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史學視域下文學創作的時代性考量 ——評王金勝的《陳忠實論》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 李偉  2022年03月23日13:59

    陳忠實是當代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學界關注熱點更多集中于他的小說創作,而其他文學體裁的研究價值與文學意義并沒有得到深入的挖掘。20世紀關于陳忠實文學創作的整體性研究寥寥無幾,新世紀以來,陸續出版為陳忠實立論評傳的著作,其中作家論研究有:暢廣元的《陳忠實論:從文化角度考察》(2003年)、公炎冰的《踏過泥濘五十秋:陳忠實論》(2002年)、李建軍的《陳忠實的蝶變》(2017年)等,以文本研究與作家創作心理為基點,采取作家論和作品論的研究路徑,運用文學文化學、小說修辭學等理論,探討作家的文學創作歷程與文學的審美價值。西北學者熱衷于陳忠實的傳記研究,如李清霞的《陳忠實的人與文》(2013年),邢小利的《陳忠實傳》(2015年)、

    《陳忠實年譜》(2017年)等,探討陳忠實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軼事,為陳忠實的文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針對當前的研究現狀,有學者指出:“現有的‘陳忠實傳’的寫作者全部是陜西人,這種鮮明的‘地域性’特點是‘陳忠實傳’的優勢,但卻在某種程度上缺少多元式、開放性的視角。”1也有學者指出:“作家創作論,是以作家的作品為基本論述內容,即使有作家創作縱向的發展線索,不同階段的作品評析仍然是主體內容,基本內容,作家的生平、個性與思想,是理解其作品的背景材料,由‘知人’而更深入地‘知其作品’。”2與此相應,王金勝《陳忠實論》(2021年)的出版立足于當代文學的史學視角,從社會歷史環境和文學發展背景出發,探討和挖掘作家文學成長和文學創作的現象和原因,恰好彌補當前學界研究的不足,開辟了陳忠實文學研究的多元視野和史學路徑。

    一、文學史視角與創作背景的考察

    王金勝的《陳忠實論》使人耳目一新的學術特色是,把對作家陳忠實的個案研究,融入當代文學史背景和社會歷史的大視野中進行考量,構建文學創作與社會歷史發展之間的密切關聯,探討作家文學發展受社會體制、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響,從史學的角度完成對作家文學創作的整體性研究。吳義勤認為,當代文學研究的“歷史化”學術發展趨向,是“將文學從純文學想象和規劃中解放出來,將被純文學放逐的歷史視野和歷史維度重新召回和納入文學本身,將文本(不僅指文學藝術文本,亦指社會歷史文本)與歷史相聯結,使文學獲得歷史的縱深,在文學研究與歷史觀念、歷史實踐之間建立切實而富想象力的幽微關聯……通過激活文學與歷史、文學與現實、現實與歷史等多層面的潛在對話,走出封閉與自限,發揮文學與學術的能動性”。3《陳忠實論》應對當前學術研究動向的同時,也極強地表現出文學研究的史學視角與歷史依據的考證。

    一是從文學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考察作家的文學創作,建構作家的文學成長與文學史之間的關聯。《陳忠實論》打破常規作家論的文學研究范式,不再局限于純文學研究,而是從當代文學發展的歷史背景出發,建立個體與歷史的坐標體系,還原作家文學創作的時代現狀,考察文學作品生成的主客觀因素,實現以史學視域探討文學的發生和發展。如在《“人民文藝”時代的“文學新人”》章節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藝方針政策,闡釋文藝“工農兵方向”的基本內涵,文學教育、作協體制、文學報刊及社會主義文學培養機制等時代文學背景,引出對陳忠實家世的介紹,作家接觸文學的形式及從事文學創作的起始淵源,早期作品呈現歷史形態化審美特征的原因,把作家個體的文學成長,深刻地融入文學發展的歷史潮流之中,考證作家與文學、作家與時代、文學與歷史、文學與政治之間的關聯。《陳忠實論》從文學發展的歷史形態出發,對作家受不同時期文藝思潮的影響與文學創作的歷史背景,進行詳細扎實的史料考證,并以問題考證的方式展開研究。如對作家為什么會創作,在何種狀態和社會背景下進行創作,作品接受效果如何,作家選擇文學主題和體裁的意義和價值等等,都進行文學史背景的分析和歷史事件的考證,在研究作家的同時,也梳理了當代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正如有學者指出:“當代文學歷史化是建立在對大量的歷史性文本合歷史合邏輯的理性判斷基礎之上。它不僅需要做具體切實的知識譜系工作,同時還要對之作立足高遠的整體觀照和會通融合。”4由此可見,王金勝的《陳忠實論》突破以往作家創作論的純文學研究,梳理大量的歷史事件,追溯文學生成形態的原因,把解讀作家和作品融入文學發展的歷史分析中,體現了文學研究的史學視域和方法。

