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大醫凌然》:主體的透明化與現實的游戲化
    來源:《文藝理論與批評》 | 王鑫  2022年04月01日08:07
    關鍵詞:《大醫凌然》

    摘要:自2018年起,在網絡文學中形成熱潮的“系統醫療文”處于媒介和現實的交匯點上。這一文類通過“系統”設定,將醫生的職業生涯與電子游戲系統嫁接起來,反映出“媒介的現實化”和“現實的媒介化”兩種同時發生的趨勢?!爸黧w”與“現實”之間的“系統”中介,反過來導向了“主體的透明化”與“現實的游戲化”。在這種背景下,主體面臨著被搶奪快感通道的風險,而現實也面臨著被“系統”全面覆蓋的可能。

    關鍵詞:主體;透明化;系統醫療文;網絡文學

    2018年,志鳥村的《大醫凌然》在網絡文學中掀起了醫療文熱潮,隨后產生了《手術直播間》(真熊初墨,2018)、《我能看見狀態欄》(羅三觀.CS,2020)等一大批同題材作品。2020年,隨著疫情爆發,醫療題材進一步進入大眾視野,醫療文成為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代表類型之一。

    不同于此前的醫療題材作品重點展現醫生的工作、生活,這批醫療文大都使用了“系統”作為外掛1。網絡小說中的系統元素來自電子游戲系統,它是作者仿照游戲經驗,在主人公與他/她面對的世界之間設定的一個類似電子游戲系統的中介。這個中介包含了一對來自游戲設計的、可以聯動的基本環節:“(玩家)行動-(系統)反饋”,也常表現為“任務-獎勵(結算)”的模式。游戲中,玩家操控的角色完成任務、積累經驗、獲得道具;小說中,主人公每達到一個系統制定的小目標,也類似地獲得系統發放的獎勵,然后向下一個目標進發。

    系統設定在網文中非常普遍,既可以出現在架空的仙俠、玄幻世界中,讓主人公經歷類似于RPG(Role-Playing Game,角色冒險游戲)的異世界冒險;也可以存在于類似于現實世界的故事空間,幫助提升主人公的專業技術,伴隨其職業生涯:比如科研人員在系統的引導下組建自己的實驗室(《重生之神級學霸》,志鳥村,2014);廚師獲得廚神系統后逐漸變成廚神(《美食供應商》,會做菜的貓,2016);小學生獲得學霸系統,變成刷題專家(《我考哭了百萬學生》,音音有點甜,2019)等,都借用了系統設定,以游戲的方式引導主人公行動。

    這批醫療文便屬于后者。系統設定與醫生的職業高度相關:大部分系統都試圖引導醫生們完成任務(治愈病人),然后發放獎勵(技能、器械等),如《大醫凌然》《醫路坦途》《我真是實習生》等;也有稍顯另類的設定,比如《我能看見狀態欄》就專以系統代替檢查科,進而輔助診斷。但總體而言,推動主要情節發展的不是“生病-治病”的現實要素,而是關于“行動-反饋”的游戲經驗。

    因此,不如將這批“醫療文”命名為“系統醫療文”。“醫療”指題材,“系統”指作為開掛2方式的文本結構。它處在現實經驗與媒介經驗的交界線上,代表著一種通過媒介經驗對現實的重設和再認。

    系統醫療文的雙重現實

    以最具人氣的《大醫凌然》為例。小說的故事異常簡單:主人公凌然是一位外科醫生,某天突然獲得了醫術系統,從此走上開掛之路。系統向凌然發布各類手術任務(治病救人),任務完成后頒發獎勵(通常是新的外科技能),而獎勵又往往聯系著下一個任務(使用新技能繼續治病救人),永無止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凌然無數技能傍身、兼任好幾個領域的專家:斷肢再植、跟腱修補、肝切除、心腦血管……逐漸“成長”為醫術高超、遠近聞名的“大醫”。以“任務-獎勵”推動人物行動,以“手術領域的轉移”推動空間變化,是“系統醫療文”中極為經典的結構。

