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晨:生命在“山鄉巨變”中的澎湃和巍峨
中國小說,理應具有民族內涵與民族形式,這是大家的共識,也是無法回避的。在將古典小說的敘事方法與形式,轉化成現代小說表現藝術方面,我做了不少努力。像我的那些短篇一樣,《大地之上》依舊借鑒中國古典小說的形式與敘事,有一種說書人的語調。
讀者可以發現,小說中穿插了不少詼諧幽默的民謠俚曲,最主要的是“顛倒語”,也有“大實話”。一些復雜的情緒表達,我會借用一些活潑生動的民間小調。民間傳說也在《大地之上》中得到了運用,比如有關女媧補天的神話。
一粒女媧補天遺落的石埃,化作了大地上的一塊神石,這是小說中所要表現的精神的象征,小說故事直到結束才水落石出,構成了整部作品的框架。
細心的讀者,會看到小說里還有一點點《白鹿原》的影子。主人公李墨喜向可能改變村莊命運的子在川會長娓娓講述村莊故事,我讓他戲仿了《白鹿原》的第一句話。那些村莊故事,無不帶有中國古典小說中的話本、傳奇以及筆記小說的特點。
這樣書寫齊魯大地上的民情風俗、地域文化,跟我之前的小說創作追求保持了統一,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傳統文化色彩,保證了在小說形式和敘事上與其他同類題材作品的區別。
關于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當前不少的文學作品都有所反映。這類作品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直接或間接地表現了中國當代農村所發生的滄桑巨變。
如何書寫當代“山鄉巨變”,確實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大地之上》書寫“人”在當代農村的歷史巨變中的生活,表達當代農民真實而深刻的生命體驗。在小說里,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村莊消失后,人們如何面對這一切。
這個消失的村莊,就是大地之上的香莊。
有意思的是,我們明明是在寫農村題材的作品,古老的村莊恰恰沒有了。無數像香莊一樣的村莊,已經消失。大地上所發生的變化之“巨”,在此得到充分體現。
在小說里,隨之而來的,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組織。它叫作“全國豐茂生態農業”。不用多說,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多。
農村的現代化,是中國農村發生的根本性變化。農民與土地,建立了新的關系。依我看,這才是需要我們去濃墨重彩地書寫的新事物。
當然,這包括兩個方面。
我們對當代農村、農民的認識和理解,還有沒有提高的空間?我的確認為,我們對中國農民素質和能力的判斷,普遍存在低估的傾向。
事實上,中國當代農民肯定跟《山鄉巨變》時代的農民有了很大不同。人的變化,應該是新時代“山鄉巨變”的一個重要內容。
所以,在構思《大地之上》之初,我就堅持著“寫人”的原則,以大河灣消失的“神石”,象征對人的肯定,并以此代表文化的終極意義。
《大地之上》寫了處在“山鄉巨變”之中的廣大農民的生活。他們從古老的土地上、從千百年來傳統落后的無比繁重的勞作方式中解放出來,并終將走向更為廣闊的現代化天地。
一方面是時代背景,一方面是時代背景下的“人們”,只有這兩方面有機結合,才能夠寫出真實生活的全貌。
由此看來,《大地之上》延續了我一貫的創作追求,也體現了我對新時代“山鄉巨變”書寫的一點認識。
總而言之,每個寫作者所面臨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如何立足于時代變革,寫出新時代的精神內涵。
小說中,古老土地上遺失已久的“神石”即將出土,小說主人公李墨喜卻決定將它繼續埋藏在地下,讓大地永葆奧妙。
這些奧妙,無疑就是大地的神圣。
《大地之上》其實就是在寫新時代人和萬物的神圣,這就是以泰山為象征的民族文化之根,也正是新時代“山鄉巨變”的詩意所在。它可能需要讀者朋友的用心領會。
本質上,我以對人的關心,詩意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生動展現大地之上那些生動的事物。
陽光明亮,萬物花開。這里有人的矜持,更有生命的澎湃;這里有人的樸素,更有生命的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