    《陳忠實論》立足于文學史視角研究作家的同時,也建構作家與歷史之間的關聯。在《社會主義“文學新人”與文學中“社會主義新人”》章節中,探討陳忠實早期的文學創作,這也是被以往研究者有意忽略的“文革時期”。王金勝選擇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歷史背景出發,對文學生成的話語境域與主導文學創作的政策方針進行史料考證,引出陳忠實早年“工農兵業余作者”的身份和寫作狀態,提出“文學新人”創作主體的概念,闡釋“社會主義新人”文學主題的內涵,“‘工農兵業余作者’這些社會主義‘文學新人’則登上前臺,成為創作的主力軍,同時也成為塑造社會主義‘新人’——‘英雄人物’的主體力量。因此,社會主義‘文學新人’承擔著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的重要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5這是對美學政治化文學創作形態最為準確的概括。在進行社會歷史和時代文學背景的鋪墊中,就比較容易了解陳忠實早期文學創作生成的內外因素,證實作家的文學創作與歷史環境之間的密切關聯性,對陳忠實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文學創作給予客觀的評價與文學意義的挖掘。在《“快板”“村史”和“故事”:全民文藝時代的陳忠實》章節中,回溯到1950年代興起的新民歌運動對陜西民歌、詩歌、快板形成影響的歷史背景,考察在此場文藝思潮坐標體系中陳忠實不同文學樣式的創作情況。當然,在以文學發展的歷史角度去探析作家文學創作的同時,其又以作家個體發展的形態去反觀文藝政策歷史演進的行跡,以此建構了作家與歷史、文學與時代的關聯。

    二是立足于文學生成的社會體制,探討作家創作的文學形態與文學史的意義。有學者認為當代文學研究“歷史化”更多體現為一種“學術深化”的意義。6在進行文學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呈現與其相關的社會歷史背景,考證和還原相關的文學事件,還可能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體制因素,這就需要研究者花費大量的功夫,去爬梳文獻資料并進行史料考證,建立相關的文學史背景,突顯文學研究對象的立體感和鮮明性,從而深化文學研究的史學視野和方法,正如有學者指出:“批評家的傾向選擇不僅是回應作品乃至文學史,而且力圖進入更大的文化場域與經濟、政治、科學等各種話語類型互動、對話、博弈。”7

    王金勝的《陳忠實論》正是采取這種史料考證的研究路徑,扎實地進行文學事件的求證和歷史背景的文獻梳理,體現出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深度。在《文類重構與文學的當代形態》章節中,由陳忠實文學創作的文體含混問題,引出對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文學文體雜糅現象原因的深刻剖析,從社會政治和文藝發展的內外因素,考察新文學發展的歷史方向和藝術形態。其中以1950年代《人民文學》為例,探析當代文學發展初期的社會制度和文藝政策導致的“文體雜糅”現象,立足于社會政治意識對文學生成的影響,以“人民文藝”導向的文學生產環境,來探討陳忠實的“散文”“特寫”“報告文學”呈現文體含混的歷史原因,在還原陳忠實文學創作的歷史話語形態中,分析這種文學現象對于當代文學發展形成的影響。在《陳忠實1973:中國文學的寫作、編輯和出版》章節中,以1970年代中國文學采用“約稿”或“組稿”的文學生產體制,促使編輯、期刊、出版社和作家之間形成一種密切的任務關系,考察特殊歷史時期文學發展的政策和生成方式,考證陳忠實曾經歷的“組稿”,以及對其文學創作產生的影響和文學史的意義。王金勝對相關的文學事件、參與主體、實時政策進行史料的論證與歷史真相的還原,既呈現出政治形勢、文化經濟等外部因素對于文學生產的影響,又有文學傳統和傳承的內部導向,在建構作家創作與社會體制之間關聯的同時,也凸顯“個體”的特殊,并以此肯定陳忠實早期文學創作的時代意義與文學史價值。