    另一部高人氣作品《手術直播間》也采取同樣的方式組織情節。但與凌然一路開掛不同,小說主人公鄭仁并不總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系統的饋贈,甚至因為系統贈予的技能與自身專業差距過大,想過“放棄”:

    【特殊任務:孤立無援完成3,完成度100%。任務獎勵,輻射射線能量轉化鉛衣一套,介入手術技能提升至大師級。結余時間折合經驗9405點。】

    鄭仁再一次被系統的天馬行空震驚了。

    從之前系統的某些誘惑開始,鄭仁就知道系統似乎希望自己去做介入手術。

    但他畢竟出身于普外科,也不是很明白介入手術能做什么,所以每次都選擇放棄。

    遇到這次突發事件,系統大爺順道給鄭仁塞了一個特殊任務,并且之后給出了大師級介入手術技能的獎勵。

    這是要把自己往介入手術的不歸路上引的節奏?4

    “放棄”就意味著情節無法推進,于是,系統解決了鄭仁的擔心,直接塞給他“大師級介入手術技能”,保證其操作一開始便處在高水平上。唯有如此,故事才能向著介入手術的方向發展。而“塞技能”這個情節之所以成立,則是因為有游戲經驗的支持。如果玩家在游戲中習得了一個技能,或要使用某種道具,他只需按下按鍵,就能發動或調用,而不論結果是對敵人造成傷害,還是對友方恢復治療,對系統而言,都不過是覆蓋在代碼上的“敘事”外衣罷了。這就是鄭仁獲取和使用技能的方式。換句話說,鄭仁會不會介入、能不能熟練操作都不重要,他更接近按鍵的玩家,而背后是系統在調用“大師級介入術”。此時,系統不光中介了醫生與他操作對象之間的現實,還中介了醫生與專業知識之間的現實,把后者變成某種道具庫、技能庫。真正代理人物行動,進而推動情節延續的,只是不斷生成“任務-獎勵”的系統本身。

    至此,凌然或鄭仁的醫路已經無法理解為“成長”或“發展”了。他們的能動性是游戲玩家的能動性:探索游戲空間(進入不同領域)、摸索游戲規則(比如鄭仁觀察系統是多么的“天馬行空”)。他們的專業操作也像游戲技能,按鍵,然后發動。這些做法,都意味著文本內部至少浮現出兩層現實:一層是醫療現實,可以用人們熟知的“醫術”“醫德”等評價標準去解釋,這也是小說中的“普通路人”看到的現實;另一層則是媒介現實,它以系統的面目出現,是主人公與醫療體系和現實操作的中介,這是讀者、作者和主人公看到的現實。后者非常像游戲,它既不嚴肅,也不在既有的價值體系之內,無法被納入醫術或道德評價,卻是快感的來源。

    為了更好地探究這點,以下將考察此前的醫療作品,剖析“系統醫療文”在哪里發生了變化。

    專家系統與分工神話的失落

    傳統醫療類作品往往存在一個創作難點,那就是如何把專業內容呈現給非專業的觀眾。一種常見的做法,是把專業技能的發揮與職業道德或其他社會價值的實現結合起來,或者將醫療專業內容融入其他成熟的題材類型。比如,普通人難以理解艱深的醫學術語、手術操作,但若將它們以刑偵、懸疑等方式講述出來,或者在醫療行為中強調與時間賽跑的緊張感、對于生命的尊重等更易理解的內容,人們便會通過熟悉的敘事路徑加深理解程度。

    一個典型的文本是美劇《豪斯醫生》(2004—2011)。這部電視劇享譽世界,是醫療類作品中“硬核推理”的代表。故事的主人公是診斷科醫生豪斯,常常面對常規檢查無法確認的疑難雜癥,而尋找病灶的過程,被編劇精心設計為如同《福爾摩斯》那樣的推理過程:疾病像狡猾的兇手,四處作惡;而醫生則像偵探,緊緊跟著兇手的步伐,不放過任何一點痕跡,最終查明病因。劇中,有關疾病的知識復雜交錯,充滿大量極小概率發生的病癥和各種出人意料的致病原因。這些專業知識是非專業的觀眾不可能看懂的。但觀眾們都看懂了推理,并從推理中獲知主人公在哪里陷入困境,又如何突破表征、逼近真相。

