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中華文化“根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末期,是目前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2500多年來,大運河在維護國家統一、繁榮社會經濟、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生動記錄著國脈的世代賡續,傳承著民族的璀璨文明。作為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一環,我們肩負著保護好大運河文化遺產、守護好中華文化“根脈”的歷史使命。
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要有法治意識。一方面要依法保護大運河帶原有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特色文化等遺產,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區,讓大運河文化遺產不斷煥發新活力;另一方面要依法嚴厲打擊破壞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行徑。近日,《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滄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若干規定》的出臺施行,為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供了法治保障,開啟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時代。
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要有生態意識。要做好大運河生態環境的修復保護工作。大運河文化因水運而生,水是大運河文化的靈魂,要統籌大運河水資源配置,加強大運河補水力度,不斷改善大運河水質,優化水文特征。與此同時,要在滄州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嚴厲打擊非法采砂、拆除侵占河道等違法違規行為,讓大運河文化遺產帶成為一個水質良好、環境優美的“自然生態帶”。
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要有品牌意識。大運河文化作為特有的文化遺產,要深入挖掘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內涵,把握大運河文化的多元形態,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培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產業,打造運河城市、運河產品、運河產業等特色品牌體系,推動鄉村旅游、紅色旅游、旅游演藝、特色民宿等產業的發展,讓大運河成為高效益的經濟長廊,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良性模式。
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華民族的標志性文化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和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我們要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寶貴遺產,做好大運河文章,講好大運河故事,讓大運河這條中華文化“根脈”成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