    二、文體研究的全面與爭議話題的思考

    王金勝《陳忠實論》的學術特色還表現于,對于陳忠實文學創作進行全面系統化的問題探討,彌補當前學界對于陳忠實的報告文學、詩歌、特寫、快板等方面的研究空白。《陳忠實論》涉及陳忠實所有文體創作的研究,探討作家不同時期的創作心理、文學觀念的變化,文學創作興趣的轉向,對陳忠實文學研究存在爭議性話題等都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首先,對陳忠實文學全面而細致的研究。學界關于陳忠實的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創作方面,對于散文和其他文體的研究取得學術成果關注相對較少。《陳忠實論》恰好彌補了此不足,其收集和挖掘未收入《陳忠實文集》的作品,細致地解讀陳忠實早期創作的小說、詩歌、散文、快板等作品,并對其作出基于文學史背景的原因分析和文學意義的考量。在《報告文學、散文與小說:陳忠實各文體創作的歷史關聯》章節中,從追溯現代散文文體的起源、發展以及文類的演變,到梳理陳忠實1979年至1995年期間散文、特寫、報告文學創作概況,從不同時期“文學自覺”的文體意識與創作觀念的變化,深刻地分析文學生成背后的原因。同時探析陳忠實1978年至1992年期間小說和報告文學兩種文體之間的關聯,分析歷史演變對文學產生的干預性影響,指出陳忠實的報告文學和小說“存在著主題、人物和美學基調上的相似性,更有著兩種不同文體創作之間直接的‘對話性’和‘互文性’”。8當然,作家在不同文體創作獲取的體驗和感受,讓其由“文體含混”轉向“文體覺醒”,從而為成就文學經典做出充分的創作經驗準備。

    其次,對陳忠實文學思想和文學理念的歷史性和整體性把握。《陳忠實論》從文學史發展和歷史演進的視角來考察作家的文學創作,對作家的文學理論、文學思想、文學觀念的形成和轉變,都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和分析。全面地梳理了陳忠實接受時代文學思潮的影響,自覺追尋、理解、反思和體悟文學創作的過程,重新評估陳忠實文學創作談及小說后記的史料價值。在以往被學界和研究者忽略的創作文論中,剖析陳忠實歷經幾次重要的文學思想轉變,在肯定作家成就的同時,也指出作家文學發展無法超越并進入更高境界的局限性因素。在《80年代:陳忠實的文學思想與創作》章節中,以解讀當代文學的關鍵詞“生活”為視角,探討陳忠實早期文學思想和創作觀念,從社會、政治、生活、文學等因素出發,多角度闡釋作家1980年代文學思想形成及變化的軌跡。梳理新時期文藝方針和文藝思潮的發展概況,闡釋陳忠實對于“生活”“人”和“文學”的理解,考證影響陳忠實文學思想發展的主要因素,指出作家因受限于“前80年代”的文學思維模式,制約了其文學思想的新變及藝術探索的深入。但是,陳忠實在“自我”的反省、追尋和文學成長中開闊文學視野,突破傳統現實主義,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文學創作理念。