    另一個典型文本是改編自同名漫畫(永井明,2002—2011)的日劇《醫龍》(2007—2014),日本醫療影視作品中最受歡迎的系列之一?!夺t龍》講述了天才外科醫生朝田龍太郎從國際救援組織歸來、尋找同伴、組建頂級外科團隊的故事。它沒有像《豪斯醫生》著力于呈現醫療行業的專業性,而是以主人公為中心,描寫了一個團結、友愛、能克服一切困難的英雄醫療團隊。劇中的手術像戰斗一樣波瀾壯闊:無影燈亮起,主角團閃亮登場,主刀醫生、一助二助、麻醉師、器械護士有條不紊地配合,攻克種種突發情況,儼然同伴并肩作戰的熱血場面。再配上主刀醫生額角流汗、眼神專注的特寫鏡頭,宏大的、具有史詩感的背景音樂,即使觀眾完全看不懂手術操作,也能在氣氛的烘托下,與醫生們共同走向勝利,收獲激情與感動。

    相較之下,國產醫療劇常常更強調“醫德”,不展示天才醫生的形象,而是強調普通醫療工作者的責任感。以《心術》(2012)為例,它組織劇情的方式是日?;模尸F了醫生日常工作、家庭生活、社會交際等方方面面。劇中的醫生們并非天才,而是一群有責任、有信仰的普通人。劇中有不少動人的理念,如“我是干醫生的,知道這個職業有多主觀……我們在用專業知識扮演上帝,你要保證自己別有魔鬼之手”“心術不正的人很難成為好醫生”等等,都在強調“心術”相對于“技術”的重要性。如果說“技術”是上限,那么“心術”就是保證人們恪守職業規范、認真做好工作的底線。近期上映的《中國醫生》(2021),則表現出在緊急狀態下普通醫生的擔當和奉獻,添加了紀錄片和新聞報道的手法,突出真實感和緊迫感。

    綜上,即使缺乏專業知識,人們仍然可以共享一些基本的敘事類型和情感喚起方式。當這些手段與醫療等行業題材結合在一起時,這些高度專業化的職業,便重新抵達了普羅大眾:觀眾無須理解疑難雜癥,只要理解困境的存在,再跟主人公一起抵達成功就夠了。

    這對現代社會非常重要?,F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裂的社會,普通人在龐大的知識體系中非常渺小,沒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完整生存。日常生活之下,是看不見的、巨大的專業“黑箱”。人們即使不知道手機的原理,也能使用它,可若是手機壞了,就不得不尋求售后機構專業人士的幫助?,F代生活不得不依賴分工與專家系統。這時,專家便是職業精神的化身,他身上凝聚著職業的神性,這種神性保證:盡管各行各業的知識域差別如此巨大,它們仍會以自己的方式支撐、維系著整個社會的運轉。各行各業共通的職業精神彌補了分裂,發揮著宏大敘事的功能,并在高度的分裂中補全世界的整體性——盡管這種整體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分工”的不可理解性。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將這種不可理解的分工狀況稱為“脫域”(disembeding)。所謂“脫域”,是指某個抽象系統超越了具體的社會情境(當下的時空)和自身源流(學科的歷史),有自己獨立的運作邏輯。專家系統就是“脫域”的系統。而專家則是處于現實與抽象系統之間的、具有二重性的人:他既是系統的化身,又是一個有血有肉、會犯錯的常人?,F代社會的獨特之處在于,人們對專家的信任,建立在“(那些個人并不知曉)的原則的正確性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對他人‘道德品質’(良好動機)的信賴之上”5。換句話說,他們并不信任眼前的人,而是因為信任抽象的系統,去選擇信任眼前的人。

    但抽象系統總是要落回具體情境中發揮效用,專家不管掌握了多么抽象的知識,也總是要和具體的人打交道。吉登斯稱之為“再嵌入(reembedding)”。職業的“道德倫理”就發生在這個階段。它要求從業者克服自身“常人”的一面,努力不犯錯誤。在過往的醫療作品中,無論是突出“熱血”“推理”,還是強調“心術”“責任”,都是在鞏固“再嵌入”過程中醫患間的信任強度,只是有的選擇突出專業性,有的選擇突出職業道德。

