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煙滾滾軍歌壯
1942年5月2日延安,天氣晴朗,陽光明媚。
在楊家嶺的中央大禮堂,延安文藝座談會將要開幕了,參加會議的人們,正陸續走進會場。毛澤東在周揚陪同下,歡迎每一位參加會議的作家、藝術家。其中不少人他都是很熟悉的,說說笑笑,氣氛很是融洽活躍。當見到《八路軍進行曲》詞作者公木時,毛澤東含笑說:“寫兵好,唱兵好,演兵好。”時任八路軍直屬隊政治部文藝室主任的公木,頓感一股熱流沁入心里。
作為一位來自部隊的文藝工作者,公木有幸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聆聽了毛澤東關于文藝問題的重要講話,并與大家共同交流學習體會和創作經驗,這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珍貴而難忘的回憶。他后來曾說:“當聽過毛主席講話后,我隨大家蜂擁到辦公廳門前不大的一塊場地上,由吳印咸同志攝影,把毛主席簇擁在核心,坐在橫倒的一棵大樹干上,人人臉上流露出幸福以至陶醉的笑容。毛主席的講話,不僅是精美的精神食糧,而且是醇化的心靈甘露。”《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激勵著公木和他的戰友,拿起筆,運用各種文藝形式,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事業,更加自覺地戰斗。
公木原名張松如,出生于河北辛集北孟家莊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28年,他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也更加關注中國社會出路和發展前途等問題,思想認識不斷進步。1930年,公木因參加紀念“八一”南昌起義、反對軍閥混戰的示威游行而被捕。在獄中,他毫不屈服,堅持斗爭,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獲釋后,他作為左翼作家和學生運動骨干,更積極地投身到救亡運動中。
20世紀30年代,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日本帝國主義不斷發動野蠻侵略,肢解和吞并中國的野心暴露無遺。當時身在北平的公木,懷著抗日救國的一腔熱血,幾經輾轉,來到陜西。經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林伯渠同志介紹,他馬上奔赴山西前線,到晉綏軍區開展宣傳工作。在巍峨的太行山下,在遼闊的抗日戰場上,他創作了長詩《岢嵐謠》。詩中敘述春季里的一天,在山西忻州岢嵐山區的三丈灣,六十來歲的婁老漢用有毒的食物,做成滿桌菜飯和敵人一起吃下,同歸于盡,壯烈犧牲。這首詩悲壯感人,有血有肉,中華民族正氣凜然、寧死不屈的精神,在一個普通農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1938年,公木渡過奔流不息的黃河,來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寶塔山下,延水河邊,公木先后創作了大量謳歌八路軍將士英勇戰斗、反映根據地人民辛勤勞動的詩篇。這些作品,從藝術形態看,主要有兩類:一是長篇敘事詩,以富于民歌韻味的形式敘述廣大軍民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二是短篇抒情詩,以自由詩體抒發詩人豐富的情感和堅定的信念。其代表作,前者當推《風箱謠》《十里鹽灣》等;后者當推《我愛》《再見吧,延安》等。
在延安,公木全身心投入到許多具體工作中。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參加文藝活動,結識了蕭三、艾青、何其芳、賀敬之、光未然、冼星海等藝術家,相互學習,切磋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他當年所結識的這些戰友中,彼此感情最深的就是音樂家鄭律成。
1939年初,公木調到抗日軍政大學,擔任政治部宣傳科干事。他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寫下了許多優秀詩篇。一次,當時同在宣傳科工作、擔任音樂指導的鄭律成,無意間看到公木抄寫在筆記本上的詩稿,不禁暗自稱贊,于是為《子夜崗兵頌》等作品作曲,后來連將近二百行的《岢嵐謠》也譜寫了出來,這讓公木大為感動。在此之前,鄭律成譜曲的《延安頌》《延水謠》等歌曲,早已在延安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多次交流后,二人相約合作《八路軍大合唱》。當年7月,抗大總校東渡黃河、遷往敵后,公木和鄭律成都留在了延安,分配到籌辦中的抗大三分校工作。在此新舊交替之際,二人通力合作,滿懷激情完成了這部大合唱。
《八路軍大合唱》包括《八路軍軍歌》《炮兵歌》《子夜崗兵頌》《八路軍進行曲》《沖鋒歌》和《快樂的八路軍》等篇章。各篇章相對獨立,而又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意境深邃、感情激越、音韻鏗鏘。1939年10月,魯藝音樂系和抗大女學生組成的演出隊,由鄭律成指揮,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了《八路軍大合唱》的首場演出,受到熱烈歡迎。此后,這部大合唱從抗大傳唱到各機關、部隊,唱遍了延安、陜甘寧邊區和各根據地,對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抵御外敵的斗爭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正是由于公木在詩歌創作上的突出成就,1942年5月,他以部隊文藝代表的身份,應邀出席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當他迎著旭日,渡過延河,來到楊家嶺會場,聆聽毛澤東的講話,內心的激動之情,自然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這兩首歌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其中,《八路軍進行曲》在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成為激勵人們奮勇戰斗、實現美好理想的嘹亮號角。
1965年,《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再次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并于1988年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由此,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廣泛傳唱、激發了無數中華兒女抗擊侵略、爭取解放的昂揚斗志之后,由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終于正式定型了。同時,解放軍原總參謀部、原總政治部聯合發出的通知中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體現了我軍的性質、任務、革命精神和戰斗作風,反映了我軍光輝的戰斗歷程。正式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一定會激勵全軍指戰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努力加強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肩負起建設四化、保衛四化的歷史重任。高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將使我們更加振奮革命精神,激發戰斗熱情,增強革命軍人的光榮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延安文藝座談會結束后,作為詩人的公木,依然葆有澎湃熱烈的創作激情。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他在緊張繁忙的工作間隙,堅持創作,寫下了大量富有時代氣息、充溢著感人力量的優秀篇章。其中既有歌頌時代巨變、氣勢磅礴的抒情詩,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頌歌》;又有表現基層民眾生活,細膩溫馨的敘事詩,如組詩《鞍山散歌》,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藝術境界也更為寬闊開朗。難能可貴的是,無論工作崗位和人生經歷如何變化,他那樂觀開闊的胸懷沒有變,堅定執著的信念沒有變。
1963年,公木經過精心構思,為長春電影制片廠根據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改編而成的電影《英雄兒女》,創作了氣壯山河的主題歌《英雄贊歌》:“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人民戰士驅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這首歌熱情贊頌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奮勇無畏、浴血搏斗的英雄形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歌曲。
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到《英雄贊歌》等系列作品,公木的創作正是貫徹《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生動展現。今天,公木所創作的那些威武雄壯的歌詞和詩篇,正繼續呼喚起新時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