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陳平原:演說之于現代中國
    來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 陳平原  2022年08月26日07:06

    演說在晚清的興起,絕對是一件大事。整個二十世紀中國,無論哪個政黨、派別或個人,只要想進行有效的思想啟蒙或社會動員,都離不開“演說”這一利器。

    討論晚清迅速崛起的“演說”是不是舶來品,名詞考辨不重要,關鍵是如何看待傳統中國公開表達個人立場及政治見解的缺失。關于演說技能的培養及研究之所以在古希臘羅馬占據重要位置,那是由其政治制度決定的。在民主政治之下,城邦的所有重要事務均須通過公開辯論,由集體來決定,那么,“說服”便不僅僅是語言能力,更是政治工具。推展開去,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演說,也都構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1]。周作人曾談及為何在古希臘“演說術”或“修辭學”特別重要,那是因為:“這種學問在雅典民主時代特別發達,因為它在那時政治上很有實用,最重要的兩點是在法庭里,兩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辯論,其次是在議會里,一場演說茍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見成功?!盵2]這種特殊的制度安排與文化氛圍,不要說秦漢以降兩千多年的專制時代,就是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也都沒有出現過。不管是戰國的縱橫家言、漢代的鹽鐵論爭,還是南宋的朱張會講等,都不能與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相提并論。這里的關鍵不在文學修養,也不在辯論技術,而在政治制度。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人眾多關于演說學的論著,都必須直面這個難題,即一方面,“中國人很早就講究說話?!蹲髠鳌?,《國策》,《世說》是我們的三部說話的經典。一是外交辭令,一是縱橫家言,一是清談。你看他們的話多么婉轉如意,句句字字打進人心坎里”;[3]但另一方面,中國人確實不怎么擅長演說,“戰國時代也有縱橫捭闔的游說家;六朝時代也有言論雋永的清談家;但不曾產生出一個Cicero,一個Lincoln”[4]。至于原因,大都將其歸因于秦漢以降長期的政治及思想上的大一統:“滅絕百家,而思想一;思想一,則競辯不行;競辯不行,則語言不進”;“二千年來之國教,幾以緘默少文為主旨,訛繆遞傳,牢不可破”。[5]也就是說,關鍵在政治制度,而不是種族、人性、修辭能力或文化差異。

    西學東漸大潮的洶涌、社會結構的變異,加上朝廷管控能力的下降,這才促成了公開表達政見的“演說”在晚清的迅速崛起。因此,可以辨析晚清的演說思潮與清代宣講《圣諭廣訓》的聯系與區別[6],但不適合生拉硬扯,建構從古到今的“中國演說史”[7]。在我看來,演說不僅是一種“說話的藝術”,更牽涉整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與思想傳統。因此,近代中國幾次“演說”高潮的出現,得益于晚清的制度轉型、五四的政治抗爭以及抗戰的社會動員。

    當然,公眾場合的演說,并非照搬家常聊天或友朋對話,而是包含某種特殊技巧,確實需要專門訓練。據黃炎培追憶,1901年出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時,蔡元培就著意培養學生的演說能力,引領他們“成立演說會,定期輪流學習演說”,理由是“今后學人,領導社會,開發群眾,須長于言語”。[8]也就在這一年,黃炎培結識了同窗好友穆湘瑤的弟弟穆藕初,兩人志氣相投,日后共同創辦了中華職業學校、上海商科大學等。據穆自述:

    辛丑、壬寅間,對外事件接踵而起,新黨人物在滬上大見活動,對俄、對日同志會等風起云涌,而演說之風遂大盛。余追隨其間,覺事事不如人,因此益自發憤,遂聯絡同志數十人,每星期學習演說。為時一年,向之訥訥不出諸口者,一變而為暢所欲言矣。余之畏葸羞縮之氣質,因之而生一大變化。[9]

    從早年生性靦腆,不敢當眾發言,到成為上海企業家中最擅長演說者,穆藕初這個變化氣質的過程,好友黃炎培乃至其師蔡元培的影響隱約可見。

    可這并非蔡元培的個人愛好,在中國最早辦私立大學(震旦學院和復旦公學)的馬相伯,以及南開中學及南開大學的創始人張伯苓,也都特別重視且擅長演說。[10]雖然清廷未雨綢繆,1903年彈壓京師大學堂師生抗俄集會后,在第二年《奏定學堂章程》的《各學堂管理通則》中特別規定:“各學堂學生不準聯盟糾眾,立會演說”[11],但此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根本無法阻擋。此后,演說與近現代中國的政治抗爭、學術普及以及文化傳播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致我們談論二十世紀中國的啟蒙與革命、戰爭與建設、生活與教育、運動與娛樂時,無法完全忽略那些不同歷史時期或高亢如云、或低回婉轉的“聲音”。