    在這種視角下,凌然、鄭仁等人似乎就無法稱之為“專家”了。從專業性上講,他們已然等同于“專家系統”。盡管這種“等同”來自設定,但產生的效果卻超出了設定:小說的作者和讀者都知道,患者們壓根無須冒著風險去信任他們,只要“醫療系統”還在發揮作用,治療就一定會成功,因此“信任”的問題便被消解了。這不是說主人公們沒有責任感,而是沒有風險,文中的患者與醫生也就不會結成任何共赴風險的主體間關系,更無須以“信任”為旨歸,締造現代社會的分工神話。

    從這點來說,“系統”設定以游戲般的中介,令專家系統與游戲系統發生短路,取消了在社會分裂基礎上再造整體性的感情基礎。這意味著再嵌入之“域”——作為社會現實的他者變得可有可無。這才是系統醫療文與此前醫療作品的根本區別。

    主體的透明化:在工具人與玩家之間

    “他者”在20世紀的主體分析中占有根本性地位。20世紀人們討論欲望的基本共識是“欲望他者的欲望”。任何欲望都有想象性,也是結構現代社會的動力。比如,現代人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會在心中內置一道“他人的視線”,以這一虛構的“他人的視線”為前提展開行動。另一邊,人們也可以反過來認為,“欲望他者的欲望”本質上是一種以(想象的)他者為中心的自我建構,這種自我建構不斷尋找外在標準,不斷把自我納入符號網絡,以便接近心目中的“大他者”對自身的要求。而維持這些,都需要相對穩定的價值體系(個體)或相對統一的意識形態(社會),否則,人們可能會不知道該欲望什么或欲望過度,陷入混亂。

    但當“他者”消失,“系統”包裹了一切,那個深淵般的“意義”結構便被替代了。人們無須在心中內置他者的視線,只需內置系統的任務;人們亦無須以他者為中心去自我建構,只需“忘我”甚至“無我”地執行系統的要求。此時,主體在系統面前顯現出徹底的肯定性(服從性)。當主體在現實中進行專業操作時,他面對著現實對象,存在被現實對象認可、賦予價值的可能性,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被否定的風險。但是,在系統中,只要完成任務,就會獲得正向反饋,主體與現實對象的關系,僅僅開始于任務開始的瞬間、結束于任務完成的瞬間。他/她欲望的歸著點,很快就回到了系統之中,與下一個任務產生關聯。極端情況下,系統能替代現實,成為意義的唯一來源。

    《大醫凌然》提供了一個非常生動的細節。凌然最初一點兒也不在乎與患者、同事的關系,一門心思撲在獲取技能上。于是系統為他設置了一些與他人互動的任務,完成后可以得到名為“病人的衷心感謝”“同行的欽佩”的道具(能夠兌換寶箱)。6在獎勵的驅動下,凌然便關心起他人的態度來,不光久違地查房,還花時間與患者、同事聊天,照顧他們的情緒。雖然任務變了,凌然待人接物的方式也變了,但行為動機卻始終沒有變。

    這儼然是“被困在系統”中的新型“套中人”,在系統面前,獲得他人的好感與治愈疾病沒有必然的區別。系統拉平了二者,把它們變成同等級的“任務”,然后把任務發放給主體。而一旦主體的欲望只隨任務變化,就會服從系統的命令,以系統替代真實的他者,以系統的價值為價值。這種“工具人”7還不同于大工業時代的“螺絲釘”?!奥萁z釘”要求主體變成一個人形機器,配合流水線生產,造成的結果是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與這種單向度相配的,是一種“控制論”下的“集權主義”想象:人們終將像《美麗新世界》描述的那樣,安于給定的意識形態,執行上游的所有命令,成為惡托邦統治下的僵死的主體。

