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從戰地記者到紅色報人
7月8日晚,微信群中傳出河北日報原總編輯林放同志因病逝世的消息。我不相信一向樂觀無大病的林放前輩走了。春節打電話問候,他還說身體不錯,我說疫情過后去看他。消息確認,我不禁悲從心生,淚流滿面。林放是我尊敬的紅色老報人、老領導,是慈祥的師長、推心置腹的忘年交。閉目沉思,林放前輩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他的業績隨著思緒浮現在腦海。
林放1925年6月出生于河北辛集,是一位由戰地記者成長起來的優秀新聞工作者。他從太行山一路走來,錘煉了堅強的黨性觀念,有著堅定不移的信仰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他先后任職于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冀中導報、河北日報等單位,并曾擔任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河北省記協主席等職。他在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撰寫了許多有影響的新聞、通訊和理論文章,在河北新聞界享有很高的聲望。他任河北日報總編輯期間,敢于承擔職責,撥亂反正,及時組織典型報道,受到中宣部表彰。他任河北省記協領導期間,始終堅持黨性原則,提倡“鑄文先鑄魂”,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德、識、才、學兼備,通過組織全省好新聞評選等多種形式,推動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使河北新聞隊伍在政治、業務、紀律、作風等方面得以不斷提升壯大。
我在悲痛中記起了與林放前輩交往的一些經歷。
第一次見到林放是1973年,那時他擔任河北日報總編輯。我持河北大學的介紹信到河北日報參加實踐。他說采訪要深入邊遠農村、礦井等處,很艱苦。我說自己在農村長大不怕苦。他問我過去給報紙寫過稿嗎?我說上大學時,曾深入天津航道局和邢臺煤礦與當地通訊員合寫過稿。參加實踐后,再見面時,他總是會問我最近的情況和要求。我曾到開灤煤礦深入馬家溝礦采訪,寫了多篇新聞,并與工商部記者合作在人民日報刊發《馬家溝礦翻一番》通訊。他稱贊我多次下礦井,不怕苦,為寫通訊連續作戰的精神,還說我反應快適合做記者。實踐快要結束時,他問我想做記者嗎?我說喜歡記者工作。他說可以與學校協商調我進報社。后因一些原因此事擱淺,但是,知遇之恩,常記心間。
我在報社實踐一年,較好地掌握了各種新聞題材的寫作。河北大學新聞專業建立后,我又調到了新聞學專業,學習、教學、研究新聞學。林放性格開朗熱情,平易近人。我雖是晚輩,與他交往卻不拘束,曾多次長談,還對他進行過專訪,成了推心置腹的忘年交。林放前輩長期關注我,鼓勵我,是我人生的貴人。
河北大學新聞專業的建立,也曾得到林放等老前輩的指導和幫助。我們也多次請林老來學校講學,參與學科評估指導。我清楚地記得1998年5月28日,林放來我系講學。他講了《鑄文要先鑄魂》和《基層是記者成才的沃土》。
在《鑄文要先鑄魂》講座中,林放從自己的經歷說起:“1945年,我和其他5位同學由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分配到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日報社工作時,報社領導就如何當好黨和人民的記者,講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他說,新聞工作的四大要素,德識才學,德是第一要素。首先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有了高尚的品德,追求為人民服務的目標,就會高大,其才能就會發展得更快。”在從事記者工作的歲月里,每逢深入基層采訪,他都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履行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神圣職責。
“胸無半點塵,筆有千鈞力。”1946年秋,林放帶隊到邢臺縣采訪。邢臺西部山區盛產板栗,正值深秋,果熟殼裂,風吹樹搖,顆顆落地。但林放他們并沒有撿拾一顆栗子吃,受到當地農民的稱贊。林放說:“那時候,即使記者獨自一人到基層活動也決不放縱,而是比在別人面前更知道什么叫作羞恥。覺得如果自己喪失了人格,聲名狼藉,走到哪里也不受歡迎,那還怎能從事新聞工作呢?!”他認為,如果把自己的利害得失作為工作的支點,甚至以文謀私,偏離正確導向是危險的。他強調不要忽視政治理論學習,重視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勿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根本宗旨。他說:“新聞工作者應是人品和文品統一論者,即文格如人格,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