    我所見到的關于清末民初演說場景的描寫,沒有比黃炎培的《參觀京津通俗教育記》更精彩的了。1914年10月13日午后二時,黃炎培驅車至崇文門外花兒寺街火神廟,現場觀察一場演說。先是外部環境的描寫:“廟古而屋未破,山門雙辟,旁懸牌立旗,大書‘今日講演’字樣。門外小桌陳教育畫數十種,皆出售者,每紙銅圓一枚,觀者如堵,以一職員司之。入門,廊下懸巨幅滑稽畫,一人張大口作高呼狀,左右簡章數條。大殿古佛一龕,講者聽者分東西向。講壇一,黑板一,講桌一,講鞭一,其下設座容數十人?!苯酉聛磉M入正題,簡要介紹演說的全過程,并略加評述:

    講題似為勸戒煙,于三十分時間,記其講演之內容如下:

    人之知覺,腦之作用(畫圖),鴉片,紙卷煙,興奮之功用,煙精(畫圖),衛生上之損害,經濟上之損害。

    講音與講態,以余評之,俱可予以七十以上之點數。有時興酣,以鞭擊桌發大聲,聽者肅靜,時頷其首作領悟狀。既而第二講員上,仍前題而出以滑稽,四座精神復一振焉。[12]

    地點是京師的古廟,背景有巨幅滑稽畫,演說者“有時興酣,以鞭擊桌發大聲”,也有“出以滑稽”,讓四座精神為之一振的,此等描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傳統中國源遠流長的說書。這正呼應了此文開頭京師名記者黃遠庸的提醒:清末民初,京津地區以演說為主干的通俗教育之所以推展十分順利,與此地民眾喜歡聽說書有直接關系。[13]

    在大庭廣眾面前,公開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吸引廣大聽眾并收獲滿堂掌聲,此舉說易不易,說難也不難。關鍵看現場氛圍,以及演說者能否順應民心(聽眾的趣味)、拿捏得當。大才子郭沫若曾在回憶錄中用戲謔口吻總結此等演說技巧:

    我是經過五卅潮滌蕩過來的人,在那高潮期中講演過好些次,不知不覺之間也就把那妙竅懂到了。的確的,你總要目中無人才行。盡管有多少群眾在你面前,他們都是準備著讓你吞的,你只是把他們吞下去就行了。怎樣吞法呢?我告訴你,你的聲音總要宏大,語句總要簡單,道理總要武斷。愈武斷,愈有效果。最好要辦到一句便是一個口號。喊口號的方法你總是知道的吧?那照例是要有宏大的聲音的。但一味的宏大也不行,你總得要有抑揚,而且要先抑而后揚。一句話的表達要這樣、一場演說的表達也要這樣,——再說一次,總要先抑而后揚。在落尾處你把聲音放大,在愈武斷的地方你愈把聲音放大,包管你是要受著熱烈的喝彩的。千切不要貪長,千切不要說理,千切不要先揚后抑,這些都是催人睡眠的東西。懂得這些妙竅,盡管有多少群眾都不夠吞,人少,少得僅僅四五十人,等于一口稀飯了。[14]

    作為實例,郭沫若還記下自己當初那次演講的具體內容,全都是大話、空話、套話,邏輯混亂,比擬不倫,語句簡單,道理武斷,但效果極佳,一句一鼓掌,講完還有董事拉著他的手說,你今天講得可真好!