    《陳忠實論》挖掘長期被學界普遍忽視的研究文本和重要文獻,梳理陳忠實新時期撰寫的《深入生活淺議》《回顧與前瞻》《突破自己》《從昨天到今天》《答讀者問》《創作感受談》《中篇小說集〈四妹子〉后記》等文學創作談,重新考量作家文論對于理解和研究其文學思想和創作的學術價值。在《90年代之后:陳忠實的文學思想與創作》中,探討陳忠實文學思想成熟時期,文學發展鼎盛狀態下的創作理念,以長篇小說《白鹿原》構思和創作前后的文學思想動態為主線,論述“生命體驗”文學觀念的提出到實踐與創作的過程,用“文學體驗論”來概述陳忠實的創作觀,并結合當代文藝思潮發展的歷史背景,細膩完善地闡釋陳忠實的文學理念。當然,王金勝也對作家建構的文學理論體系提出諸多疑慮,指出需要進一步明確、深化和辯證的問題。由此可見,《陳忠實論》從整體上把握陳忠實文學思想和創作觀念的動態,提出“文學體驗論”,探討“思想”“人格”與作家文學創作的關聯等問題,在當前陳忠實的文學研究中顯得較為新穎和突出。

    再次,對《白鹿原》及之后的文學創作及爭議性話題的思考。《陳忠實論》中探討長篇小說《白鹿原》及其引出的文學話題,對于當前學界存在爭議的話題作出相應的回應。這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從傳統的發明與現代性焦慮的問題角度出發,解讀《白鹿原》的藝術特征。在《傳統的發明與現代性焦慮》章節中指出《白鹿原》呈現出鄉土中國儒家化的宗族文化特色,“這部小說的一個重要時間性經驗,就是恢復鄉土中國‘宗族’概念的潛在社會記憶,以儒學與宗族文化的結合,并以宗族文化的地方性,象征中國文化在當代世界格局中的‘邊緣性地位’,為民族國家敘事的新主體性形象”。9以此引出對鄉土文化背景下兩性書寫“奇觀化”及民族文化內在焦慮問題的探討。另外,從“鄉土時間”與“現代性歷史時間”分析《白鹿原》呈現的不同“文化時間”及文化儀式表現的時間特征,在肯定其藝術成就的同時,對作家文學創作呈現的沖動、悖論和困境等問題作出相對客觀的評判。

    二是對創作《白鹿原》之后作家的心態及文學觀念的延續性的探討。《陳忠實論》對于陳忠實文學研究的全面化,貫穿于作家文學創作的整個過程,研究視野涉及《白鹿原》創作之后,陳忠實經歷了成名和文學興盛時期后,從無名到有名,再到回歸冷靜的個人狀態及文學創作傾向。在《處境與心境:〈白鹿原〉及其之后的陳忠實》章節中,分析了陳忠實在《白鹿原》獲取文學成就后,激發創作長篇小說的強烈欲望:從作家本人曾數次對外宣言寫作計劃與預設文學體裁,到對長篇興趣的降低,再到個體計劃最終受挫的各種原因。論述了《白鹿原》與之后的陳忠實散文和小說創作呈現的“互文”關系,體現“生命體驗”文學理念的延續和深化。“由《白鹿原》所蘊含和激發的強烈生命體驗……在根本上構成了陳忠實此后散文、隨筆、小說、言論和文藝思想中堅韌的持續性存在”。10又以藝術散文《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為例,論證作家后期文學思想和創作對《白鹿原》的延伸和創造,表現為散文興趣高于小說的傾向。由此可見,《陳忠實論》另辟蹊徑,從作家的處境、心態、興趣、感受等因素,解讀陳忠實后期文學思想的發展,體現了新穎獨特的研究視野。

    另外,《陳忠實論》還呈現出對《白鹿原》經典化問題及引發相關文學爭議性話題的思考,把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置于時代文學背景中進行考量,客觀地表現相應的文學批評立場和態度。在《當代文學經典化的難度與過渡》章節中,探討了《白鹿原》經歷不同時代的話語構成,建構經典化的復雜因素與歷史背景,梳理了學界對《白鹿原》的肯定與質疑的多元文學批評話語立場。王金勝指出,面對全球化發展及多元共生的時代背景,對于《白鹿原》的經典化問題很難達成“共識”,引發經典的終結或者過渡的問題,不論命題爭議的結果如何,這些討論都推動著當代文學研究的發展。正如劉躍進認為文學研究要經歷“走進文學,走出文學,最后回歸文學”三個層次,11 我們探討文學現象、文學問題、文學爭議等理應建立于文學史的發展背景上,史學視域與歷史考證最終深化了文學研究。