他還以優秀新聞工作者王喜民、儲瑞耕為例,說自己十分敬佩他們的敬業精神。他認為新聞工作者要在思想上、感情上、心靈上同人民群眾產生共鳴,要自覺地學習人民群眾的優秀品質,塑造自己的人格。“凡是在心靈上同人民群眾產生共鳴的新聞工作者,才能寫出蘊含著對人民的深厚情誼,打動人,激勵人的力作。”
1947年,他曾用7個月的時間,在國民黨軍隊盤踞的石家莊以東邊緣區采訪。“我在各階層各方面人士中廣交深交朋友……我覺得結交的朋友越多,新聞源越豐富,記者越活。”1947年10月,晉察冀日報編輯部約他寫一篇通訊,揭露國民黨的罪行,反映當地群眾的呼聲,以迎接石家莊解放。他在這些朋友們的支持幫助下,很快寫成通訊《匪三軍盤踞下的石東》,先后刊登在《晉察冀日報》《新石門日報》。“我在幾十年的新聞生涯中體會到,人品構成人的靈魂,也構成文章的靈魂。學問是文章的內涵,文章是學問的外化,文品是人品的升華,是人的氣質的表現。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重視塑造自己的人格,‘鑄文先鑄魂’,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幾十年來,林放堅定而執著地踐行著這個準則,從而贏得了眾多業界人士的信服與尊重。
在《基層是記者成才的沃土》講座中,林放說:“每位新聞工作者的作為大與小,同他們深入生活的深與淺是緊密相關的。采訪的深度,決定寫作的厚度。”“新聞界的有識之士,都是把深入基層,深入生活,看作是記者生命的臍帶。他們認識到,若離開基層,離開生活,新聞作品就失去了生命。”他說:“我年輕時,在人民日報、冀中導報、河北日報當了八年記者,大部分時間是在農村、工廠采訪寫作,很少有休息的機會……妻子說,你工作起來,就像著了魔似的,吃飯、走路甚至做夢都在琢磨稿子,而對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卻顧不上照料安排。到了晚年,妻子提起當年人們編的順口溜:‘有女不嫁記者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了家,稿子寫到大天亮。’她打趣地講,當年如果知道當記者那么清苦,我也是不嫁給你的。回想起來,那時候的記者精神狀態,大都如此。有人評價我們的工作說,你們在當記者的生涯中所取得的成就,是用犧牲青春的幸福作代價的。”
林放認為在“信息爆炸時代”,不愿搞調查研究,浮在上面,拿現成材料抄抄改改寫報道,又不認真核實,難免失之偏頗。他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實的好新聞,好像險山上的奇花異草,沒有革命的激情,不受攀援之苦是采摘不到的。舒舒服服,省心,不費力,是寫不出真實的好新聞的。捕捉真實的新聞,首先要靠兩條腿跑路搞調查研究,‘腳板底下出新聞’。要用自己的眼睛看,決不能靠耳聞寫報道。要多問,多方請教,印證或修正自己觀察得出的印象。要多思,對于自己的觀察、別人的介紹,都需要去偽存真,抓住事物的本質。”“只有深入到現場的記者,受到事件的感染,產生了激情,才能做到寫情沁人心脾,寫景豁人耳目,敘事身臨其境,寫人呼之欲出。”他認為好新聞在現場,在苦臟累險的前沿。只有深入到生活的前沿,做艱苦的調查研究,沙里淘金,見璞識玉,才有真知灼見。
林放前輩的講座使我們新聞系師生的心靈受到洗禮,終身受益。
新中國成立后,已經成為河北日報記者的林放,隨著報社進城了。工作環境有了變化,報道內容也更加豐富,對于城市題材、工業題材的陌生感,促使他更加努力學習,加緊工作。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過程中,他不僅寫出了農民兄弟自發組織互助組、合作社發展生產的新聞報道,也寫出了工人師傅積極發明創造,為國家經濟建設獻計獻策,爭當主人翁的感人事跡。半個多世紀后,已經發展為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原唐山機車車輛廠,為感謝這位最初報道他們的老記者,特別向他贈送了動車模型。而那些曾經與他一個鍋里吃飯,一個炕上睡覺的農民朋友,一直與他保持聯系。作為記者,林放沒有辱沒自己的使命,為歷史留下了帶有自己視角與溫度的珍貴記錄。
1973年,林放擔任河北日報總編輯。面對風云變幻,他憑著黨性原則,憑著良知與責任,竭盡全力堅守著職業道德,步履艱辛地主持工作,直到迎來撥亂反正的春天。上世紀70年代末,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廣大農民的迫切呼聲,林放果斷讓河北日報轉發新華社有關下放自留地給農民的消息,通過輿論推動了河北的農村工作。
