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民間動物故事中的“生態意識”
    來源:《書城》 | 王光東  2022年06月29日09:21

    近日讀劉守華先生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對中國民間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和生命情懷又多了一些理解。中國的民間故事是非常豐富的,在人們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寄托著勞動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想象,對于真善美的向往和對于假丑惡的諷刺、批判。如果從生態思想的角度來閱讀民間故事,我們會發現在那些日常化的人與自然萬物平等相處的故事中,也包含著人們樸素的、深刻的生態智慧。

    我們今天說的“生態思想”是一種現代思想觀念,與西方的“生態學說”有著密切的聯系,是自工業化以來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所導致的人們對“人與世界”關系的新的理解和認識。所謂的“生態文學”也是這種現代生態觀念在文學領域的表現。何謂“生態文學”?王諾在《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一書中對“生態文學”的定義是學界普遍認同的:“生態文學是以生態整體主義為思想基礎,以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的,考察和表現自然與人之關系和探尋生態危機之社會根源,并從事和表現獨特的生態審美的文學。生態責任、文化批判、生態理想、生態預警和生態審美是其突出特點。”這一生態文學的定義是以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學實踐為基礎概括出來的,這一定義中的“生態整體主義”和“生態系統整體利益”兩個關鍵詞特別重要,它提示我們:生態文學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寫作有別,它不把人的價值看作最高價值。換句話說,在生態文學的視域中,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的,在生態系統中是相互聯系、共生共榮的。顯然現代人的“生態觀念”與中國民間故事中樸素的生態意識是有很大差異的,但是從這樣的角度,我們卻可以看到中國民間文化中包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

    《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把民間故事分為五個方面,分別是“動物世界”“神幻奇境”“神奇婚姻”“英雄傳奇”“人間百態”,每一個方面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民間故事。在民間文學研究領域,民間故事類型的分類研究有多種成果,分類方法也有差異,我們無意討論各種分類研究成果的優劣短長,僅以《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中的故事類型為依據,說明中國民間動物故事中蘊含的生態意識。在如上列出的故事中,“動物世界”和“神奇婚姻”(主要涉及人與動物的婚姻故事)兩個方面的故事中的“生態意識”是比較明顯的。這種“生態意識”是包含在民眾樸素的世界觀及其對待自然萬物的方式中,因為“生態意識”是一個來自西方的現代概念,民間故事中雖然沒有明確表達這一問題,但在人與自然萬物關系的構建過程中,卻呈現著對于這種生態關系的理解。

    圖片

    先說“動物世界”中的民間故事的生態意識。與動物相關的民間故事有多種類型,“動物報恩故事”是分析的重點,這一類型或相近類型的故事主要有“蜈蚣報恩”“義虎”“義犬救主”“感恩的動物忘恩的人”等。這些民間故事在傳播過程中都有多種“異文”,但其基本“母題”或“情節單元”是相對穩定的。蜈蚣報恩故事講的是,一個年輕人救了一只蜈蚣,一直喂養它,帶它上路,途中聽到有人叫他,他答應了,別人告訴他這是惡蛇,半夜會來害他。年輕人要把蜈蚣放走,蜈蚣不走,半夜惡蛇來襲時,蜈蚣與其搏斗,救了年輕人,自己卻中毒死去。義虎的故事講的是,老虎被人所救,恩人有難,老虎出山報恩。義犬救主的故事與義虎的故事有點相似,講的是主人養的狗在主人遇到困難時,舍身相救。這些動物報恩故事有著強烈的道德訓誡特點,教育人們要有善良之心,對動物也要有仁慈心,不要輕易加害,有好心必然會有好報。同時也證明了在漫長生活歲月中,人和動物建立了友好的關系,這種關系具有強烈的道德化情感和動物人格化的特征,在這種道德化的情感關系中,也可以看到樸素的生態意義,它表現了在古樸的自然環境中,人和動物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關系。一個人對動物友善,動物就會報答恩情,那些忘恩負義的人則會受到懲罰。“感恩的動物忘恩的人”故事類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一故事類型的異文很多,其基本母題是好心人在洪水中救助動物,動物均能感恩圖報,但被救助的人則恩將仇報,這類人最后都沒有好下場。劉守華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說:“民間故事從來不把動物世界和人類世界完全分離開來或對立起來。人與動物親密和諧共處的思想,雖然是在人類早期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今天在地球村的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這類故事中所蘊含的慈愛動物的人文精神,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

    民間故事中這種樸素的生態意識,在“神奇婚姻”的眾多故事類型中也體現了出來,在這類故事中,蛇、魚、青蛙、狐貍等動物都可以幻化為“人”,與人相戀成婚。“螺女故事”說的是一男子撿了一個田螺回家,田螺幻化為一女子操持家務,后經種種曲折結為夫妻。“白蛇傳”的故事說的是蛇幻化為人、與人成婚的故事。這些神奇婚姻故事所傳達的內容主題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表達對美好的生活向往,有的是歌頌對婚姻的忠貞,有的是表現對婚姻自主權力的追求,等等,但共同的一點是這些動物幻化的女子大都善良、美麗、具有美好情操。動物幻化為人、與人成婚的故事中,同樣表達了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態度以及人對自然世界的美好想象。民間故事在把自然世界“人格化”的過程中,表達的是“自然構成了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人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這是包含了濃郁的人的情感化內容的生態情懷。

