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霜葉從教耐晚林”——楊樹達的治學之道
    來源:學習時報 | 劉云超  2022年03月31日09:23
    關鍵詞:楊樹達 修辭學

    楊樹達(1885—1956年),字遇夫,湖南長沙人,在語法學、修辭學、訓詁學、語源學、古文字學、文獻學、考古學等方面都有建樹,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贏得了學界知名學者的較高評價。劉半農稱:“近來研究中國文法者,當以楊樹達為第一。”陳寅恪謂:“當今文字訓詁之學,公為第一人。”楊樹達的治學之道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多樣性,其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如下四點。

    積微知著。《荀子·大略》曰:“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楊樹達治學善于積少成多。他將書齋取名為“積微居”,表明了他對于自己的治學方法有著清醒客觀的認識。楊樹達注重基本材料的歸納和整理,他堅持做各種卡片,做讀書筆記,一點一滴進行學問的積累。他還隨時把與朋友探討或者讀書而來的靈感和想法記錄下來,然后做扎實的考證工作,將瞬間的靈光一閃聯綴為一串珍珠。楊樹達的《積微居小學述林》《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等名作,大多就是靠這樣的點滴積累而成的。進而言之,這種治學方法不僅是一種量的積累,而且量變會引起質變從而實現某種飛躍或者超越,正如《荀子·勸學》篇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楊樹達自己也認為這種積微的治學方法,除了可以積少成多之外,還有兩個明顯好處:一個是鉤深致遠,也就是以點帶面旁及其余,收到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效果;另一個是廣納博收,也就是匯集眾多成果,取其精華,從而實現整體研究水平的飛越。

    溫故知新。“故”是指舊學功夫和傳統資料,“新”是指最新的以及外來的學術方法和思想觀念。楊樹達受清代乾嘉樸學影響很大,1947年當時的中央研究院評選院士,在楊樹達名字下注出的評語是“繼承清代樸學風氣,整理古書,研究古文法與古文字學”。楊樹達做學問講究證據確鑿、實事求是,不輕易肯定也不輕易否定,這無疑是受到清代樸學風氣的影響。楊樹達治學又積極吸收西方語言學理論,特別是關于語源學方面的思想。他在《積微居小學述林·自序》中說:“我研究文字學的方法,是受了歐洲文字語源學Etymology的影響的。……我自愧功力之深邃不及段、王(段、王指清代乾嘉時期成就最大的語言學家段玉裁、王念孫——編者注),但以我的成績論,又似乎有比段、王進步了一些的地方。這并非我的學力超過段、王,乃是受了時代的影響。”《說文解字》是訓詁學的一座珠穆朗瑪峰,但是由于許慎沒有見到甲骨文,對于金文也沒有深入思考,因此對漢字本義的判斷難免會出現失誤。楊樹達既吸收西方文字語源學成就,又引入當時考古學的最新科學方法,糾正了許慎的疏漏。這使他的文字學研究翻越過了《說文解字》這一高峰,也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乾嘉學派。

    學聚問辯。與朋友一起探討爭論學問、交流請益,這是楊樹達最為快樂的事。在湖南大學任教期間,他參加知新社,始終保持著跟朋友切磋學問的熱情和習慣。當時與他討論學問的學者有章太炎、胡適、陳寅恪、黃侃、沈兼士、郭沫若、聞一多等,都是當時知名學者。他還與很多日本學者以及瑞典高本漢、美國顧利雅、蘇聯阿力克等漢學家廣為交流。楊樹達一有新作必定第一時間寄給朋友征詢意見,頗為謙遜。同時他也會質疑一些文章,或面談或筆談,往來辯難,樂此不疲。他好勝心強且學力深厚,往往幾番交手令對方心悅誠服,這些時候他就會頗為得意,在日記中詳加記錄,可謂童心未泯、一片赤誠。而被挑戰的對手也往往不以為忤,不僅聞過則喜而且甘之如飴,這樣的例子在《積微翁回憶錄》當中有很多。1922年,楊樹達與胡適討論《詩經》“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中“于”字作何解釋的問題。往來書信數封之后,胡適放棄了自己的觀點轉而采納楊說,并將楊樹達的書信珍而重之地保存起來。楊樹達在其《積微翁回憶錄》中寫道:“胡君聞義則服之美,世所罕見。而辯論之有益,于此大有可見矣。”正所謂“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這些鮮活的例子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赤誠坦蕩的胸懷。

    居仁行義。雖然一生癡迷學問,但楊樹達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他一生堅持民族大義,慨然有當仁不讓、家國天下之志。五四運動前后,他是湖南新文化運動的關鍵人物之一,他與湖南教育界陳潤霖、徐特立等發起組織“健學會”,向國內介紹和傳播世界新思潮、新觀念。1919年,因張敬堯禍湘,楊樹達毅然參加入京請愿驅張運動,臨行時對送行友人說:“義無反顧,勢在必行,吾意決矣。”此次入京,教員代表有楊樹達、羅教鐸,公民代表有毛澤東、熊夢飛等。1954年毛澤東視察湖南,見到楊樹達時開口便問:“還記得當年我們驅逐張敬堯的事么?”可見楊樹達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印象。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人多次上門籠絡,他一概拒之門外,有一次還當面怒斥了日本特務頭子橋川時雄。七七事變后,楊樹達“憤于國難”,撰著《春秋大義述》,闡述《春秋》“復仇”“攘夷”大義,以激勵軍民同仇敵愾,抗戰到底。1951年,長沙舉行國慶游行,楊樹達賦詩一首:“熱淚縱橫不自休,暮年喜見此年頭。夜門兀自無人閉,谷粒都歸種者收。淮水安瀾歌大德,夷人授首洗前羞。平生夢想今都現,笑口頻開待首丘。”他目睹國家新生,民族獨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表面上似乎與治學方法無關,實際上卻是真學者治學的動力源泉。

    1949年某日凌晨,楊樹達夢中得一詩句:“霜葉從教耐晚林。”他自覺頗有味道,于是用來命書室曰“耐林庼”,并自號耐林翁。楊樹達晚年得此佳句并深愛之。該詩句似乎從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化出,但加入了更豐富的意象。霜葉之紅,并非朝夕可得,一定經歷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在學問上就是積微的功夫。同時霜葉之美必定經歷了時間的洗練,有著歷史的傳承,這也蘊涵溫故知新的意義。霜葉之美,主要不在于單個或者個體的一片霜葉,而更加在于漫山遍野層林盡染,所以蘊涵朋友聚集講學之義。最后,在草木凋零的深秋,霜葉之絢爛之所以格外引發文人的詩情,是因為其“傲霜”的風骨。因此,居仁行義的家國情懷,也應該是這句詩中的重要內涵。這句偶得的詩句,涵蓋了楊樹達一生為人為學的精要,值得認真領悟學習。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va免费精品| 四虎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 国产自啪精品视频网站丝袜|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尤物TV国产精品看片在线| 3D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色首页| 亚洲日韩一页精品发布|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无码|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人成网在线播放影院|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精品在线视频| 99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9精品视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