    然而,在宏大敘事失落后,意識形態不再唯一。加之網絡環境的普泛化,人們進入了一個充滿反饋與互動的系統空間。此時,更大的危險不是主體被單一的意識形態捕獲、變成一顆思想機器上的釘子,而是被透明化——人們可以透過主體的行為直接意識到系統結構:道具如何分布、技能等級如何排列、什么任務更重要、什么任務不重要……比如,讀者可以通過凌然學習了什么技能,反推出系統的技能庫是什么樣的,哪些是初級技能,哪些是高級技能,哪些是一般道具,哪些是稀有道具等。從理論上講,當一個游戲的系統設定被玩家窮盡時,游戲本身也趨于完成。這樣一來,主體通過執行任務,反而變成了系統與現實的中介,變成了系統的“工具人”——與其說主體在系統中實現了自身,不如說系統通過主體的操作被帶入現實。

    而主體之所以表現出“透明性”,正是持續不斷的“正向反饋”令系統有機會接管主體的快感通道,造成“被迫上癮”的效果:主體越是迫不及待地完成任務、欲望獎勵,就越容易陷入系統設置的快感模式。若系統可以無限地生成任務,那么主體就會反復體驗與系統拉開微小距離,進行現實操作,然后迅速回到系統的象征秩序內的過程。這件事或許開始具有快感,因為所有的反饋都是即時的、肯定性的。但久而久之,主體會在反饋中感到“反饋本身無意義”,并對系統生產意義的方式感到厭倦,體驗深度無聊。而越是匱乏、越是想逃離無聊的境況,就越會本能地需要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意義——接受任務、完成它、獲得微小的肯定性。這就是“刷”或“肝”8的精神機制,是一種有快感而無快樂的工作狀態,但不屬于任何一種工作倫理。

    現實中,透明化不總以這么極端的形式呈現。透明與不透明、陷入強制重復的“工具人”和享受游戲的玩家之間,不存在分明的界線。在有些系統設定下,主人公甚至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

    羅三觀.CS的《我能看見狀態欄》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本小說深受《豪斯醫生》影響,也關注診斷。主人公孫立恩能看到病人身上冒出文字,上面寫著病人或病情的關鍵細節,這就是“狀態欄”。“狀態欄”也是一個來自游戲的設定,它可以即時展示目標對象的屬性,方便玩家判斷局勢,進行操作。于是,孫立恩總能先人一步踏上正確的診斷方向。譬如,患者在搶救室中深度昏迷,無力自陳,醫生們只能猜測昏迷原因。而孫立恩則靠著狀態欄知曉了更確切的癥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當家屬告訴醫生,患者“吹冷風脖子上有風團”后,一位醫生猜測“可能是紅斑狼瘡(一種人體自免疫疾?。薄O立恩就開始借助“短暫性腦缺血”驗證這一猜測的可靠性:

    孫立恩迅速在腦海中回憶著上課時教授們所講過的病例。人體中的免疫系統在多種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減少了體內的免疫T細胞數量,同時抑制了殘存的免疫T細胞的活躍程度,而同時有大量免疫B細胞增生。免疫B細胞增生后,錯誤分泌了大量的自身抗體。這些抗體會將正常的人體組織當成入侵者進行標識,并且和正常組織組合成免疫復合物最后在補體血清蛋白C3作用下,引起急慢性炎癥反應。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發生組織壞死。

    如果秦雅的腦動脈血管壁中的某些正常組織被B細胞錯誤標記成了抗原,那么在免疫系統的攻擊下,這些血管確實有可能產生炎癥反應,從而引起血管壁組織增生。而在增生下,越來越狹窄的血管壁自然就無法允許足夠的血液通過。從而引起了秦雅的昏厥,以及狀態欄所提示的短暫性腦缺血。

    “符合癥狀?!睂O立恩點了點頭,……“做個風濕五項檢查明確一下。”但出于對“忽然暈厥”癥狀的謹慎,孫立恩還是繼續說道,“等護士采血之后就馬上送CT室,腦出血一定要排除掉才放心”。9