    中國民間故事中的這種“生態意識”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釋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一個時代中,民間文化雖然不是主導性的文化形態,但它卻往往有極大的包容能力藏納多種文化因素,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都以不同的方式構成了民間文化的重要內容,并在多種民間文學體裁(包括民間故事)中體現出來。儒家強調“仁者,愛人”(孔子),“民胞物與”(張載)。民胞物與的意思就是人民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同類,因此要以平等的生命意識去對待他們。道家提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主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合一。佛教強調萬物眾生平等,戒殺生。雖然古代思想家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并不是從生態的角度展開的,但卻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智慧,都主張人與自然萬物要和諧相處,人要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命,而這些思想自然成為民間故事中的重要內容。

    民間動物故事中體現出的“生態意識”有怎樣的特點呢?首先,在民間故事中,人與萬物眾生的關系雖然是平等的,但人仍是核心。故事中出現的蜈蚣、義犬、義虎、田螺、蛇等動物,都是圍繞著人展開它們的行為,動物被人施救,然后報恩于人,人在故事中仍然處于核心地位,只不過這個人是融于萬物自然中的人,是熱愛萬物眾生的人。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把天地萬物看作是一個整體,但并不消解人的作用,漢代董仲舒主張“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他又認為“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也就是說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但天地人都有各自的重要作用。在兩者的聯系中,我們可以說民間故事中人和動物的關系,雖然是共生共榮、相互依存,但人的意義和價值仍然是重要的。這樣的一種生態意識與西方的生態主義思想是有區別的。西方的生態主義是以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為基礎,建立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在這一生態整體系統中,必須拋棄“人類中心主義”,把人看作是生態系統鏈條上的一環,從生態意義上說,人與一只鳥、一棵樹、一枝花、一滴水的意義和價值并沒有本質的區別,生態整體內部的多元共生是其根本要求。唯其如此才能實現生態保護,避免人類對生態的破壞。這種生態思想產生的前提是人在與自然的沖突中,肆意地發揮自身的力量,破壞了自然生態的平衡,生態平衡打破之后,又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進而不得不放棄人類自身的中心地位,把人放置于生態系統的關系網絡中,獲得生態多元共生的再平衡。但對于中國的民間故事而言,從他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來看,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本來就是共處一體的共生關系,在這一關系中沒有放棄人的作用,也沒有肆意殘害動物,兩者在相互依存中追求和諧共存,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其次,在民間動物故事中,人與萬物眾生的關系有強烈的道德化、倫理化、情感化傾向。西方生態主義思想的根本要求是保護生態不受破壞,實現人類生命和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有明確的社會目的和歷史訴求。在中國的民間故事中表現出的“生態意識”,確是包含在一種道德化、倫理化、情感化的生命訴求中,在蜈蚣報恩故事中,年輕人去救一只蜈蚣,是源于對其他動物生命的尊重,是“民胞物與”的文化思想在其行為上的體現,是“不殺生”的信條喚醒的內在生命的自律,年輕人救了蜈蚣放在身邊,一直養著它,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誼,類似于人與人之間的富有情感的倫理關系,是兄弟、朋友、恩人。義虎和義犬的故事與此類似。螺女故事中的田螺被人撿回家中,也是一種自覺的而非強迫的行為,田螺幻化為女人去操持家務、照顧主人,彼此也是建立起了一種情感關系。在這些民間故事中的動物是人格化的、富有人性的。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民間故事中,人與動物的生態關系是有道德倫理和情感維系的,雖然這樣的生態意識包含在人們對世界的整體認識和理解方式之中,但這種內化于人們靈魂中的對待自然萬物的態度卻是可以持久的,甚至是永恒地影響著中國民眾對自然萬物的態度。在今天中國的生態危機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理應進一步復活這種源于中國人骨子里的“生態意識”,以一種更加自覺的精神去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中國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動物故事中的生態意識與道德、倫理、情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具有獨特的審美形態。這種審美形態是以“萬物有靈論”為基礎想象世界的,在這一藝術世界中,人與萬物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他們相信萬物眾生都是和人一樣,有生命、有靈魂的,因此民間故事賦予了“動物”與人相似的生命化的思維和情感。當它以動物人格化或動物幻化為人的方式,跨越物種的界限、時空的限制,呈現出一個道德化、情感化的世界,同時也是一個生態化的藝術世界時,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民間文化精神的偉大與深厚,人不僅要成己,還要成人,還要成物(萬物眾生),這也許就是民間故事中生態意識的精髓所在。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精华液|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资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齐齐| 国产精品第一页爽爽影院| 囯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久久精品www人人爽人人 | 国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的使用体验| 国产精品jizzjizz| 精品免费tv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亚洲一区精品伊人久久伊人|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91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思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四虎8848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热久久视久久精品18|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99| 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社区|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青青草原精品99久久精品66|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看| 久久精品9988|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