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眼中的“新時代山鄉巨變”—— 寫作的素材就生活在大地上
1955年,47歲的周立波從北京回到湖南益陽,全身心投入到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兩年后,創作出記錄下農村變革的《山鄉巨變》;1952年,45歲的趙樹理在山西長治川底村對農業生產合作社進行考察,“去摸一摸農村工作如何轉變的底”,扎根農村3年后,寫出了描繪社會大變革時期農村風貌的《三里灣》;1953年,柳青深入長安縣農村皇甫村蛤蟆灘,與農民群眾同甘共苦,準備創作《創業史》之際,不過37歲。這些作家將青壯年的人生深深扎根于廣闊鄉村社會,想農民之所想,思農民之所思,寫下波瀾壯闊、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他們既為當代文學人物畫廊貢獻了眾多農村典型人物形象,也昭示出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實踐高度與歷史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泵鎸φ诎l生的改變中國鄉村面貌的偉大歷史實踐,感受到新時代磅礴澎湃的精神氣象,青年作家應當如何接過前輩作家手中的接力棒,用情感受新時代山鄉巨變,用心書寫無數個面向未來的、充滿生機的鄉村世界,正成為時代賦予青年作家的歷史重任。
書寫鄉村首先要“進入”鄉村
丁玲曾在第二次文代會上談深入生活的體會時說,“在那里要有一種安身立命的想法,不是五日京兆,而是要長期打算,要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天地,要在那里找到堂兄、堂弟、表姐、姨妹、親戚朋友、知心知己的人,同甘苦,共患難?!?/p>
近幾年,河北青年作家徐廣慧深入華北鄉村采風采訪,為創作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題材的《麥?!泛徒ㄔO美麗鄉村題材的《小村剪影》,積累起大量生動鮮活的素材。通過探索獨屬于自身的語言風格和審美形式,她筆下展現出一幅幅新時代鄉村濃烈熾熱、生機勃勃的“麥?!憋L景圖。
“一個寫作者,如果肯走進鄉村的田野、河流、街道、院子、房子,如果肯把心交給鄉村的父老鄉親,就會收到它發來的無線電波,收到它無所不在的感召?!痹谛鞆V慧看來,寫作的素材就生活在大地上,就生活在人們中間。作家應當調整自己的精神定位,在內心真正建立與新鄉村、新時代人民的關系。
貴州作家肖勤有十余年的鄉村基層工作經歷。她說,自己的創作使命是“寫出一個真實的農村,一個靈動的、鮮活的、與泥土一樣富有多種生命元素的農村。”在她看來,書寫鄉村首先要“進入”鄉村。不必是學術研究式的調查,采風也無需刻意,書寫鄉村需要生活式的融入,作家要真正懂得鄉村的人和事為什么會在某一個環境中出現、又如何變化或消失,就如同需要認真了解某種植物為什么要某個季節生長一樣。
“尊重每一個微小的個體,學會了解他們沾滿汗水和泥濘的面容下正在期待著什么,也許不能把他們生動而圓滿地展現出來,但至少應該知道他們在想什么、要做什么。有了這些,創作出的文學作品才能合理化展開虛構、同時又觀照現實?!毙で谡劦?,作家應當以生存的方式在鄉村感受回歸,感受“細微卻蓬勃、強烈卻柔軟,細如螢火卻是暗夜中最打動心靈的微光。”
在“新人”的塑造中濃縮時代景觀
脫貧攻堅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壯舉,它既使中國鄉村的整體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深度改變了鄉村社會的內在肌理。鄉村的組織模式、生產方式、產業形態、鄉俗民風、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面對這樣的歷史壯舉,不少作家談到,要保持現實主義的樂觀,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捕捉農村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寫出更有質地的新時代鄉村生活景象。
“70后”作家葉煒認為,新時代山鄉巨變需要作家新的書寫方式,新的史詩變化需要匹配新的人物形象。在新時代以來新的農村人物畫廊中,應當有這些新面孔的存在。葉煒以“城鄉中國三部曲”的寫作著眼廣闊鄉村的史詩變化,在該系列第一部《還鄉記》中,他以趙尋根返鄉為視角,塑造了以農村青年韓慧慧、劉少軍、劉君山為代表的新時代青年農民以及以趙尋根為代表的從鄉村走到城市的青年形象,以一群“75后”青年的人生變遷與精神成長,反映70余年的新中國歷史中城市和鄉村的變遷,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業農村農民的風貌巨變?!半S著鄉村社會所呈現出的新氣象,以及作家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創作技巧上,新時代山鄉巨變都有著巨大的創作空間,值得作家不斷開拓?!比~煒說。