    患者的癥狀是“深度昏迷”。但造成深度昏迷的原因許許多多,如果知道更確切的原因,就可以排除很多不相干的病因,極大減少檢查的工作量,“狀態欄”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發揮著“作弊器”的功能。有了這個“作弊器”,孫立恩就能使用“知識儲備”這種獨特的診斷方式了:“每一次遇到了奇怪的病人,我都會用上所有自己學過的東西和內容,嘗試診斷患者?!?0孫立恩沒有借助經驗去判斷,而是直接“依靠知識體系”進行分析。這看起來很正常,因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醫生本來就是“專業”且“博學”的,可這恰恰不符合臨床原則。臨床診斷的基本原則是:“要首先考慮常見疾病,而不是一開始就往疑難雜癥和罕見病的路上走。先常見,后罕見,先考慮能治的疾病,再考慮無法治療的絕癥?!?1在“狀態欄”的輔助下,孫立恩就不用遵循上述基本原則,直接在新條件下思考病因即可。

    正是是否存在“狀態欄”這一點點差別,令這篇作品與《豪斯醫生》截然不同?!逗浪贯t生》中,“診斷”象征著人類理性,而“疾病”則象征著自然的不可抗力。雖然它采用了“推理”“解謎”的手段,似乎暗示了答案存在,但直到治好病人之前,豪斯都無法確定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確的診斷,甚至無法確定眼前的疾病是否為已知疾病。因此每一次診斷,都需要他走到既有知識的邊界,以自身理性為支柱,撐開專業的上限。而在時間有限、藥物兇險的情況下,每一次非常規檢查,都可能會以病人的生命為代價。但有了“狀態欄”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它的存在,孫立恩一開始就確定“哪里有正確答案”。在找答案的路上,還會獲得關鍵提示。他的底氣,來自狀態欄背后的“醫療系統”能夠診斷所有疾病。這種“醫療系統”或許接近現實,但仍然只是一種設定。

    這里有著最低限度的“透明化”。如果說作為專家的豪斯,深知專家系統并非萬能,需要以主體意志拯救系統的“不能”,努力令其正常運轉;那么孫立恩則沿著“狀態欄”提供的道標前進,相信“狀態欄”背后的系統知曉一切答案。因此,即使“狀態欄”看起來不像之前的系統那樣全能(亦不會令主人公陷入“肝”或“刷”的危險狀態),是一個更“好”的游戲,但它仍然中介了主人公與現實,并預設了自身的封閉性。孫立恩也作為這場游戲的玩家,而非專家出場。

    以凌然為代表的徹底透明化的工具人與以孫立恩為代表的進行復雜游戲的高端玩家,共同構成系統醫療文展現的主體形態的兩極。系統作為外掛的出現,體現出人們對媒介環境變化的反應。人們并沒有借助系統設定逃避他者的壓力,而是試圖適應一種新的現實:一種被系統或算法中介的現實。而游戲提供了理解這種現實的極好切口。

    “游戲化”的現實

    早在1980年代,學界和市場就產生了“游戲化”(gamification)的理念,即把不是游戲的東西做得像游戲。人們希望借助游戲的成癮機制,引導人的行為,讓工作學習也“充滿快感”。12比起游戲研究,它更多被應用于管理學、教育學等領域,這背后是一種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操控術。但因為實踐效果不夠理想,這個概念提出后一度沉寂。2010年前后,智能手機進入大眾生活,這個概念才被重新提起。與此同時,互聯網公司試圖利用游戲機制占據用戶時間、獲取數據、管理生產。市面上出現了一大批簡單粗暴的“游戲化”案例,為操控披上了一層游戲的外衣,比如借用“任務—獎勵”模式,誘導用戶停留在應用界面上,或鼓勵用戶間進行簡單的競爭,具體方式如領取金幣、積分換紅包、頒發成就徽章,或者通過走路、跑步累積步數換取道具等。因此,可以說“游戲化”重新受到關注,源于大數據背景下個人行為被系統讀取、操控的新可能。

