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古物之美》——柳宗悅朝鮮藝術論集中文版首次集結
柳宗悅是日本近代重要思想家、美學家,被譽為“民藝之父”。他對日常之物、民眾之物的正名在日本掀起了一場重要的美學革命,被稱為“民藝運動”。甚至可以說,當下影響波及世界的日本設計,其精魂與內涵與柳宗悅提出的“無名造物”有著深刻的傳承關系。
早在1910 年,柳宗悅即參與日本近代史重要文藝雜志《白樺》的創刊,其后通過接觸威廉 · 布萊克及佛教思想,走上探索美學思想的道路。1913 年柳宗悅從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文科部哲學科畢業,他研究宗教哲學、文學的趣味逐漸轉變為對民藝的濃厚興趣。1926 年,柳宗悅與富本憲吉、河井寬次郎、濱田莊司聯名發表《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旨書》,掀起了波瀾延宕至今的“民藝運動”。
在《李朝陶瓷之七大奇觀》一文中,柳宗悅寫道:“我傾心于李朝之作,已有半世紀之久,確是一段漫長的勝緣。……我對這類燒物的偏愛,皆因它而起,可謂一段難忘的際遇。”可以說,直接促成柳宗悅將目光投向民藝的契機,就是他與朝鮮陶瓷器的相遇。在“日本民藝館”建成之前,柳宗悅首先牽頭建成的也是“朝鮮民族美術館”。
近日,由光啟書局出版的《朝鮮古物之美》即為柳宗悅集中論述朝鮮工藝美術的名作集結,也是柳宗悅這批“初心之作”首次中譯。
譯者張逸雯在序言中寫道:“柳宗悅對朝鮮半島,尤其是李朝器物的審美發現和申述,去今已一百多年。對于中國讀者,我們熟悉他的民藝理論,而對于觸發和影響其提出“民藝”的朝鮮之物,柳宗悅的相關論述至今未有獨立的翻譯出版。另一方面,如今日本以及朝鮮半島的讀者從這些文字中受益的,更多在于其開創性的歷史意義和作者的思想氣質,對我們來說則不僅于此,它們所討論的問題本身,于今天的我們仍充滿教益。起意編譯這本書,便是基于這兩個原因。“
全書收錄十一篇名作,寫作時間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散綴于《工藝》《匠》《民藝》等重要雜志,亦有部分收錄于《朝鮮與其藝術》等。
書中,柳宗悅精細地分析了朝鮮器物的特點與優點,橫向對比了中、日、韓三國工藝美術的差異與相似。器物之外,柳宗悅還陳露了朝鮮的風物、歷史以及哲學思想如何促成其日用品的美學風格。
除文字內容外,版權方還獲得日本民藝館及攝影師具本昌授權,添加了十余幅器物照片,幫助讀者直觀“朝鮮古物之美”。
令柳宗悅傾心的朝鮮器物那樸拙、寂靜的氣質,至今仍可在那片土地上找到蹤跡,這部文集也可以填補柳宗悅中文譯本的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