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散文渴望創新
    來源:文藝報 | 韓小蕙  2022年03月14日08:02
    關鍵詞:散文

    近年我一直在思考散文的創新問題,最近讀到了幾篇“別樣”的散文,十分精彩。這些作品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元素——創新。作家們和理論家們都在努力地寫,艱難進行著各種探索與實踐。在中國散文的天空中,陸續出現了“美文”“大散文”“新散文”“在場散文”“行走散文”等新觀念和新概念,大家都在渴望出現波瀾壯闊的新散文景觀。事實上也呈現出了一些新變化,一批批作品也給當代散文創作帶來了陣陣新風,比如“文旅散文”的出現,將新聞、特寫、報告文學等時代元素融入散文創作,以現實主義輕騎兵的姿態馳騁于社會前沿,及時反映和記錄了歷史與我們相伴的這一個時段……

    但也許是時代的車輪太快了,當代散文似乎總是差著一拍半拍,跟不上閱讀者的期待,像流星還未閃耀便倏然消失在夜空。就連我們自己也不愿再讀那種踩著前人腳跡而例行的老式散文,亦不愿再去寫作那種重復老套路的、毫無新意的散文作品了。

    然而,什么又是“新”呢?

    不諱言,迄今為止,“新”還是有“危險”的,好比風雨天出門,剛要抬手推門,便有人發出警告說,“還是有經驗的老人比我們睿智”。

    那么,“老式散文”里面都有些什么呢?過去流行三大因素說,即狀物、記人、抒情。然后強調真情實感、境界、胸襟、思想,還有詩意、學識、哲思,還有語言、結構、表達……這些果真都是睿智,而且是燈塔,指引著我們在文學海洋里乘風破浪。

    但唐宋時代的散文代表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蘇等八大家;明清是王陽明、安徽桐城派等多人多流派;民國時期是魯迅、胡適、朱自清等一代文化大師;上世紀60年代是楊朔、秦牧、劉白羽、吳伯簫等革命作家;80年代和90年代涌現出季羨林、金克木、張中行、余秋雨、吳方、賈平凹、蘇葉、唐敏……可是,你今天再照貓畫虎地寫作《岳陽樓記》《夢溪筆談》《朝花夕拾》《文化苦旅》《世紀風鈴》……試試?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形態,文學亦然,即使站在2021遙寫1202,也得寫出21世紀的時風與文風才行。

    歷史在前進,文學也得前進。

    那么今天,你期待的散文是什么樣子的呢?2021年,我個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有以下這些:

    我最有感覺的一篇是藏族青年女作家雍措的《在還沒有大亮起來的夜里》,寫的是一個平常的主題,即作為一個到外面世界的謀生者,某次回到家鄉凹村以后的認同與不認同、被認同與不被認同。不平常的是,這神奇的藏族女孩的感覺是多么奇特,請看下面這段描寫:“其他村子能跑得快一點的牲畜像馬呀、牛呀、狗呀都從自己的村子跑到凹村來湊熱鬧,他們想來看一個突然熱鬧起來的村子到底是什么樣的。他們從自己的村子偷偷跑出來,盡量不讓自己村子里的人看見自己正在往另一個村子跑,他們怕自己村子的人對養了幾年或十幾年的自己徹底灰心喪氣,人一旦對牲畜灰心喪氣了,整個村子都會有一種灰心喪氣的氣味飄在天空。空氣會受到影響,空中的風會有影響,風會把這種灰心喪氣的氣味刮得到處都是,讓其他村子的人都知道有一個村子現在已經灰心喪氣了。”這是自然生長在作家心中的實在感覺,還是她創作的一種文學描寫?初看像是前者,因為在一萬多字的長文里,充滿了這種種魔力無窮的景象;而細細品咂,又像是后者,分明可以看出作家的主觀意識非常明顯,她營造的是自己心中的文學世界。

    李達偉的《面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起初,你以為他所說的面孔是拍攝某人的一幅確定的照片,但很快你就不能這樣判斷了,因為這面孔變得模糊起來,越來越看不清。后來你竟弄不清這是人的面孔還是誰的,似乎是一個牧民,又好像是一片空間,還可能是一場暴雨?最后,這個“他”又仿佛是你自己。在這些轉換之間,生長著生命、自然、人類、歷史、內心、外延、思想、感覺、傷痛、恐懼、恥辱……無窮盡的關于生命的困惑和無窮盡的挖掘與尋覓。

    朱以撒年年都有讓我驚佩的作品,《寬廣的悠遠的》從題目看不出是寫什么,讀起來也有點費勁,只見仿如飄忽不定螢火一般活躍的意識流,從家居到山野,到高考考場,到年輕時做工的工廠,到古羅馬和撒克遜時期的陶罐,再到英國的墓地,到萬米高空的飛機上……似乎哪個空間和別處都不挨著。但他在結尾處忽然來了一句“也許,就紋絲未動了”,一切戛然而止,又都被有力地鎖住了。

    指尖的《騎自行車的人》里有一點異樣的聲音。文章寫她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農村生活的一些片段,騎自行車、到閨蜜家串門、喝糖水、學習編織等等。但行文中不時呈現出高于這些農村女孩的特質,就像她今天自己揭示出來的“在詭譎而曖昧的暗處,無法觸摸,也不能窺見的生命背面,我們既孱弱,又強大,既駭怕,又決絕,既英勇,又怯懦。”正是這一點異樣,構成了今天文本與過去寫作模式的蠶蛻……

    好的散文、創新的散文、當今的散文,的確不能再滿足于平面的講述描寫抒情之類,而應該在文字的描述背后,盡可能地擁有多重意向、復調意味和豐贍的意義——君不見,秋天的層林盡染,總是能比夏天的一抹平綠更加激動人心?