    但“游戲化”卻不是游戲,它將控制偽裝成游戲?!坝螒颉蓖ǔS袃蓪右饬x,一層是作為動詞的游戲(play),偏重“玩?!毙袨椋涣硪粚邮亲鳛槊~的游戲(game),它的核心是游戲規則?!坝螒蚧痹噲D在規則(game)中混入控制與反饋,期待它自然地產生玩耍(play)的效果。這是一種倒置。因為只有玩家能指認某種行為是不是游戲,而不是反過來,將控制命名為“游戲”,反過來要求被控者產生玩耍的快感。這不光是對行為的控制,更是對動機和快感的控制。

    因此,對于不得不依賴系統生活的人而言,無論工作環境在形式上多么像游戲(任務、積分等),也只剩下赤裸裸的壓榨。人類學者項飆曾提出“系統人”這一概念。他認為,當代社會的勞動主體,正在從“社會人”變成“系統人”。“社會人”就是人們口中“混社會”的人,他們沒有固定工作、利用人際關系網和規則漏洞討生活,俗稱“三教九流”。而隨著“系統”控制無孔不入地滲入生活,“社會人”們不再生活在一個有彈性的、可以利用和算計規則的社會空間。在算法的控制下,系統最大限度地壓榨人們的時間和精力,幾乎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

    現在的關鍵不是算計,而是計算,當系統通過一個計算的方式建立之后,好像算計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人們在面對這樣一個算法系統的時候,是沒有能力采取一些應對的策略,也就是所謂運用“弱者的武器”。唯一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就是跟著算法的系統。13

    “游戲化”與“系統人”共享同一套邏輯:人與世界之間,正在以智能設備為媒介,覆蓋上一層系統。如果說之前的社會系統是通過各種機構令一群人管理另一群人,那么今天的系統則是通過計算機代碼編織抽象規則,然后直接通過抽象規則管理人。隨著計算能力的增強,現實的各個環節都在被系統接管,系統也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分。換句話說,過去被指認為“虛擬”的網絡環境與現實的界線正在消弭,而消弭之所以發生,并不是因為技術水平提高,人們有能力創造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手段“欺騙”感官,而是因為算力被視為生產力、個體變成算法末梢神經的大數據社會正在到來。

    可以說,“游戲化”非但沒有服務于提升主體在工作、學習中的自主性,反而在溫和地、非暴力地加速“透明化”過程,讓控制暢通無阻。

    “系統文”的興盛與這一背景關系密切。人們逐漸感受到工作、生活正在被一個遠程控制、監視的系統管控。在這個系統中取得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比他人更快、更好、更多地完成任務,即“內卷”14。而“系統文”則想象性地為主角安排了一個外掛,以“游戲化”的方式引導他完成一個個任務,以“游戲”的方式為他提供現成的技能,讓他既“卷”得快樂,又“贏”得容易。也就是說,“系統文”將“游戲”與“游戲化”縫合在一起,將“玩?!迸c“任務”縫合在一起,進而偷換了“玩家”與“系統人”這兩種主體形態,完成了爽感的制造。

    這種偷換折射出人們不愿與這種“游戲化的現實”正面交鋒的心態。不愿交鋒意味著人們尚且無力與之交鋒,這反過來再一次確證了“游戲化的現實”的權力、技術、物質基礎,勾勒出一幅黯淡的圖景:透明化的主體所認識的現實,是規則有限、空間封閉,且試圖控制人們快感模式的現實。

    因此,“系統文”能否通過構造“爽”的系統,令人們識別、抵觸“不爽”的系統,進而保留人們重新掌握主動性的潛能15,仍然是一個未知數。但我們不妨假定,它正在不否定“游戲化現實”的前提下,探索其中可能存在快感的空間,并以主角能否感受到快樂為底線,劃定了“游戲”與“控制”的根本距離——盡管這是一個非常微小的距離。特別是,如果未來人們將長時間生活在游戲化的現實中,或者個體無法拒絕“游戲化”而獨善其身的話,堅持這點“距離”就越發重要:這應當是“透明化”最難抵達的地方。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國網絡文學創作、閱讀、傳播與資料庫建設研究”(編號:19JZD038)的階段性成果]

    1 “外掛”是外掛程序的簡稱,通常指網絡游戲的外掛作弊程序。它利用游戲程序的漏洞或者欺騙服務器為玩家帶來不正當的利益。參見邵燕君主編:《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作弊”詞條,詞條編撰者為王愷文,三聯生活書店2018年版,第391頁。

