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學》2022年第7期|熊紅久:有光的方向
熊紅久:出生于新疆博樂,作家。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當代》《詩刊》《青年文學》《上海文學》《散文》等報刊發表作品一百五十多萬字,出版《記憶的河流》《回望》《天賜草原》《叩拜天山》等作品集七部。
有光的方向
文/熊紅久
自十八歲考大學離開農村,到再一次回到村里生活,竟相隔了三十二年。不過這次去的,不是山清水秀的故鄉,而是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巴扎結米鄉恰木古魯克村。這個擁有三千多人的維吾爾族村落,除了有一個十分拗口的名字,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名頭——國家級深度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三千元。還沒出發,我這個新疆文聯駐村工作隊的隊長兼村扶貧第一書記,已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
車子載著工作隊一行六人,于距離縣城不足五十公里處遭遇了沙塵暴,五十米開外一片混沌,細沙順著風擋玻璃往下落,車窗啪啪作響。終于艱難駛入村子,土黃色的村落深陷在土黃色的沙塵里,土屋破舊,墻壁斑駁,厚厚的虛土被揚起,枯葉、塑料袋、廢紙片在風中糾纏。剛進入村子,我們就被“環境”上了一課。
一
進村第三天,周一,是全村開會、宣講的日子。我帶著小禮物走上講臺,問大家:“還有半個月就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貼‘福’字、掛燈籠,請問這是什么節日?答對了獎勵一條毛巾。”二千多人的會場鴉雀無聲,全村竟沒有一個人知道春節。
一周之后,再開大會時,大禮堂紅旗招展,喜氣洋洋。四周掛滿了春聯、“福”字、燈籠和國旗。我問村民:“咱們麥蓋提縣,什么東西最好吃?”村民們紛紛舉手:“烤肉。”答對了,獎勵一塊香皂。又有村民搶答:“烤魚。”再獎勵一袋洗衣粉。我繼續問:“烤肉烤魚為什么好吃?”村民們答不上來了。我揭曉答案:“因為魚被烤爐烤熟了,肉里面的病菌、有害物質被殺死了,留下了有營養的、健康的東西,所以好吃。”
我繼續問:“烤爐里的火是什么顏色?”村民再次搶答:“紅色的。”我指著春聯說:“紅色的春聯就代表火,貼在家門框上,就代表烤爐,把家里不健康的、有病的、有災的東西都擋在外面。”我又指著“福”字說:“它代表著財富、福氣、健康,貼在大門上,讓好運氣到你們家里來,這就是貼春聯的寓意。”我拿起一只燈籠:“為什么要掛燈籠呢?萬一好運氣晚上來,找不到你們家的門怎么辦?所以要用燈籠照亮,讓好運氣看清楚你們家。”村民們大笑。
我又講了貼窗花、放炮仗的習俗,講了春節的來歷、春聯的內涵。宣講結束后,工作隊的辦公室被村民們圍得水泄不通。當天,全村六百五十戶家庭都開始貼春聯、掛燈籠,紅紅火火的景象渲染了整個村莊。村民阿布都熱依木指著春聯上的“雞鳴知日上;犬吠報春來”詢問含義,聽了工作隊員的詳細解釋,他開心地說:“原來春節有這么好的寓意,早知道,我們早就過春節了。”看到別的人家都貼好了春聯,阿布拉老漢急了,他的院墻門垛才用水泥砌好,膠水怎么涂都沾不上。老漢一急,直奔五金店買了一把鋼釘,硬是用十七顆鋼釘把春聯釘在了水泥柱上。工作隊員巡看時,發現阿布拉老漢把下聯釘反了,于是幫他用透明膠布重新貼好。鄰村村民也找文聯工作隊討要春聯,理直氣壯地說:“好運氣都到他們家了,我們家怎么辦?”