    此等新潮的教育手段與娛樂方式,敏感的小說家自然不會錯過。光緒二十八年(1902),梁啟超借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馳騁想象:六十年后,中國人在南京舉行維新五十周年慶典,同時在上海開大博覽會,不只展覽商務、工藝,而且演示學問、宗教——“處處有演說壇,日日開講論會”[15]。借助于演說,“西學”迅速“東漸”,“群治”得以“改良”,這點沒有人懷疑,只是對當下國人的演說水平,小說家大都不敢恭維。也就是說,演說確實很重要,但國人還沒掌握好此傳播文明之利器。[16]

    正面描摹演說場中的“聲音”,以及講者與聽眾如何互動,還有由演說引出的時代風云和人生百態,小說家們做了很多嘗試。有的立意很好,但筆墨跟不上,描寫呆滯,變成了純粹的說教。[17]如需推選一個精彩的演說場景,我傾向于吳趼人《新石頭記》第十七回“味莼園兩番演說,長發棧一夕清談”。

    熟悉現代中國小說的,肯定記得老舍《趙子曰》中慈眉善目的張夢叔教授演說“女權”,現場如何一片混亂[18];而錢鍾書《圍城》第二章中,游學歸來的方鴻漸應邀在中學演說,更是出盡洋相。先是“醉眼迷離,翻了三五本歷史教科書,湊滿一千多字的講稿,插穿了兩個笑話”;臨上場又換錯了衣服,只好鴉片呀梅毒呀胡扯了一通,“不到明天,好多人知道方家留洋回來的兒子公開提倡抽煙狎妓”。[19]

    與此類諷刺筆墨相對應的,是大量正面描寫演說場景的中長篇小說。那是因為,從辛亥革命,到五四、五卅,再到大革命、抗日戰爭、土地改革等,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一旦涉及社會動員,都離不開演說,比如茅盾的《虹》、蔣光慈的《短褲黨》、蕭紅的《生死場》等。最典型的演說場景,不妨舉《倪煥之》《大波》《八月的鄉村》三部作品為例。

    若論有意識地借“演說”推動情節發展、凸顯人物性格,當推葉圣陶1928年起在《教育雜志》上連載的長篇小說《倪煥之》。先是第2節提及倪煥之因校長的演說而深深感動,雖然“他講朝鮮,講印度,講政治的腐敗,講自強的要素,實在每回是這一套,但學生們沒有在背后說他‘老調’的”[20];后面第23節則“對于日來說教似的自己的演講,他不禁起了懷疑”[21]。但最核心的是正面描寫倪煥之的兩場演說:呼應五四運動(第19節)與參與五卅集會(第22節)。作者飽含深情,詳細描述演說者的動作、言語及精神狀態。前者是“他點(踮)起了腳,身子聳起,有一種兀然不動的氣概;平時溫和的神態不知消隱到那里去了,換來了激昂與憂傷,聲音里帶著煽動的調子”[22];后者則“煥之開口演講了。滿腔的血差不多涌到了喉際;聲音抖動而悽厲;他恨不得把這顆心掬示給聽眾。……鼓掌聲呼喊聲卻警醒了他。他從沉醉于演講的狀態中抬起頭來,看見各色的紙片正紛紛地從高空飛下。一陣強烈的激動打著他的心門,他感覺得要哭。但是立刻這樣想:為什么要哭?弱蟲才要哭!于是他的臉上露出堅毅的微笑”[23]。

    至于下面這段文字,可謂形神兼備,是我見到的現代中國小說中描寫“演說”最為精彩的:

    第二個登臺的是倪煥之。近來他的憤激似乎比任何人都利害;他的身軀雖然在南方,他的心靈卻飛馳到北京,參加學生的隊伍;他們奔走,他們呼號,他們被監禁,受饑餓,他的心靈仿佛都有分。他一方面憤恨執政的懦弱,卑污,列強的貪殘,不義,一方面也痛惜同胞的昏頑,乏力。……他恨不得接近所有的中國人,把這一層意思告訴他們,讓他們立刻覺悟過來。此刻登臺演講,臺下雖只有幾百人,他卻抱著臨對全中國人那樣的熱情。他的呼吸很急促,胸膈間似乎有一股氣盡往上涌,阻礙著他的說話,致使嘴里說的沒有心里想的那么盡情通暢。他的眼里放射出激動而帶慘厲的光;也可以說是哀求的表情,他哀求全中國人趕快覺悟;更可說是哭泣的表情,他哭泣中國已到了不自振作強鄰鄙視的地位。他的一只右手伸向前方,在空中畫動,幫助說話的力量;手掌是張開著,像待與人握手的姿勢,意思仿佛是“我們同命運的同國人啊,大家握起手來吧!”[24]