文學創作歸根結底落實在人,新時代山鄉巨變要聚焦于“人”的巨變。對人的刻畫和書寫,是從鄉土中國到農村題材創作再到當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一以貫之的核心命題。當下,脫貧攻堅的基層干部、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反哺家鄉的企業家、以藝術擦亮鄉村新顏的藝術家,以及轉變思維投身農村產業發展的新農民等大量時代新人在源源不斷出現。挖掘新的人物形象、并朝向其心靈深處開掘,找到與之適配的文學表達,多角度多層次揭示個體在消除貧困、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的內心世界與精神追求,應當是作家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創作追求。
山西青年作家楊遙提到,創作首先要兼具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寫出的新人物要讓農民、在農村工作的黨員干部有認同感,“要寫真正符合生活的人物,不是臆想和編造出來的?!逼浯问且獙懗鲛r民真生活、真感情、真性格中蘊含的普遍性、豐富性和復雜性。與此同時,要堅持藝術的高水準?!安荒芤驗檗r民‘土’,寫農民的作品也‘土’,文學作品不會因為寫農民而有另外一套的標準,好作品的標準是一致的?!彼J為,青年作家要在前輩作家已有的創作經驗之外,完善和更新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方法,在揭示現實生活錯綜復雜的關系中,既要挖掘生活的深度,也要拓展生活的廣度,反映形形色色的“山鄉人”的生活本真。
真實全面深刻展現山鄉巨變
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要聚焦的是鄉土鄉民鄉風,而它的背景應當是更為遼闊的世界。因此,鄉村題材的創新,需要創作主題的深度拓展和藝術觀念的創新,需要作家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覺結構和知識素養,將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豐厚的文學藝術知識儲備以及沾著泥土氣息的鄉村體驗充分結合。
從《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到新近的《母親和他的第一個連手》,近年來,寧夏“80后”作家馬金蓮不斷拓寬寫作的題材范圍,從鄉村人家的日常生活、留守老人與兒童的困境,到表現脫貧攻堅整體搬遷狀況、書寫西海固移民搬遷中感天動地的真實故事,以小說創作的方式反映家鄉的脫貧攻堅歷程、記錄西海固彪炳史冊的偉大變化,成為她主要的寫作方向。“我喜歡講述鄉村故事,尤其是那些包含了深長意味和打動人心的味道的故事。鄉村的現實生活,家長里短、雞零狗碎,都蘊含著值得挖掘的生活真味,通過鄉村風景、世相的書寫,可以表達鄉情、關注人心?!?/p>
面對著滿地瓦礫和黃土,馬金蓮表示自己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用文學的筆觸記下這些村莊的變遷,和那些隨著生活步伐奔跑在大地上的鄉親的故事,尤其是在生存條件相對落后的西海固地區,為了奔向好日子的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求。”
江蘇“90后”青年作家周榮池在創作帶有濃厚鄉村紀實色彩的長篇小說《李光榮下鄉記》之時,就有意識地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和走訪,搜集更多來自現場的聲音,挖掘被忽略的原始資料。“這是被快速發展的速率所忽略的珍貴資料和情緒,這些并非只在遙遠的農村存在,在城區那些遷居的農民以及后代仍然保存著這些記憶和經驗?!彼J為,作家要始終堅持在場,正視廣袤鄉村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深入鄉村的內部結構之中,發現風景、尋找故事、塑造人物,以文學之美去總結和提升這些變化,讓現實的美景有文學的表達?!耙谜鎸嵉墓适?、真切的情感和真誠的筆法表達鄉村變化的具體細節,而不是空洞的資料堆砌和數據的機械報告?!?/p>
以非虛構的文本形態創作出40萬字脫貧攻堅題材作品《扶貧志》的盧一萍談到,通過非虛構的方式為虛構積累素材,是一種有效深入生活的方式。真實的細節和人物形象,讓下筆的細節更為堅實和可信,人物也更為豐滿鮮活。盧一萍說,圍繞一個地區所展開的百十號人、百萬余字的素材資料積累,讓他理想中的“時代新人”逐漸成型:他應該是敢作敢為,具有犧牲精神的;他具有現代感,開放、包容,能走出去,又能回得來;能勇于開拓外部世界,但又能尊重傳統。要寫好這樣的人物,必須有現實中的原型,在這個基礎上去虛構,人物才能立得住。
“通過創作,我對中國的新山鄉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我尋找到了我想寫的人物,他們不但留在我的腦海里,還在不斷成長,這給了我創作沖動和激情?!北R一萍從近些年的創作感受出發認為,作家能否重新扎根鄉土,用心地深入體驗生活,或許是能否書寫好新鄉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