春節期間,村民們唱紅歌、跳民族舞、猜謎語、斗羊、拔河,好一番熱鬧喜慶的場景。這之后,每個傳統節日我們都組織村民開展活動,共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七夕節是中華民族的“愛情節”,我們舉辦了“幸福婚姻、美滿家庭”表彰活動,從全村選出十對結婚時間久、家庭生活美滿的夫妻進行表彰。他們有的已過了“金婚”,結婚最短的也有四十年了。這些上了年紀的夫妻有些步履蹣跚、行動不便,卻堅持要到現場。孩子們專程從外地趕來參加活動,與頭發花白的父母相擁而泣,有些孩子把精心挑選的禮物贈送父母,表達祝福。文聯工作隊指派專人給這十對夫妻拍了紀念照,制作了榮譽證書,各獎勵了一套組合式家具。頒獎嘉賓是剛剛步入婚姻的艾買爾·吾斯曼,他激動地說:“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時刻提醒自己,忠于家庭,堅守婚姻。我也要過金婚!”受表彰的買買提明·阿力木老人眼里一直含著淚水,妻子娜瓦提汗·買買提重病在床,為了參加表彰會,堅持坐著輪椅來到現場。整個過程歷時兩個小時,買買提明·阿力木始終緊緊握著妻子的手,他十分動情地說:“我的妻子可能時日不多了,我很高興能陪伴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很感謝文聯駐村工作隊給了我們這次機會,與大家分享我們四十九年的幸福婚姻。”兩只粗糙的手,緊緊攥在一起。
二
通過對春聯的宣講,工作隊發現村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分喜愛,順勢而為,啟動了“書法進校園工程”。每周一堂書法課的任務,落在了麥蓋提縣書協的身上。縣書協主席劉心甫老師已經八十歲高齡,得知孩子們喜歡書法,非常開心,要和書協幾個副主席一起輔導孩子們。
于是,我們在恰木古魯克小學開設了書法課堂,選定三十名小學生開展培訓學習。在第一堂書法課上,孩子們第一次見到毛筆,攥在手里反復察看,既興奮又好奇。通過老師的授課,孩子們了解了書法的起源和文化內涵,知曉了書法的傳承和發展,欣賞了歷代書法名家名帖,并初步掌握了坐姿、握筆、蘸墨、運筆等規范動作,在宣紙上落下了人生的第一筆。
四年級的木乃熱·熱哈曼是個剛滿十歲的小姑娘,在書法班里進步最快。她說自己一抓上毛筆就非常喜歡,雖然一開始覺得挺難,但幾個月后慢慢掌握了筆畫和技巧。她還說,長大了要當書法家。依布熱依木·庫爾班是五年級男孩,不但在課堂上練習書法,回家后還輔導母親寫字。他說,母親只讀過兩年書,卻非常喜歡用毛筆寫字,上一年級的弟弟也經常與他搶毛筆,要寫字。書法班開課兩個多月后,村里的阿依仙姆大媽來到工作隊,端著一盆才熟的紫桑葚讓我們品嘗。看我們把桑葚都吃進肚里,她才說,既然吃了她家的桑子,就得解決她家的難題。她做了個握筆的手勢,在桌子上畫了幾下,說孫女這幾天一直纏著她,非要參加這個寫字的班。我們哈哈大笑,答應大媽再增加一個名額。
利用書法,我們將傳統文化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讓名家們創作了一批“勤勞致富”“尊老孝親”“衛生家庭”“優秀黨員”“農民詩人”等書法作品,裝裱成牌匾,每月評出一批村級先進家庭,獎勵相應的牌匾,號召全村向他們學習。獲得書法牌匾的村民們十分珍惜榮譽,每天將字框擦拭得干干凈凈。他們都知道,自己已成為村里人羨慕的對象。
三
一場火災,竟“燒”出了村里的一個產業。
火災發生在艾買爾老漢家。他是一個木匠,抽煙時不小心引燃了院子里的刨花,好在滅火及時,只燒毀了幾個小物件。我們通過火災了解到,村里有二十二戶木匠,他們的作坊不但規模小、工藝差,且大多各自為政,市場應對能力弱。在村里的精準扶貧研討會上,我們提出發揮人才優勢、做強木制產業的想法,建議成立村木材合作社,統一生產銷售。這樣既方便開拓市場,促使村民勤勞致富,又能消除火災隱患。村干部一致同意。經過一番努力,廢置多年的村小學舊址成為產業園。