    在現代中國小說中,像葉圣陶這樣認真且成功地描摹演說場景及人物心理的,不是很多;但借助“演說”馳騁想象,推進情節,則比比皆是。

    李劼人的“大波三部曲”中有不少關于演說的正面描寫,尤其是保路運動中同志會演說、革命黨人關于革命的論述等,演說地點則兼及茶館、街道、公館、辦公場所等。如未完稿的《大波》第四部第一章“不平靜的日子”,介紹南校場演說會的前因后果,帶入觀眾的視角與現場氛圍,還有第二天各家報紙的新聞報道方式,如標題、字體、詳略、人名,以及后續的社會效應等。下面這段站在聽眾立場的觀察與描寫,可與上述吳趼人《新石頭記》第十七回相對讀:

    董修武正在演說。遠遠地只能看見他那未蓄胡須的口一張一闔,一股勁在提高聲音。畢竟壩子太寬敞,不像在屋子里聚音,已經不甚聽得清楚,只零零碎碎抓住幾句:“……我們同盟會……革命!……排滿!……民族!……我們孫中山先生……光復中華!……創立民國!……實行共和!……平均地權!……我們孫中山先生……我們的主張……”而且擠在臺子下的人們又都各自在發言,不曉得是評判董修武的話?抑或在發舒己見?發言的聲浪并不比臺上演說人的聲浪低。何況還由李俊領頭,幾乎不斷地在拍掌。[25]

    至于蕭軍《八月的鄉村》第八節“為死者祭!”,描寫游擊隊司令陳柱在戰友的葬禮上演說。大段大段的議論,夾雜若干場面描寫,群情激昂,很是震撼人心。緬懷戰友與動員士兵,這是任何一個稱職的軍事指揮員都必須做的,尤其是在戰爭年代。據小說稱,“聲音震蕩著氣流,震蕩著圍墻外面的樹林,深深地,深深地向四圍山谷里去消沒……”[26]——那既是寫實,也是象征。

    從吳趼人到李劼人,眾多小說家之所以特別關注那些“震蕩”著現代中國的“聲音”,因那既是政治,也是技術,還是文化,偶爾還牽涉美學??梢赃@么說,晚清以降,無數知識精英借助剛剛習得的“演說”來表達政見、傳遞新知、影響社會,同時變化自家氣質。這里牽涉政治信仰、文化關懷、學術積累、技術訓練等,需要仔細分疏。

    作為一種物理現象的“聲音”,只能出現在演說現場。如何借助某種技術手段,重現這個轉瞬即逝的“演說現場”,是個有趣的話題。相對來說,文字最為簡便,也最有效,比如當初報章上的新聞報道、演說實錄,或者聽眾多年后的追憶,乃至小說家的馳想等。實際上,我們關于晚清以降“演說”歷史與功用的研究,絕大部分都是借助文字資料。隨著各種報刊數據庫的建成與開放,檢索近現代中國眾多政治家、文人、學者的演說(無論基于人物、時間、地點,還是主題、傳播、影響力等),不能說唾手可得,但技術含量顯然已不太高,難度主要體現在集合、拼接與闡釋。

    同樣涉及“演說”,本該與文字資料相輔相成的圖像呈現與聲音記憶,可謂寥寥無幾,完全不成比例。對于研究者來說,需要著力鉤稽的是關于演說的圖像與聲音——前者可參見我的《“演說”如何呈現——以“五四運動”照片為中心》,后者則有《聲音的魅力》。[27]

    隨著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唱片業以及無線電廣播在中國都市的興起[28],娛樂、政治以及文化的聲音,開始在遼闊的中國大地及天空回蕩。1950年6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各級領導機關應當有效地利用無線電廣播》的社論,強調“無線電廣播事業是群眾性宣傳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特別是在我國目前交通不便、文盲眾多、報紙不足的條件下”[29],利用廣播進行宣傳和動員,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農村高音大喇叭開始逐漸普及,1976年底達到了頂峰。此后,高音喇叭的影響力迅速衰落,雖也有若干重新崛起的時刻,但已不復從前。那是因為,民眾受教育程度提高,加上生活方式改變,即便偏僻的鄉村,單純收聽廣播的人口也大為減少了。

    眼看電視、網絡、慕課、音頻節目逐漸普及,再加上制作簡便的抖音,如今若想保存以及傳播某種聲音,已成舉手之勞?;剡^頭看,不管是政治、文化還是學術,那種過于僵硬的“訓導”或“報告”,很難再吸引聽眾了。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如何學習/操作/傳播那些帶有“表演”成分的“說話”,在短時間內迅速抓住并長久吸引聽眾,此等演說技能,對外影響社會,對內塑造人生,可謂前途未可限量。

