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守正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導讀
5月19日,在國家廣電總局“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推動新時代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繁榮發展理論研討會”上,10位知名文藝理論專家、黨史研究專家、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機構負責人、制片人、導演、編劇和青年學者圍繞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當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歷史脈絡和理論創新、推動新時代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繁榮發展的創新思路和舉措等議題展開討論。我們陸續編發這些專家學者精彩發言,今天刊發第九篇。
國家廣電總局召開“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推動新時代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繁榮發展理論研討會”,我作為總臺的一名紀錄片工作者參加這個研討會,深感責任重大。
延安,是我創作始終關注的紅色圣地,也是我創作的不竭源泉。近10年來,在廣電總局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我們與陜西電視臺合作了“延安紀錄片三部曲”,除了近期播出的《我們,從延安走來》,還有2012年的《大魯藝》、2013年的《延安延安》。
回顧我從業35年來的紀錄片創作歷程,我有以下幾點切身體會。
一、文藝工作者要始終踐行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
80年前,黨中央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毛澤東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提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毛澤東同志的重要講話為黨的文藝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刻地影響了黨的文藝工作和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歷史經驗,對文藝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強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我們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特別是文藝工作的理論綱領和行動指南。
二、紀錄片創作者要始終走在前、作表率,走好黨史、新中國史傳播的“第一方陣”
近些年來,總臺社教中心特別節目部經常擔負重大題材紀錄片的創作任務。重大題材主旋律作品是國家話語表達,只有牢記“國之大者”,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我們才能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們拍攝了《東方主戰場》;201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我們拍攝了《長征》;2019年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們拍攝了《我們走在大路上》;2020年,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我們拍攝了《英雄兒女》。202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拍攝了《敢教日月換新天》。應該說,在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歷史節點上,我們紀錄片人一直肩負使命:為時代立傳,為歷史存真。這些紀錄片反映了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三、紀錄片創作者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守正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我們在紀錄片創作中,以政論情懷、故事表達,植根于現實生活,反映群眾關切,反映群眾的真實狀態。我和團隊十分重視口述歷史的運用,這成為一種紀錄片獨特的表達方式。從2004年的《百年小平》開始,到之后的《楊尚昆》《大魯藝》《長征》《英雄兒女》等節目,我們累計完成700多位相關歷史事件親歷者的口述采訪,他們的集體回憶凝成了最精準的歷史表達,他們的講述有力地增強了紀錄片的權威性和感染力。
在紀錄片創作中,我們著重表達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積極主動展開國際傳播,向國際紀錄片市場推出了多部充分彰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大題材紀錄片,相繼與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德國等國合作推出《孔子》《港珠澳大橋》《長征》《中國夢的故事》等節目,目前正在制作的一部是中法合作的《秦嶺,金絲猴野生之谷》。中國重大題材紀錄片是國際文化傳播交流中的重量級作品,對于幫助國際觀眾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了解中國人民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紀錄片創作者要主動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積極探索媒體融合路徑,不斷提升作品品質和傳播效應
在紀錄片創作中,我們堅持思想、藝術和技術相結合,提高作品的科技含量。推出大型科學紀錄片《飛向月球》《你好火星》,將“AI超寫實數字航天員”應用在紀錄片中,使得科學類紀錄片成功“破圈”。
在傳播方式上,我們按照“臺網并重、先網后臺、移動優先”的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豐富多樣、長短結合的全媒體傳播。近幾年,在《英雄兒女》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等重大題材紀錄片全媒體傳播方面,我們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宣傳思想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寄予厚望。我們一定要繼續深刻學習和領會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負時代召喚,不負人民期待。作為喜迎二十大的精品力作《領航》《長征之歌》的主創人員,我們會盡銳出戰,不辱使命,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作者:閆東,紀錄片導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特別節目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