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不是小事 ——懷念作家渠川先生
認識渠川先生,是在2004年金秋十月。當時我在溫州市龍灣區文聯工作,牽頭舉辦“名家看龍灣”文藝活動,寫出長篇小說《金魔》的作家渠川應邀參加,他已經75歲了,卻身體壯實、氣韻充足,無論端坐還是行走,都挺直腰板,說話字正腔圓,聲音洪亮,頗有大家風范。我雖然早知他的大名,但從那次活動開始,我們才有了接觸、交往。
2011年我調到溫州市文聯,渠川先生是市文聯的離休干部。2019年深冬的一天上午,我去看望他,他的老伴已長期住院,他就一個人居家過日子。那一天,我們開始了馬拉松式的長談,從上午10點一直聊到下午5點,就這樣居然一連聊了6天。這么長時間的“干聊”,我們沒有感覺到疲憊,心情始終是愉快的。這6天里,他把自己曾祖父、祖父的傳奇和他自己一生的經歷,詳詳細細地講給我聽,他講得那么激情澎湃,興致十足。
渠川祖籍山西祁縣,家世顯赫,曾祖父渠源湞是祁縣的票號財東,祖父渠本翹歷任清朝內閣中書等。然而,渠源湞因看透了朝廷的冷酷、官場的無情,一直極
力反對長子渠本翹走在仕途上,要求長子繼承他的票號生意。而渠本翹對做生意毫無興趣,違抗了父親的意愿,努力躋身官場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渠川筆下的《金魔》,寫的就是渠源湞和渠本翹父子倆,在“從商”還是“求官”兩種思想觀念和人生道路上,所發生的激烈沖突。
渠本翹最終還是擺脫了父親的羈絆,在官場上棄舊圖新、追求真理,他跟隨康有為、梁啟超戊戌變法,他多么希望變法成功,同時也可大展他的人生宏圖??墒牵兎ㄏ褚粓鼋k麗的火焰,剛一綻放就凋零了。渠川筆下的《官痛》,寫的就是渠本翹在變法圖強過程中的熱血沸騰和堅強決心、變法失敗后的心力交瘁和痛苦萬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渠本翹舉家遷往天津。1919年渠本翹在赴友人酒宴時猝然去世,遠在山西祁縣的渠源湞得到兒子去世的消息,便病倒在床,也于次年春去世。渠家的頂梁柱相繼轟然倒下,還在上海圣約翰大學念書的渠晉鉎(渠川父親),是渠家的長子長孫,勉強支撐著這個富貴門第。
1929年,渠川出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通貨膨脹失控,早已不做票號生意的渠家日漸窮困潦倒。這時候,渠川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到了北平的燕京大學。1948年,正處在青蔥歲月的渠川一腔熱血,胸中滿懷革命的理想,放棄了大學學業,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1月,渠川被調到解放軍第四十軍政治部,從事記者、翻譯等工作,雖然是文職,不是拿槍打仗,但他同樣要出沒在硝煙炮火之中,穿插在槍林彈雨之間。他先后參加了解放武漢、湖南、海南島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等。
1949年年底,第四十軍進入雷州半島,為解放海南島作準備,渠川根據了解到的海上練兵和夜間海上編隊的諸多素材,寫成短篇小說《一心向黨》。這篇小說發表在1951年1月號的《人民文學》上,此后幾年,《一心向黨》獲了一些獎項,被編入多本書刊中。渠川也踏進了文壇。
渠川在戰場上經受了鍛煉和考驗。1953年抗美援朝結束,渠川回到祖國的懷抱,到解放軍一一九師政治部當干事,參與了大型叢書《志愿軍一日》和《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同時,他也創作了不少文學作品,其中《生命不息,沖鋒不止》還被選為教材。1957年,渠川認識了在沈陽航校衛生科當醫生的溫州姑娘周玉華,并很快建立了戀愛關系。
1960年,周玉華調回家鄉工作。1970年1月,渠川復員,夫妻倆終于在溫州團聚。1981年,渠川調到了溫州市文聯,任文聯黨組成員、秘書長。