    我之所以專注于“演說”,除梁啟超的“傳播文明三利器”,更受魯迅《無聲的中國》的影響——后者在提倡白話文時,用了個形象的比喻:此乃“有聲的中國”與“無聲的中國”的對決。[30]接著梁啟超、魯迅的“話頭”,我試圖將“三利器”與“有聲的中國”相勾連,闡述晚清以降的“演說”怎樣深刻影響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

    談論“演說的魅力”,以及其如何訓練、運作與展開,還有怎樣在歷史上發揮重大作用,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路徑與策略。最常被提及的是“開啟民智”(比如晚清下層社會啟蒙),以及“動員群眾”(比如五四運動中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這兩點已有的政治史及社會史著作多有涉及。但若將視野延伸到教育史、文學史及學術史,則“演說”的可能性大為增加。我更多關注且有所發明的,是演說如何“贊助白話”、“影響述學”以及“改良文風”??紤]到此前我已有相關論述,如《學問該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話文〉為中心》(2002)、《學術講演與白話文學——1922年的“風景”》(2003)、《“演說現場”的復原與闡釋——“現代學者演說現場”叢書總序》(2006)、《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2007)、《“文學”如何“教育”——關于“文學課堂”的追懷、重構與闡釋》(2010)等,這里只須提要鉤玄,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閱。

    最早引起我關注的,是章太炎的東京講學(1906—1910)以及創辦《教育今語雜志》(1910)。此類以“淺顯之語言”系統地“演述各種學術”的“講學”,明顯并非針對引車賣漿者流,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基本上是專題性質,與此前大儒之“坐而論道”不同,乃是在“哲學”“文學”這樣的學科意識中展開。其次,擬想讀者并非不太識字的大眾,而是對國學有興趣的留學生或海外華僑。第三,每講都包含若干專門知識,但又穿插社會批評。最后,不管是事先準備還是臨場發揮,抑或書齋里一揮而就的“擬演講稿”,此等文字刊載于報章,對于近代中國文章風格的衍變,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31]

    晚清以降,述學之文同樣面臨自我更新的使命。實現這一使命,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則如嚴復、梁啟超、王國維等新學之士積極輸入新術語、新語法乃至新的文章體式,借以豐富漢語的表達能力。這一努力,符合百年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大趨勢,一直受到學界的重視??蛇€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比如章太炎、梁啟超、劉師培、蔡元培以及魯迅、胡適等,面對新的讀者趣味和時代要求,在系統講授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提升了現代書面語的學術含量,為日后“白話”成為有效的述學工具,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回過頭來,反省學界對五四白話文運動的論述,可以有幾點修正:第一,《新青年》同人在提倡白話文時,確實多以明清章回小說為標本;日后講授“國語文學”,也都追溯到《水滸傳》等??伤羞@些“溯源”,都指向“文藝文”(或曰“美文”),而不是同樣值得關注的“學術文”。第二,白話文運動成功的標志,不僅僅是“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述學文章之采用白話,尤其是長篇議論文的進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第三,晚清興起、五四后蔚為大觀的演說熱潮,以及那些落在紙面上的“聲音”,包括演講的底稿、記錄稿、整理稿,以及模擬演講的文章,其對白話文運動和文章體式改進的積極影響,不容低估。第四,創造“有雅致的俗語文”,固然“以口語為基本,再加上歐化語,古文,方言等分子,雜糅調和”[32],可這個“口語”,不限于日常生活語言,還應包括近乎“口頭文章”的“演說”。[33]

    就在白話文運動取得全面勝利、晚清與五四兩代人學術交接的1922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梁啟超,以及新文化主將胡適、周作人,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理想,分別在上海、南京、天津和北京登壇說法,講授各自所擅長的專深學問。講演者使用的是白話(即便章太炎這樣的古文大師也不例外),若用淵雅高深的文言來記錄、整理,必須經過一番傷筋動骨的改造;以致經過“文言”這個模子出來的“講演”,很可能盡失原先的風采與神韻。在表情達意方面,文言自有其長處,但不適合于記錄現場感很強的“講演”?;剡^頭來,看看胡適之將“演說”與“國語文”直接掛鉤——凡能演說者,沒有不會做白話文的,因二者都需要有條理有層次的思考與表達[34]——還是很有見地的。至于學者的公開講演,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白話詩文,都是在用自己的學識與智慧來協助完善白話的表達功能;換句話說,都是在“贊助白話文學”。假如此說成立,那么晚清以降蔚然成風的“講演”,對于推廣白話文,其實功莫大焉。白話能寫“美文”,白話還能表達深邃的學理——只有到了這一步,白話文的成功方才無懈可擊。[35]