    三、文學史料挖掘:詳實且厚重

    《陳忠實論》采取以史學視角和方法進行文學研究,在全面把握和分析作家文學創作動態和思想發展的同時,還梳理了陳忠實的文學年譜工作,為當前研究提供了詳細厚重的文獻史料。與以往出版的陳忠實年譜不同,王金勝遵從作家文學創作的角度,對陳忠實文學發展進行時間上的梳理,并對一些重要的文學作品和文學事件作出細化闡釋與資料考證,充實了陳忠實文學研究的史料價值。吳義勤談到:“王金勝編撰的《陳忠實文學年譜》是其開展陳忠實研究的文獻基礎,其中很多問題都是在年譜的編撰過程中發現的。除了按照時間順序對陳忠實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電視劇本等各文體創作進行爬梳,考證出若干佚文,并就陳忠實創作中的部分誤記進行考辨和糾正之外,還以‘以陳釋陳’的思路,對陳忠實近60年的思想和創作建立了有機聯系。這顯示出論者的歷史化實踐。” 12這是對陳忠實文學年譜的準確評價,肯定呈現文學研究的“歷史化”特征。學者程光煒提出當代文學研究應該體現“與中國當代史發生密切關聯的‘社會史研究’,應該包含作家年譜、家世、文學地理學、文人交游等等內容”。13我們在遵循文學內部研究的同時,社會外部因素也應該引起文學研究的重視,后者對作家的文學創作會產生關聯或者形成相應的影響。文學創作既涉及作家的思想、知識、經歷、閱歷、興趣、動機、意志等綜合素養,又波及社會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復雜因素,是相互滲透和融合的創造性精神活動。相對于其他方面,作家的文學年譜應該更有學術研究的價值。

    《陳忠實文學年譜》14遵循以作家的文學發展為主線,進行文學史料的梳理和整合,對重要作品和疑惑問題作出相應的闡釋和考證,形成史料和研究相結合的學術路徑。文學年譜梳理了陳忠實1958年到2019年期間文學創作和作品的出版情況,按照不同文學體裁進行分類和整理。如對詩詞、快板、故事、散文、報告文學、言論、小說、作品集、獲獎等進行發表年月、作品名稱、發表刊物、時間的歸整。其中對于一些小說創作的構思背景、文學軼事、作家訪談等作重點分析和闡釋。如以1973年陳忠實發表的第一個短篇小說《接班以后》為例,在明確創作時間和發表刊物后,文章還對創作背景、作家的文學觀念、柳青對此文修改情況、改編成電影、作家相關文學言論等,都作出了詳實的闡釋和考證。年譜分別列舉了1985年2月27日陳忠實回憶這篇小說源于現實生活的觀察和體驗的創作談;2001年2月20日人民文學出版社何啟治對陳忠實的約稿,鼓勵他把《接班以后》改寫為長篇小說;2006年3月7日,作家談這篇小說故事和人物方面的自我突破。隨后又列舉1980年4月、2006年3月7日、2008年1月18日陳忠實三次在文章中談到柳青對《接班以后》的修改與其受到文學感悟后的自省與啟發,以及2009年、2011年兩次訪談中談到這篇小說被懷疑為柳青的作品。文章最后談到《接班以后》被改編成電影劇本,拍成《渭水新歌》上映。15以一篇小說創作為源頭,引出與之相關的大量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并以“作家自談”的方式進行解讀,體現出文學史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特別是對于陳忠實早期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觀念的形成,進行了第一手資料的搜集和挖掘,彌補了陳忠實早期文學被有意邊緣化,研究資料和文本分析的欠缺。