    2 “開掛”即打開外掛,在網絡小說中,指主角利用“正常規則之外的特殊規則”來獲得成功的情節。參見邵燕君主編:《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金手指”詞條,詞條編撰者為吉云飛,第256頁。

    3 原文如此。

    4 真熊初沒:《手術直播間》,第75章“獎勵——大師級介入手術”,起點中文網2018年11月23日,引用日期為2021年10月22日。

    5 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田禾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頁。

    6 志鳥村:《大醫凌然》第26章“衷心感謝”,起點中文網2018年5月27日,引用日期為2021年10月16日。

    7 “工具人”,網絡流行語,最初指在感情關系中對追求對象唯命是從、被當作工具一般使喚的人,有很強的貶義色彩。后來詞義擴展,可以指代毫無個人意志,在事件、情節或游戲等中僅僅起輔助作用、被隨意使喚的人或角色;也可以指代只聽命于上級命令或服從工作要求的人,貶義有所減弱。

    8 “刷”與“肝”均為網絡流行語?!八ⅰ敝缚焖龠M行大量重復的工作,來自電子游戲中的“刷怪”一詞。游戲中,玩家為了快速獲取大量經驗值,會在怪物重生點等待系統刷新怪物,殺死它們,然后等待下一輪刷新。這種反復殺死重生怪物的行為,被稱作“刷怪”。“刷”也因而有了快速進行大量重復工作的含義,“刷任務”“刷榜”“刷到停不下來”都取這一含義?!案巍贝赴疽?,中醫認為“熬夜傷肝”,也可以指工作或任務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如“肝作業”“肝游戲”等?!八ⅰ焙汀案巍背39餐霈F,“又刷又肝”指工作簡單重復,但消耗了大量時間精力。

    9 羅三觀.CS:《我能看見狀態欄》第一卷第65章“紅斑狼瘡”,起點中文網2019年1月14日,引用日期為2021年10月16日。

    10 羅三觀.CS:《我能看見狀態欄》第二卷第143章“知識體系”,起點中文網2019年9月17日,引用日期為2021年10月16日。

    11 同上,第一卷第69章“馬蹄聲與馬”,起點中文網2019年1月18日,引用日期同上。

    12 “游戲化”的理念早于術語,在前網絡時代,航空公司的里程兌換獎勵、食品商在零食里附贈可收集的小玩具等都可被視為游戲化的前奏。1980年代,隨著計算機普及,出現了為學習設計的《數學沖擊波》(Math Blaster?。┑入娮佑螒?,精準地對應著“利用游戲元素把非游戲變成游戲”的定義。2002年,英國游戲設計師尼克·佩林(Nick Pelling)首次提出“游戲化”(gamification)的概念,并成立了游戲化相關的咨詢公司,但很快倒閉。參見Steve Dale,“Gamification”,Business Information Review,31(2017),pp.82-90。

    13 項飆:《從“社會人”到“系統人”》,原為項飆2021年1月9日在“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2021”上的演講?!膀v訊研究院”微信公眾號2021年1月14日以“項飆的三個問題”為題推送了演講全文。

    14 “內卷”原本是一個人類學概念,指社會文化模式達到某種形態后,無法繼續進步,只能在內部變得越來越復雜的現象。在網絡流行語中,指為了爭奪有限資源,個體不得不在細節上投入越來越多努力的惡性競爭。

    15 “潛能”不同于“可能性”。簡單來說,“潛能”可以理解為超越“既定框架下的可能性”的、那個尚未被想象到的事物。在今天,人們尚未想象到擺脫控制的手段,但堅持快感和被控制之間永遠存在裂縫,這就為人們日后超越控制積蓄了能量。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日本精品卡一卡2卡3卡四卡| 国产九九久久99精品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 91大神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欧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999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尤物|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漫画| 久久国产三级精品| 97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热久久无码av| 国产精品情侣自拍|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模和精品嫩模私拍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mⅴ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动漫|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 老司机精品免费视频|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四虎AV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中文 | 精品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