    晚清興起的演說之風,確實有利于白話文的自我完善,以及“現代國語”的生產與成熟。除此之外,還將深刻影響中國的文章變革。若需要簡而言之,可以這么描述“演說”的特點:表達口語化,故傾向于暢快淋漓;說理表演化,故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追求現場效果,故受制于聽眾的趣味與能力;蔑視理論體系,需要的是豐富的高等常識;忌諱“掉書袋”,故不能過于深奧,更不能佶屈聱牙。而所有這些,都將波及學界趣味以及文壇風氣?!把菡f”一旦入文,釀成了現代中國文章的兩大趨勢,一是條理日漸清晰,二是情緒趨于極端。原先以典雅淵深著稱的文章,如今變得直白、淺俗,“卑之無甚高論”;演說之影響文章,則可能使得表述趨于夸張,或尖刻,或奇崛,甚至劍走偏鋒。[36]

    晚清以降,書院改學堂,學校里的教學活動,不再以學生自修、而是以課堂講授為中心。這么一來,所有的大學教授,多少都得學會“演說”——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校園以外。[37]現代中國文人學者中,有不太擅長演說,主要以著述面對讀者的;[38]但更多的是兼及聲音與文字,如康有為、蔡元培、章太炎、梁啟超、劉師培、魯迅、周作人、胡適、陶行知、梁漱溟、朱自清、聞一多等,都有不少精彩的“演說”傳世。至于學堂開設演說課程以及組織雄辯社等,更是使得學生日后走上社會,在群眾場合即席演講時,可以做到得心應手、揮灑自如。[39]因此,談論晚清以降的文人學者,專門著述固然重要,那些隨風飄逝或因各種因緣殘留在紙面上的“演說”,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如果說在此前的論著中,我主要討論的是演說對于現代中國白話、文體及述學的巨大影響,那么《有聲的中國——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主要從圖像呈現(第二章《晚清畫報中的聲音》)、技術儲備(第三章《現代中國的演說及演說學》)、政治及美學(第四章《聲音的政治與美學——現代中國演說家的理論與實踐》)、現實需求(第五章《徘徊在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當代中國的工作報告、專題演講以及典禮致辭》)等角度,討論演說的傳播、訓練及功用。因為,在我看來,演說既是一種文體,也是一種社會實踐,充滿各種變異與可能性;既受限于特定情境,又可以借助文字、圖像與錄音等手段超越時空,只有動靜結合,綜合把握與論述,才能得到比較完美的呈現。

    作為一種技術/文化,演說本身并不透明與自足,而是嚴重受限于外在的政治思潮及社會氛圍,如何“演”,以及“說”什么,與大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比如,晚清的文化啟蒙,五四的政治抗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戰爭動員,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教育,“文革”期間的大批判運動,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九十年代以后的政治宣傳與學術普及,以及新世紀的文化傳播等,即便“即興演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別青睞的主題,以及特殊的表達方式。當然,也都有身不由己的內外限制——包括立場、姿態以及聲調。

    在這個意義上,所謂演說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時代社會是否活躍、政治是否開明、學術是否繁榮的重要表征。

    2022年4月25日初稿

    5月5日改定于京西圓明園花園

    注釋:

    [1]“無論是在城邦政治的決策機構公民大會上,還是審判機構公民法庭上,抑或在城邦或全希臘的節慶活動、公共葬禮上,政治領袖字斟句酌的精彩演說都是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見蔣?!豆畔ED演說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20年版,第3頁。

    [2]周作人:《關于盧奇安》,鐘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希臘之馀光》,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頁。