1981年,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河北工作會議,盡管河北日報遵照會議精神進行了采訪,卻因為十年動亂殘留的后遺癥而無法見報。作為總編輯,林放本著對人民負責、對黨的事業忠誠的態度,幾經周折,克服困難,最終將這組稿件編發出來,并配以系列評論員文章,對推動河北省改革開放的進程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1982年下半年,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深入開展,河北農村涌現出一批有技術會經營的人,形成不同類型的專業戶。林放敏銳地抓住這個歷史性的轉折,組織記者深入基層,推出了邢臺前南峪、崗底村等幾個荒山變綠山的重大典型,引發全國的關注。
林放勇于擔當,大力支持新生事物。1983年3月29日,以“人才九條”為主要內容的消息《正定縣為有志之士敞開大門》在河北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此稿的發表還有過一段插曲。我們從《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一書中,可以看到相關記載:“程寶懷拿著‘人才九條’找到石家莊地委機關報《建設日報》的總編輯,不料卻碰了釘子。‘程縣長,你還讓我當這總編嗎?’‘怎么了?’‘你們這九條,突破了現行政策,我哪兒敢登啊?’習近平聽說后,囑咐程寶懷再去找找《河北日報》。很快,這篇稿子擺上了《河北日報》總編輯林放的辦公桌。林放看后當即拍板:‘這政策觀念創新,完全符合中央精神,發,突出發!’當夜排版,林放特意叮囑:頭版頭條加‘花邊’著重處理!”林放獨具慧眼,看準的事情,當機立斷。
面對工礦企業改革大潮的興起,林放派出有經驗的記者采訪勇于改革的弄潮兒,推出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對改革開放有啟示作用的先行者,為企業改革提供了多方位的經驗與教訓。
在抓典型、推先進的同時,林放也注重發揮輿論監督激濁揚清、興利除害的功能。根據群眾來信,他曾組織記者進村入戶,明察暗訪數十名村民,在河北日報刊發了《這個小康村評得實嗎》一文,對搞政績說假話,加重農民負擔的現象進行了批評報道。文章視角高遠,有思想深度,有詳實資料,且細節描寫形象傳神,使人過目不忘。
林放主持河北日報工作期間,在河北省委的領導與支持下,堅持“報紙不是公交車,不能誰想上就上”的原則,使報紙內容雜、散、碎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性改變。遵循新聞規律,河北日報以反映中心工作為基準,注重選取刊登廣大讀者欲知和未知事物的新聞,既唱好主旋律,又有交響曲,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受到河北省委肯定,得到群眾好評。
林放從不擺架子也沒架子,不管貧富貴賤、職位高低,他總是一視同仁,和藹可親、笑瞇瞇地與人交談。他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林放在河北省記協擔任領導期間,因真誠開朗,具有很強的親和力與凝聚力,這種人格魅力成為他團結全省新聞工作者,通過開展理論研究、業務交流等活動,促進全省新聞隊伍在政治、業務、紀律、作風等方面全面提升的強大推動力。
林放告誡新聞工作者要抵制見利忘義不正之風的侵蝕。他呼吁全省新聞界樹立品牌意識,弘揚主旋律,做到三貼近,爭創一流報紙。通過好新聞的評比,他同大家一起努力探索和研究新聞傳播的新特點、新規律、新理論,并要求各報總編當好首席記者。經過不懈努力,河北新聞界的一批批優秀稿件先后獲得全國新聞大獎,一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1996年10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就林放在記協工作的突出貢獻,為他頒發了獎牌與證書。
多年的記者生涯,林放前輩為我們留下許多精品;多年的總編輯工作,使林放形成了“讀書——思考——研究”的好習慣,在撰寫的多篇新聞理論文章中留下了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都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我們沿著他的紅色足跡繼續前行!
(本文作者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