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畫卷 錦繡通城 ——《通城旅游》畫冊前言
通城乃通達之城。“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此段典出古籍的句子,是對她地理位置的精彩描述。通城別稱雋邑,隸屬湖北省咸寧市,漢朝為下雋縣地,位于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咸寧、岳陽、九江金三角和南昌、武漢、長沙三大城市中三角的中心交匯點;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速公路與國道縱橫于縣域,常岳昌鐵路、武咸城際規劃過境。與岳陽近在咫尺,可借岳陽之便捷通江達海,上藍天觀云卷云舒。
這座雋秀之城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而山青水秀,人杰地靈,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黃龍山、藥姑山、黃袍山,三山青翠。雋水河、菖蒲港河、鐵柱河、沙堆河,四河水秀。其豐饒之物產,已非閨中“淑女”,早已乘改革開放之東風,入九霄,嫁五湖四海。“兩頭烏”豬肉,楠竹仙酒,豆豉美食,石溪彩米,麥市干子等一系列融合湘鄂贛三省獨特風味之美食,留香舌尖。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中國是以農穩天下的農業大國,更是以工富民強國的大國。拼就大中國版圖的通城,同樣以農業固本,以工業強縣。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先機,創業之潮在這里風生水起。改革開放初,三萬茶商闖天下,21世紀初,十萬砂布、藥品營銷大軍之足跡遍布全國,亞洲規模最大的涂附磨具和云母絕緣材料產業基地,咸寧制藥企業龍頭,四大百億支柱產業,四大五十億特色產業,為通城創業史書寫鴻篇巨著。古老之農業,新興之工業,花開兩朵,各艷一枝,將通城裝扮得生機勃勃。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在此留下濃墨。堯家林新石器時代遺址,瑤族發祥地藥姑山之千家峒,天岳關南唐之花崗巖砌關墻,書圣黃庭堅后裔修建之靈官橋,中共通城縣蘇維埃舊址等史存遺跡,潑濃墨于雋秀大地,引后世或流連或忘返,思圣賢之不易,嘆先烈之偉岸。
赤色中華,是由無數仁人志士鮮血染成的豐碑。紅色通城是這座偉大豐碑的基石之一。通城籍英雄兒女以重彩繪就了一幅紅色通城圖。通城百姓世世代代,口口相傳毛委員因革命需要,沿幕阜山自江西入湖北,過通城黃袍山,到湖南考察農民運動,在黃袍山區留下革命火種,為革命母親黃菊媽送五個兒女當紅軍為國捐軀,為一大批通城籍先烈投身革命事業前赴后繼,視死如歸,奠定了思想基礎。羅榮桓元帥從這里起步,打響鄂南秋收暴動第一槍,建立中共“八·七”會議后全國首個縣級紅色政權——通城縣勞農政府。254名熱血男兒,從這里走向上海四行倉庫,奔赴抗日戰場,再一次掀起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下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高潮,用254具血肉之軀,為他們的家鄉鑄就了“八百壯士主體戰士之鄉”榮譽。
描寫是文學藝術,言之鑿鑿,也難如人意,繪畫和攝影才是沖擊視覺的藝術。如何展現靈山秀水,描寫只能意會,繪畫和攝影作品才會真真切切地告訴你美的所在。雋秀通城言之不盡,現在您捧在手上翻開的《通城旅游畫冊》,會逐頁將錦繡通城告訴您。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