    [3]朱自清:《說話》,《朱自清全集》第三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0頁。

    [4]繆金源:《〈演說學〉序》,見郝理思特著、劉奇編譯《演說學》,商務印書館1930年版。

    [5]楊炳乾編:《演說學大綱》,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第14頁;王家襄、張鏡寰:《〈雄辯法〉序》,見加藤咄堂述,呂策譯,王家襄、張鏡寰?!缎坜q法》,上海集成圖書公司1910年版。

    [6]參見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章,以及程麗紅《清末宣講與演說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

    [7]我不主張像宋嗣廉、黃毓文的《中國古代演說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那樣,從《尚書·甘誓》入手討論中國的演說,并引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演說家盤庚,也不主張將唐代的魏征直諫、宋代的瓦舍說書,甚至清代的《說岳全傳》都當作演說來論述。

    [8]參見黃炎培《八十年來》,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537頁;《吾師蔡孑民先生哀悼辭》,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頁。

    [9]李平書等:《李平書七十自敘·藕初五十自述·王曉籟述錄》,方爾同標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頁。

    [10]參見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第三節“演說與學堂之關系”,《文學評論》2007年第3期。

    [11]參見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上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717、951頁。

    [12]黃炎培:《參觀京津通俗教育記》,《教育雜志》第7卷第1號,1915年1月。

    [13]“京師之民有慣習焉,業務余暇,必聽講書詞、小說,久乃成癖,若日用飲食之不可離。今導以宣講,變其義,仍其形,民之聽之,若猶是書詞、小說也,故勢至順而易效。南方無是?!?/p>

    [14]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編》,北新書局1946年版,第122~123頁。

    [15]飲冰室主人:《新中國未來記》第一回,《新小說》第1號,1902年11月。

    [16]參見陳平原《現代中國的演說及演說學》,《中國文化》2020年秋季號(10月)。

    [17]1917年商務印書館刊行王理堂撰文言長篇小說《女學生》,其中第十五章講述主人公蘭兒演說辦學的重要性(第52~56頁),中間夾雜某報記者記錄稿,從盧梭、羅蘭夫人一直說到福澤諭吉,洋洋灑灑,可就是無趣。

    [18]參見老舍《趙子曰》,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第204~206頁。

    [19]參見錢鍾書《圍城》,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版,第46~50頁。

    [20][21][22][23]參見葉圣陶《倪煥之》,開明書店1930年版,第21、326、270~271、307~310頁。后同。

    [24]葉圣陶:《倪煥之》,第268~270頁。

    [25]李劼人:《大波》第三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403頁。

    [26]參見田軍《八月的鄉村》,奴隸社1936年版,第193頁。

    [27]參見陳平原《“演說”如何呈現——以“五四運動”照片為中心》,《當代文壇》2022年第4期;《聲音的魅力》,《文匯報》2014年12月2日。

    [28]參見葛濤《聲音記錄下的社會變遷——20世紀初葉至1937年的上海唱片業》,《史林》2004年第6期。

    [29]參見楊波主編《中國廣播電視編年史》第一卷,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9年版,第208頁。

    [30]魯迅:《無聲的中國》,《魯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頁。

    [31]參見陳平原《學問該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話文〉為中心》,初刊《現代中國》第二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收入《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2]參見周作人《〈燕知草〉跋》,《永日集》,北新書局1929年版,第179頁。

    [33]參見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初刊《文學評論》2007年第3期,收入《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34]參見胡適《中學國文的教授》,《胡適文存》卷一,亞東圖書館1921年版,第311頁。

    [35]參見陳平原《學術講演與白話文學——1922年的“風景”》,初刊《現代中國》第三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收入《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

    [36]參見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

    [37]參見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關于“文學課堂”的追懷、重構與闡釋》,初刊《中國文學學報》(香港)創刊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收入《作為學科的文學史——文學教育的方法、途徑及境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8]如柳亞子在晚清文壇很活躍,但因口吃,極少演說;嚴復、王國維學問很好,也偶有講稿傳世,但遠不及文章精彩。

    [39]參見陳平原《作為演說家的聞一多》,《文匯報·文匯學人》2019年11月22日。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齐齐| 91精品视频播放|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漫画| 日韩A∨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十八禁无遮挡99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电影一区| 久99频这里只精品23热视频|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欧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动漫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2018| 国产精品青青青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牛牛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国产综合精品女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2020亚洲男人天堂精品|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你懂的|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99精品视频在线在线视频观看 | 9久久9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va无码二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野外|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午夜在线视频91精品| 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 亚洲网红精品大秀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