    另外,《陳忠實文學年譜》體現出文學研究者理性的學術思維與客觀的批評立場。王金勝更多從文學研究的視角和文學史料的補救立場,在梳理陳忠實文學創作的同時,對有關作品的創作背景、發表成因、接受效果、作家的文學觀念等因素都進行了詳實的考證。相對來說,邢小利編寫的《陳忠實年譜》16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高于文學性,其考察作家陳忠實從出生到逝世的人生軼事、社會生活和文學活動,讓普通讀者去了解和認識作家陳忠實,因此文學研究的史料價值難以突顯。學界熟知邢小利與陳忠實是多年的同事兼好友,相同的生活環境促使他們深切共鳴意識的產生,但是研究者與作家親近的情感因素,可能影響著文學研究的審美距離感。

    《陳忠實文學年譜》正好彌補了上述研究的缺憾,研究者從文本和史料去熟悉和探討研究對象,堅守客觀理性的文學批評原則,直觀地呈現作家文學創作的情況,并詳細論述作品和文學事件。如對陳忠實相同時間的文學創作,邢小利的《陳忠實年譜》是對作品發表時間和期刊的簡單概括,而《陳忠實文學年譜》則在詳細概述陳忠實不同題材作品創作的同時,對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闡釋,還原文學創作的真實狀態,尤其是陳忠實文學研究中的疑惑問題,并給予相應的證實。比如關于陳忠實的文學處女作問題,其對作家對于處女作含義的理解的論述,把《夜過流沙溝》視為散文處女作的原因和動機闡釋,顯然更有說服力。從中見出,王金勝堅守以文學審美批評為主線,結合文學生成的歷史背景,進行文獻資料的梳理和文學問題的探討,體現出作家文學年譜研究的文學性和學術性。

    王金勝的《陳忠實論》追隨當代文學研究“歷史化”的主流導向,采取以史學視角進行作家論研究,在文學研究中融入相關史料的考證和探究,在把握作家個體的文學創作歷程中,厘清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脈絡,從而增加文學研究的深度和力度。《陳忠實論》中對作家不同時期的文學創作研究用力均衡,探討了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詩歌、文學評論、創作談等不同體裁的創作,極大地彌補以往陳忠實文學研究的不足,填補了相關文體研究的空白。對考證學界富有爭議性的文學問題,對一些文學現象、歷史事件的挖掘和探討,以及陳忠實文學年譜的編寫,豐富了陳忠實文學研究的文獻史料。總體來說,這部近五十萬字的巨著,體現出王金勝深邃扎實的學術功力,細致嚴謹的治學態度,也見證學者對研究對象的熟知和敬仰。陳忠實先生一生都在堅守“文學依然神圣”的文學信仰,文學研究也應保有這種熱愛和敬仰文學的治學姿態。

    注釋:

    1張立群:《“陳忠實傳”書寫現狀論析》,《小說評論》2017年第6期。

    2宋家宏:《形神兼備的詳傳、真傳——略談劉川鄂〈張愛玲傳〉》,《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1年第4期。

    3?12吳義勤:《當代文學研究的歷史化:為何、如何及可能——由王金勝〈陳忠實論〉想到的》,《當代作家評論》2021年第4期。

    4吳秀明:《當代文學應該如何進行整體性、復雜性書寫——基于“歷史化”的一種考察》,《浙江社會科學》2020年第12期。

    5 8 9?10?14王金勝:《陳忠實論》,作家出版社2021年版,第74、267、316、366、403-405頁。

    6陳劍暉:《當代文學學科建構與文學史寫作》,《文學評論》2018年第4期。

    7南帆:《文學批評:八個問題與一種方案》,《文學評論》2018年第1期。

    11劉躍進:《文學史研究的多種可能性》,《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13程光煒:《當代文學“歷史化”瑣談》,《浙江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

    15王金勝:《陳忠實文學年譜》,分別刊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19年第6期,2020年第1-3期。

    16邢小利:《陳忠實年譜》,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亚洲欧洲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先锋影音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粉嫩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7|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 性欧洲精品videos|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丰满熟妇区| 亚洲网红精品大秀在线观看|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2021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在|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18| 综合在线视频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第27页| 精品不卡一区中文字幕|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2021精品国产品免费观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