我們動員木匠們入社,卻遭到了冷遇,不是搖頭說不,就是說等等看。我們摸清了大家的想法:一是木匠們自由慣了,不愿被約束;二是每人都有自己的路數,擔心資源被人利用;三是對工作隊不信任,認為我們待一兩年就走了,只圖個名聲,不會真心實意干事。對此,我們做了一番工作,打消了木匠們的疑慮。他們表示:只要阿迪力報名,他們就參加。
阿迪力·熱合曼是村里的大戶,七八歲開始學木匠,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如今,他住著漂亮的磚房,還新買了小汽車,在兩個兒子的輔佐之下成為全村的“領軍人物”。找到阿迪力時,他正在蔬菜大棚里侍弄菜苗,聽了我們的想法后,他說這樣一來人多活少,相互壓價,都掙不上錢。他指著菜苗說:“再有半月就上市了,這一茬,少說也能掙五千元。”我告訴阿迪力,他應該發揮更大的效能,僅麥蓋提一個縣,今年就新建一萬套安居房,加上周邊三四個縣,多達五萬套,但周邊還沒有一家成規模的家具廠,如果率先啟動,定能搶得商機。他搖了搖頭說:“每個人路數不同,想法各異,不好統一,自己這樣挺好。”我又找了他幾次,都被婉拒。
一周后,恰逢阿迪力大兒子結婚。我雖然沒收到請柬,但還是等到傍晚時分,客人都散了,帶上酒肉前去祝賀。我和阿迪力邊喝邊聊,談彼此的童年,談過去的生活,談將來的發展,尤其談到工作隊員不遠千里到村里來的目的和任務,一直談到我倆雙手緊握,四目潸然。他有些沖動地拍著我的肩,讓妻子換了兩只大碗,倒滿酒舉起:“書記,干了。今天,我認你這個兄弟。你說的事,我干了。”
在阿迪力動員下,亞森·達吾提、努爾買買提·莫明等八九個骨干率先入園,合作社的大旗舉了起來。隊伍有了,又出現了生產上的難題:一是需要不小于一千平米的大廠房,二是要解決落后的生產工藝。木匠們文化水平都不高,技術老套,根本不會做現代家具。我們找到山東日照援疆指揮部尋求幫助,很快得到了支持:廠房建設率先啟動,同時從日照引進一家擁有現代家具生產經驗的鄉鎮企業。第一次來疆的王星珺廠長,看到工作隊員們日夜不歇輪番堅守工地,很受感動。為了節約時間,他在室外對木匠們進行技術培訓,同時發出設備。只用了二十五天,廠房宣告建成,設備調試完畢,又用了三天,第一批沙發成功下線。連王廠長都驚嘆,就是在山東,也不可能有這樣的速度。
建廠一個多月后,鄰縣來了訂單,兩個月內交兩千套組合式櫥柜。放在過去,這么大的任務量,這么緊的時間,沒有一個廠家有能力接單。但是現在,大家信心滿滿,八十萬元的大單,純利就有三十萬,所有人異口同聲:“干!就是不睡覺,也要完成。”這個項目把村里所有木匠都調動了起來,還招了不少小工。兩個月后,木匠們如期交貨,客戶很滿意,并表示以后的產品都要交給他們做。分紅時,入社的每人拿到兩萬元,打零工的也拿到了五千多元。合作社名聲大噪,又有七八戶木匠要求入社,一個村級木材合作社竟帶動了七十多人就業。
合作社靈活經營,可根據客戶房子大小進行私人定制。可以分期付款,等客戶賣了農產品再結賬,也可以用家存木料換取沙發。合作社還在幾個鄰縣設了經銷站,一時間門庭若市。現如今,木匠們的手藝不只局限在家具領域,他們還走進學校,進入單位,制作亭臺樓閣,修建文化長廊,藝術氣息越來越濃,收入自然也是節節攀升。
四
入戶走訪時,我們看到一群村民圍著艾山·艾海提,津津有味地聽他朗誦自己編的順口溜。在第二天的晨會上,我把這個情況通報給工作隊員,提出問題:如何利用好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資源?經過熱烈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平臺,發揮這些“村級文化人”的帶動作用。
半個月后,嶄新的“農民詩歌投稿箱”擺在村民大會上,我們宣布:村委會開設了“農民詩歌”專欄,誰都可以投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不但能發表,每首詩歌還有一百元稿費。當月,四位女村民在專欄發表了詩歌,第一次用智力成果贏得了收入,贏得了掌聲,成了村里的“文化人”。
