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數字信息時代戲劇表演的創作與探索
    來源:文藝報 | 李 歆  2022年06月10日08:53

    歌劇《魔笛》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圍繞著科技、新媒體對戲劇創作的影響與融合應用進行的探索和討論,也似乎達到了一個新的熱度和高度。回顧我們的戲劇創作與發展歷程,新技術與戲劇藝術的融合發展對戲劇創作者來說并不陌生,兩者的結合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早期戲劇舞臺上的聲、光、電技術應用,到現在的實時影像、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等技術的逐步深入應用。如今已有研究者提出了“數字戲劇”一說,開啟了戲劇形態由實到虛的轉向。最近,在戲劇藝術領域也引入了“元宇宙”概念,國內的“數字梅蘭芳”項目就是通過數字技術對京劇大師梅蘭芳進行復現,在外貌、形態、聲音、面部表情等方面形成一個高度接近真人的梅蘭芳“數字人”,并實現可實時交互。數字技術的蓬勃繁榮之勢甚至可能在未來顛覆戲劇藝術的現有形態和我們對戲劇藝術的認知。

    無論何時何地,時代變化和科技進步都可能給戲劇舞臺的形式與內容帶來一定程度的變化。且不論以后的“數字戲劇”和“戲劇元宇宙”,僅就當前廣泛應用的數字技術而言,已極大地豐富了戲劇藝術的表達方式,豐富了戲劇創作的內容、形式與方法,對內容創作、舞臺設計、導演處理、舞臺表演、觀眾體驗等方面都產生了各種影響和作用。比如,在數字技術觀影響下,敘事方式不再限于傳統的線性敘事,非線性敘事和充滿不確定性的交互敘事相繼出現;數字技術可以輔助舞美設計,為其提供更為直觀的模擬環境與形象;電腦燈、數字調光設備、數字音響設備、數字投影技術等有助于導演考慮、把握舞臺的最終呈現效果;而實時影像技術的應用對舞臺上的表演者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

    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使戲劇創作考慮的元素不斷增多,但不管技術怎樣發展,它只是一種手段,在戲劇創作過程中,創作者不能忽視運用新技術的初衷,而更需要關注和思考如何兼顧藝術和技術的融合。

    聚焦戲劇表演創作,數字時代舞臺表演的內核沒有變。如前所述,技術之于戲劇藝術是錦上添花的一種手段和補充,不論技術多炫酷,舞臺效果多絢爛,真正打動人的還是藝術本體。不論使用了哪些技術,舞臺表演都要回歸表演藝術本體,人仍然是表演藝術的核心。戲劇表演創作者在創作時,依然需要對已知文本進行創作,尊重劇本作者的創作觀點、風格和文字,同時也要充分運用想象力進行創新,對未寫進劇本的關于表演藝術方面的內容進行思考、設計和反復錘煉。戲劇表演創作不是對編、導創作的復述,而是自覺根據自己舞臺表演的各種條件和優勢,從劇目題材選擇、劇本完成到其如何呈現于舞臺都能積極參與,提出建議和方案,創作出鮮活、生動的舞臺人物形象,這才是成就一部優秀戲劇作品不可或缺的創作環節。

    再者,技術運用是一把雙刃劍。戲劇舞臺上的技術運用其實是希望對舞臺時空、表演以及兩者之間做出一種最佳的轉換與協調統一。新技術的運用一方面可能給演員表演創作帶來不少積極的改變和幫助,另一方面則對演員的素質和創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乃至挑戰。例如,戲劇舞臺上實時影像技術的運用可以使演員在表演創作時選擇更精細、精準的真實表演,以克制、細膩的表演更好地傳遞表演中的信息量,傳達出角色的濃烈情感和生命力量。何念導演的話劇《深淵》的幕后紀錄短片中,陳麗娟的飾演者張露就表示,在實時影像鏡頭前的表演要“做減法,有時可以利用眼神,因為我們有鏡頭,所以我們可以放大一些細節的表演,能讓人物性格更有層次”。再如,德國柏林喜歌劇院和英國1927劇團的歌劇《魔笛》,它的戲劇舞臺是由臺口豎立的一堵白屏及投射其上的一系列動畫影像組成,放映的動畫構成了每一幕演出的舞臺環境并推動劇情發展,演員完全融合在影像打造的時空中并隨影像的變化而進行相應表演,因此必須嚴格遵照預定編排好的程序精確移換舞臺位置來表演,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身體表演的能動性。

