如何準確表達、展示相關科學原理和科學技術。在片尾的致謝中,該劇制作方靈河文化列出了一串長長的科學顧問名單。這其中,有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國家天文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數十位專家學者。
原著中,角色葉文潔于上世紀70年代計算電磁輻射由木星到達太陽、再由太陽到達地球的時間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線索之一。創作前期,本劇科學顧問、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根據當時人物能夠接觸到的數據精度和行星歷表,利用余弦公式驗證了劇情的合理性。
采訪中,周禮勇告訴記者,原著中提到:直到葉文潔發現了下面這組數據,才證實了以上觀點:木星和地球距離:629730000千米;太陽和地球的距離:152100000千米;太陽和木星的距離:778330000千米。電磁輻射從木星到地球需要的時間,約等于2099秒。電磁輻射從木星到太陽,再從太陽到達地球的時間,約等于3101秒。相差十六分四十二秒。周禮勇通過推算核查了這一部分原著內容。
周禮勇說,“在片尾處看到了許多同行,當時電視劇制作方找過來,由于保密需要,我對于情節一無所知,主要是針對一些研究中具體問題給出解答。劇組的謹慎是必要的,比如行星歷表用成現在的,就鬧笑話了。小說畢竟是小說,有些情節是虛構的,對于非研究者來說不具備實操性。”
他表示,身邊好多學生都是《三體》的原著粉,朋友圈討論很多。“科幻作品關注的人多,說明公眾對科學的興趣高。好的科幻作品對于進一步提高公眾對于科學的認知度,有很大促進作用。”
陳鵬飛:
幫葉文潔改論文,不必過多苛求
從事太陽爆發現象研究的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陳鵬飛告訴記者,“劇中有關葉文潔在《天文學報》雜志發表文章介紹太陽模型,劇組還特意寫了6頁紙的論文初稿,給我看看內容是否需要進行修改。”劇組太過認真的創作態度,還吸引陳鵬飛去查了那一年《天文學報》到底發表了哪些文章。”此外,還要針對劇本中有關科學內容是否嚴謹,回答太陽物理相關問題,以及專業研究會去哪些網站找資料。
陳鵬飛經常給中小學生做科普講座,比如《流浪地球》就做過相關報告;提問環節也有學生關心,《三體》中葉文潔用太陽做信號放大器可行嗎?“《流浪地球》涉及天文知識的部分,有專業人士專門寫文章挑刺,但我覺得只要不違背物理原理,科幻隨心所欲也沒什么。”最近在追電視劇《三體》,陳鵬飛對于電視劇本身給予肯定。稍意外的是,科學研究者也有文藝青年的一面,他是《人世間》這樣展現人性微光、臺詞有藝術價值劇集的忠實粉絲。“演員演得挺好,即使是像《三體》這樣的科幻作品,場面炫目的同時,人物塑造是否情感細膩、邏輯自洽也是觀眾很在意的部分。”陳鵬飛表示不會去苛求電視劇科技對不對,畢竟是科幻片而不是科教片,對于電視劇的專業呈現反而會相對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