詩歌專欄每月一期,編發四到五位村民的作品并配上作者的照片。辦過幾期之后,這個專欄成為全村的精神高地,能在專欄發表一首詩歌,成為村民們的精神追求。布哈麗切姆是第一批發表詩歌的村民,二十九歲的她雖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卻一直喜歡讀書,即使下地干活也會帶個小本子,把點滴的感悟記錄下來。有了詩歌專欄,她每月都送來好幾首作品,還鼓勵鄰居參與創作。新婚不久的努爾古麗拽著丈夫艾斯卡爾走進工作隊辦公室的大門,見到我們,艾斯卡爾有些不好意思,在努爾古麗鼓勵下,他從口袋里掏出幾張稿紙,說是這幾天創作的詩歌。我們與這對小夫妻邊喝茶邊聊天,愉快的氣氛讓艾斯卡爾消除了緊張。他告訴我們,只有初中文化的妻子已經發表過兩次作品,上一期還發表了她的《村子的巨變》。妻子質問他,你一個高中文化的人,為什么不寫?“她已經連續三天沒讓我上床睡了,說我啥時候寫出作品,啥時候才可以上她的床。”艾斯卡爾的話,惹得我們哈哈大笑。努爾古麗羞赧地拍打著丈夫:“不逼他,他就不寫。”這一招還真有效,艾斯卡爾從地里回來,連續奮戰幾晚,終于寫出了滿意的作品。
這些農民詩歌語言淳樸,情感真切,很接地氣,既描寫了環境的變化、生活的改善,也贊美了勤勞致富、讀書向學的人。村子里向善向美的事情,都是農民詩人們謳歌的對象。基于村民們的創作熱情,文聯工作隊組織開展了兩次文學培訓,請疆內的詩人和編輯授課,進一步提升村民們的創作水平。努爾古麗說:“我以前有許多話要說,但不知道從哪兒入手,現在經過老師們的啟發,我找到了方向,以后我要用自己的眼睛發現村里的美好事物,用自己的真情感謝黨帶給我們幸福生活。我還要鼓勵更多的人寫詩、投稿。”
詩歌專欄原本是給恰木古魯克村村民開辟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投稿范圍已擴展到三個鄉的十幾個村,年齡最大的投稿人已經七十二歲,最小的是十七歲的高中生。這些農民詩人,成為各自村里的精神文明的風向標。
二〇二〇年七月,在建黨九十九周年之際,農民詩集《心中的愛》由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本詩集收錄了三十八位農民詩人創作的三百多首詩歌。輕輕撫摸著詩集封面,看著目錄上一個個熟悉的名字,我的內心激動而欣慰。三年的堅持,終于有了結果,并且這個結果超出了我們的預想。二〇二一年七月,村里最優秀的兩位農民詩人布哈麗切姆和努爾古麗,正式加入了新疆作家協會。在全村人面前,工作隊把鮮艷的會員證發給兩位詩人,當時詩歌欄里的第四十二期作品,正展示著布哈麗切姆的新作:
到處是歡笑的臉龐
勤勞的人民沐浴著陽光
我們把時代的旋律
譜成一曲曲春天的歌唱
五
新磚房一棟棟建好了,土路變成了柏油路,垃圾坑被填平種上了花草,自來水入戶,家家喝上了干凈的水。村里建設了紅棗廠、沙發廠、編織袋廠,還建設了農貿市場,出現了人人在打工、家家都掙錢的景象。為了呈現這個百年老村的發展變化,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富民政策的優越性,教育村民們珍惜當下生活,維護美好環境,我們在山東日照援疆指揮部的大力支持下,決定籌建一個村史館。
我們號召村民捐贈一些已經沒有使用價值的老物件,讓它們作為村史館陳列品,繼續發揮教育作用。八月的一個中午,滿頭大汗的買罕木·居馬老漢推著勒勒車找到駐村工作隊,指著車上的一副石磨說,這是爺爺傳下來的老物件,聽說村里建了村史館,家人一致同意捐出來,讓更多人受教育。這個七十三歲老人,緊緊攥著我的手說,一定要讓孩子們知道,幸福生活是誰帶來的。
經過半年多的入戶走訪,了解村莊發展變化;尋找老照片和老物件,搜集資料;設計方案,開工建設;二〇一九年七月一日,村史館在建黨九十八周年之際面向村民開放。原本用來堆放雜物的近二百平方米的庫房被修葺一新,墻面上的展板將村子各個時期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村子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給觀眾。櫥柜里有上百年的石磨、木盆、木桶;有民國時期的新疆紙幣、案板、搟面杖、洗手壺;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油燈、馬燈、扁擔、老舊書本;有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鐮刀、木杈、驢車龍套、火炭熨斗等。每一樣東西,都帶著一個時代的烙印和溫度。