此時渠川已經52歲了,年逾知命,他把文學創作作為事業來追求,接連寫出了反映小學老師生活的短篇小說《笑》和描寫抗美援朝俘虜工作的中篇小說《皇帝陵墓和戰俘的墳》,發表后都有很好的反響,這“一短一中”便成了他創作長篇小說《金魔》前的“試水”。
從1985年開始,渠川用了兩年時間到北京、山西等地考察、采訪,并閱讀了大量清朝小說、歷史典籍、傳說故事,又用了3年時間完成了《金魔》寫作。渠川說:“我在創作《金魔》時,早晨起來,要想很長時間,想好了以后才動筆,我是用寫詩歌的勁頭來寫長篇小說,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標點,都反復推敲。寫好了一章,我又不厭其煩地修改。可能是過于認真了,創作進度有點慢,但寫作不是小事,我快不起來?!?990年9月,《金魔》由海峽出版社出版,這是溫州市第一部長篇小說。
《金魔》面世后引起中國文壇的高度關注,評論家普遍認為,這是我國第一部反映票號的長篇杰作。1994年,《金魔》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昌晉源票號》,在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連播了3個月。
《金魔》好評如潮,有關部門和出版社要求渠川抓緊創作“續篇” 。渠川又去北京、天津、山西等地調查,更加深入地了解祖父渠本翹的生活、工作情況,收集他的故事。有人催他趁《金魔》的好勢頭完成“續篇”,他說:“不行,寫作不是小事,我得慢慢來,做足了功課才能下筆。我不追求快,只追求好?!本瓦@樣,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官痛》寫了15個春花秋月和夏暑寒冬。
在渠川的文學之花開得最為絢麗的時候,他已經進入了耄耋之年,而且,一直支持他寫作的愛人周玉華,也年事已高,臥病在床。
渠川原本計劃創作“渠家三部曲”,因為祖父渠本翹更加精彩的故事還在后頭。渠川想通過“渠家三部曲”,探求和展示那個多災多難時代的問題和矛盾,為中華民族的自我反思提供鮮活生動的材料。令人遺憾的是,渠川沒能寫出第三部長篇小說,所留下的只是一個粗略的提綱,僅僅畫了一個輪廓。他說:“我始終覺得寫作不是小事,我老了,沒有精力了,寫不動了。并且,我老伴生病了,我的心也不再平靜,寫作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
渠川先生率性自然、天真可愛,高興起來開懷大笑,傷心了也不掩飾地掉下眼淚。記得有一次我們說到魯迅,他說:“我太喜歡魯迅的《故事新編》了,讀起來有意思極了,我恍然大悟,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闭f到這里,他孩童般地大笑。有一次我們說到孔子,他說:“我一直很佩服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人,死了2500年了,可他的書,大人小孩還在讀,現在他的言語也經常出現在各類試題中。”說到這里,他突然動了感情,潸然淚下。他默默地落了一會兒淚,哽咽著說:“我怎么哭了?莫名其妙?!?/p>
去年我去看望他,他更加消瘦了,眼睛陷入眼眶,不過精神尚好。道別時,我握了握他的雙手,他的手像枯萎的樹枝,我感受到松弛的皮膚下是硬邦邦的骨頭。這是我與渠川先生最后的一次見面與交談。
世事無常,人生難測。去年12月份,渠川先生在家里摔倒了,左肩膀骨折,住院治療。今年5月下旬,他在病床上昏昏欲睡,神志不清。5月27日下午,渠川先生走完了豐富、精彩的一生,享年94歲。
他雖已屬高壽,但當我聽到他去世的消息,還是心緒難平,深深地惋惜,與他交往中的點點滴滴,一幕一幕地浮現在我的眼前,真可謂音容宛在、言猶在耳。
(作者系溫州市文聯黨組成員、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