    新技術的運用使得表演者增加了傳統劇場里與觀眾交流互動之外的一些互動,如和普通二維影像之間的互動,和實時攝像機捕捉到的現場的自己、對手演員甚或現場觀眾的影像之間的互動,面對不同的表演需求,表演者不同的表演形式可能需要反復自由切換,這對演員的心理素質也提出了極高要求,需要演員在舞臺上時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充足的信念感。所以在表演創作時,既能充分利用科技的積極作用,又須認識到科技運用若不恰當、不到位,也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數字時代,觀演關系也需重新審視。格洛托夫斯基曾提出:“戲劇是發生在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事,其他都是補充品”,強調了觀與演的重要性。傳統觀演更多是一種單向輸出、單向接受與理解的關系,而數字技術改變了傳統的觀演關系,表演創作的意義與范疇得以擴展,不再局限于舞臺空間,不再局限于專業的表演者,而是熱情呼喚觀眾參與,還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過去的觀演區隔,使真實與虛幻、演員與觀眾、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都變得模糊不清。較為典型的如現在的沉浸式戲劇演出,沉浸式戲劇運用沉浸式投影系統、燈光、音響裝置為戲劇作品量身定制演出空間,不再為觀眾設置固定的觀演區域,講求的是觀眾參與、互動和體驗,但本質上它依然是戲劇,并不意味著可以輕視文本和表演。演員在此表演創作過程中,不僅要完成自身表演,還需引導觀眾一同完成整個戲劇表演,面對不同的觀眾,可能就會面對、處理不同的情況。這需要演員把握好新技術條件下新的觀演關系,以做到技術、表演和觀眾自然融合。

    新時期里,表演訓練方法與表演創作方法應不斷拓展。西方話劇一經傳入中國,其實就開始了民族化的探索與發展,早期的文明戲乃至列為話劇開端的春柳社演出并非純粹的話劇藝術,而是夾唱夾說,其中還不乏戲曲的身段表演。而今,中西方表演對談契機愈來愈多,西方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創作實踐總結出了多種表演訓練方法及身體訓練方法,這些方法對現代歐美戲劇的表演創作起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很多也被引進入國內的戲劇教育中。西方的表演訓練和創作方法固然為我們展開一個廣闊的戲劇視野,但我們傳統的戲曲表演方法有著中國固有的文化審美特色,講求程式化表演創作,有其一套訓練方法,且無論中西,兩者都注重表演時的“身心合一”,因此不可忽視任何一方。正因科技的發展對表演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作為表演創作者,應該學習和嘗試中西方各種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訓練、創作方法,解放自己的身心,喚醒天性,以助自身最佳的表演創作。

    未來的戲劇表演可能是現場表演和網絡虛擬表演共同發展,科技給戲劇舞臺帶來諸多的變化,給觀眾帶來更強的視覺效果和交互體驗,可以預見,科技在未來戲劇創作中將更廣泛、深入的應用。我們期待新技術,但不迷信技術。回到科技在舞臺表演創作運用的初衷,讓戲劇表演更新藝術形態,獲得更豐滿的藝術表現力,這是今后技術與藝術融合過程中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研究的課題。

    (作者系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副研究員)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99热这就是里面只有精品|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 WWW国产精品内射熟女|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99国内精品自在现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不卡免费|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麻豆| 91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成人| 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国色精品卡一卡2卡3卡4卡免费| 99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无码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 | 色婷婷噜噜久久国产精品12p|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一老狼|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李雅在线观看|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精品視頻|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