阿依提拉指著她捐贈的銅銹斑斑的水壺告訴大家,這是她奶奶小的時候用的,那時要去七八公里外的葉爾羌河用毛驢馱水,現在直接用盆接自來水,想用多少用多少。吾布力卡斯木·吉力力指著介紹駐村工作隊的展板滔滔不絕,從打井修橋到修路建房,對歷年投入的建設項目如數家珍:“我們不但有了夜市和村級衛星工廠,還經常觀看文化演出,現在大家就像生活在花園里。”村民買爾巴哈含著眼淚說:“沒有對比就沒有感動,看到過去的老照片,才知道我們現在有多幸福。”
村史館不但有老照片,還展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大學生家庭、孝老愛親家庭、衛生先進家庭等,讓村民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村史館的建成,讓我們的感恩教育找到了抓手。這些普通的物件和樸素的照片,是村民們共同的記憶,更是對一個偉大時代最真實的見證。
六
二〇二一年一月十八日,清晨七點我就起床了。駐村三年,到了該離別的時候,胸口忽然有了被撕扯的痛感,是那種將植物從土里移走時,扯斷了根須的痛。
村子一片沉寂,一切都籠罩在睡夢中。一條條熟悉的街道,柏油路鎖住了浮塵。想起剛來時,許多村民的房子還是紅柳枝和爛泥巴糊就的,四處漏風。院門口荒草叢生,街面上垃圾遍地,在小巷里走幾步,鞋子就被虛土掩埋。短短三年,機器的轟鳴聲掩蓋了閑聊的話語,工廠落戶在村里,村民變成了工人,每月都能領到一沓厚厚的工資。
建設路是村里的主街,路兩邊是新安裝的六十盞太陽能路燈,燈柱上有鮮紅的中國結和唐詩宋詞,讓整個村子意境悠遠。村委會十字路口新修了三座古色古香的木亭閣。第一亭名叫“魯疆亭”,上懸一對:東山日照,千里援疆同致富;西域人歡,全村奮力共脫貧。表達了對山東日照援疆干部的誠摯感激,更彰顯了村民們主動作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懷。飄逸的行書與對聯的意蘊,互生情愫,并馳同飛。第二亭取名“聯心亭”,鐫刻楹聯:文化助力,內心荒漠植綠樹;精神脫貧,人間春意奏凱歌。凸顯了文聯發揮文藝優勢,引領村民們崇尚精神文明的可喜成果,遒勁的草書,含云吐霧,形神兼得。第三座“富民亭”最為宏闊,上聯——國富民強,九州同奏幸福曲;下聯——安居樂業,全疆共唱和諧歌。彰顯了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珍愛和對平安和諧的追求,粗壯的魏碑體,古樸而厚重。這些亭臺樓閣與環村一幅幅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成語故事的國學文化墻相得益彰。我時常站在李白、杜甫或者蘇東坡的詩句前懷想:怎么也不會料到,千年之后,他們的名字會被南疆沙漠腹地某個村落的人們熟識。現在的村子,哪還有一點國家級貧困村的影子?而這些變化,竟然都是這短短三年里發生的。我為自己,更為這個時代自豪。
一個多小時,走完了村子的十五條巷道。烏斯曼家的地坪是我們幫忙打的,木沙家的圍墻是我們支持修砌的,帕提古麗家的大棚是我們協助貸款修建的,亞生家的葡萄架是我們一起搭建的……我相信,每一塊磚都是有溫度的,都住在過往的歲月里,而那些歲月,又住在我們的心里。
車子駛離村子時,陽光從地平線跳了出來。透過車窗,能看到整個村子都沐浴在陽光里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與村民們朝夕相處,因為充滿希望,所以每一天的日子,都朝著有光的方向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