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路《非洲奇遇記》:走進非洲的美好與溫暖
《走出非洲》是凱倫·布里克森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改編的電影,感動了無數觀眾,曾風靡全球。《非洲奇遇記》是張之路先生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少年小說,用奇幻的故事帶領小讀者們走進神秘的非洲。
《羚羊木雕》是張之路先生早期的文學作品,故事講述了兩位少年交換和退還貴重禮物羚羊木雕的故事,少年間的純真友誼令人動容,曾入選教育部中學教材多年,廣受讀者喜愛。《非洲奇遇記》就是以尋找羚羊木雕為線索展開的,相當于《羚羊木雕》的續集或姊妹篇。不過這次,張之路先生把場景和情節搬到了萬里之外的非洲大陸。
非洲共有54個國家,資源豐富人口眾多但貧窮落后。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外交的基礎,而非洲則是基礎中的基礎。2013年3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發表演講時強調:“新形勢下,中非關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雙方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中方發展對非關系的力度不會削弱、只會加強。”他指出,對待非洲朋友,我們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我們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我們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我們講一個“誠”字。無論中國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遠都把非洲國家當作自己的患難之交。
曾聽一位非洲學者抱怨,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我們似乎都只有一個名字——“非洲人”。但非洲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共有54個國家,無論是自然風貌和歷史文化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多樣性,僅僅用一個詞“非洲人”來概括他們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公平的——毫無疑問,非洲人需要自己講好非洲故事,就像中國需要自己講好中國故事一樣。
曾聽另一位非洲出版家評論中國對非援助時說,非洲人感謝中國的物質援助,但再好吃的東西也不會在胃里停留多久,應該更多地走進彼此的心里,而不只是胃里。他呼吁中非加強人文交流,特別是文學和出版交流。藝術的真實是生命最本質的真實,這本《非洲奇遇記》用藝術的手法,用寫實與幻想結合的方式,既有很強的故事性,又普及了環保知識和非洲博物知識,既講好了中國故事,也講好了非洲肯尼亞故事,也講好了中非友好交流與合作的故事。
中國作家特別是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書寫非洲故事的人非常稀少,張之路先生做出了出色的嘗試,為中國作家書寫非洲樹立了一個路標,為后來有更多的中國作家書寫非洲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我非常期待,有更多這樣書寫非洲的優秀中國文學作品,特別是優秀中國兒童文學作品問世。
我是在做醫療檢查準備的時候閱讀《非洲奇遇記》的,藥物的刺激以及連續大量的飲水,使得我的腸胃翻江倒海,強忍著不去嘔吐。然而,躺在床上閱讀張之路先生創作的這本新書,我居然因為故事內容的強大吸引力,暫時忘記了難熬的痛苦。張之路先生不愧是講故事的高手,隨著場景變換情節,劇情跌宕起伏,讓讀者根本無法停歇。獨自旅行去非洲尋找羚羊木雕的中國少年姚可可,發明了驅獅之燈、既保護了村里的耕牛不被獅子偷襲,也保護了野生獅群的肯尼亞傳奇少年理查德,還有中國工程師爸爸和他的肯尼亞同事馬夏。一望無際的非洲大草原、高大的合歡樹、成群的斑馬、兇猛的獅群、狡猾的鱷魚,都在小主人的旅行途中依次登場,既有濃厚的非洲味道,又有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情和友誼。故事里的素材豐富細膩而真實,對讀者的滋養和啟迪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有多次訪問非洲的經歷,我對非洲,特別是肯尼亞比較熟悉,但作者非常巧妙地用兒童視角重新構建了一個優美、真實而活潑動人的當代中非友好交流的人間故事:奇幻的藝術館、大象孤兒院、動物孤兒院……呈現了原始風貌和進步環保并存的真實的當代非洲。用特殊方式浪漫又真實地記錄下了少年的成長,也記錄下了這個時代里的特別時空里特別的美好與溫暖。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部作品是一部特別的少年成長小說,也是一部當代非洲的風情片,是一部中非友好合作的微型紀錄片,非常值得推薦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