    此外,散文的創新者們還挖空心思地在題目上標新立異:初見周華誠的《山中月令》,望文生義,以為“月令”事關詩詞格律題材,這也正是這位年輕散文家的強項。不料這回的主人公是一位開創獼猴桃事業的農民,作者從一月份開始,給獼猴桃的生長寫了一份月歷,當然不是寫獼猴桃,而是記錄下主人公的艱難、辛苦與不滅的創業豪情,詩一樣的文字讀過再回眸,確實是相契相合的好題目。陳倉的《無根之病》剖析的是他自己包括他的家族,從陜西農村進入洋氣貴氣豪氣的大上海,有沒有病說不好,但的確有著“無根”的彷徨、苦悶。初讀周齊林《一只尋找樹的鳥》,恐怕誰都會聯系到這是一篇寫大自然或環境保護的散文,孰料作者的筆鋒一轉,落筆的是人,一對老夫妻因為家庭的種種變故,在老年仍然擔負起掙錢養家的重擔,每天都因不能葉落歸根而內心悵然,卻在所不辭地堅持著自己的選擇……這一類題材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上一輩作家們寫過,我們這一輩也寫了很多,現在輪到年輕一輩接續,他們就盡量地寫出自己的新表達,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探索。

    還有一個讓人欣喜的現象是紅色題材散文也在探索,力求寫出新意。2021年很多作家都投身于紀念建黨百年的創作之中,回顧一段段蕩氣回腸的革命斗爭史,謳歌一位位中共領導人和先鋒隊英雄人物。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寫作雖然有不少是熟悉的題材和人物,但作家們卻盡力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運用新的角度和寫法,力求挖掘出歷史深處的堂奧和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從而展開別開生面的新意。馮雷的《尋訪李大釗在北京的足跡》,不僅挖掘出了不少新鮮的資料,而且文筆生動,可信可感。高建國的《新四軍上海擴軍記》以樸素的文筆,披露了在譚震林的親自領導下,新四軍曾到上海擴軍的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材料扎實,畫面感強。馮藝的《古老運河的娃娃們》寫的是抗戰中,新安小學的14名小學生組成了“新安旅行團”,還在娃娃年紀的他們編報紙、辦展覽、搞演出,舉辦“巖洞教育”,給抗戰中的桂林城帶來一股勃發的氣象。肖云儒的《摟定寶塔山》從“當年您是怎樣去延安的”角度,記述了冼星海、艾青、張仃、吳印咸等文化大師們加入革命隊伍的經歷。徐則臣的《向南,向西,向西南》則是循著當年的足跡,重新體嘗了中國現代史上最聲名卓著的大學,當年所經歷的血與火、情與歌、愛與恨……

    讀這些紅色散文,一篇篇心潮起伏,一遍遍被革命教育,卻接受得自自然然,沒有那種空洞口號和言不對題的說教,這是作家們努力開拓創新所達到的新高度,事實證明,不論什么題材,在優秀作家筆下都能寫出花兒來。

    綜上所述,能把日常題材和熟悉題材寫出新意來,是創新散文所全力以赴追求的,并且以一批佳作贏得了讀者,這是當下中國散文創作的現實。不過你是否詰問我有點偏激了?不,我并沒有一味夸大“創新”的成績,我只是厭煩了重復,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吃自己嚼過的饃也同樣沒有味道,我相信一位好的教師,不論是文科理科,即使他的課已經講過一輩子,也會是每再講一次都有所不同。

    相反,我絕對是看到了傳統散文的大陣勢和大成就,現在歸根結底,絕對還是傳統散文的天下。必須承認,老人們還是比年輕人睿智(此處的“老”與“年輕”不是指年齡,而是特指創作手法),他們讀的書多,閱歷也豐富,見識亦多廣,而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納吞吐的是宇宙之光,所以總還是這些佳作更多更亮眼:

    潘向黎的《當一朵茉莉渡過滄海》讓人心頭溫熱,久久溫熱。用了六百年才理解了日本版的茉莉花茶,疊加上用了半輩子才理解了的母親對水的執念,就生出了對于孤獨和差異的重新認識,原來人生中還有多少道理不為我們所知。

    蔣藍的《鴉經》是一篇奇文,洋洋灑灑,古往今來,把人人都不怎么喜歡的烏鴉居然寫成了“經”。作者既顯示出豐博的學識、嚴謹的做學問態度,也盡顯才華,文字古雅簡約,干凈利索,有些段落像詩,有些又很古文,游刃有余之間就把“經”念成了。

    卓然的《天下黃河》和習習的《一條大河》都是寫黃河的。自古以來,中華兒女一直都在謳歌中華民族的這條偉大的母親河,感恩她對我們的養育和哺育,所以這既是一個好題材,也是一個充滿新挑戰的難題。卓然從山西起筆,寫出家鄉人民以“黃河精神”為支撐,在苦難中不屈服、不放棄、不氣餒,頑韌地向命運抗爭,大氣磅礴。習習亦是從自己的居住地蘭州出發,從自己的生活出發,借著黃河母親實寫蘭州城市和蘭州人,讓我感動到心臟發熱的是,沒想到這位已相識多年的散文家,對于遙遠的蘭州、偏遠的蘭州、被東部人不看好的蘭州,竟然是如此地大愛。

    勞罕的《最是杭州品不夠》也是一篇熱愛自己城市的佳作。此篇寫得美輪美奐,在我所見到的寫杭州風景散文中,乃上乘之作。陳竣峰的《歌起江淮》卓有厚度,把江淮地區自古以來的大別山民歌,以及不可勝數的各種民間戲曲做了一番系統性梳理,讀后令人眼界大開。黃立康的《 抄木氏土司詩》構思奇巧,通過抄寫木氏土司的數段詩歌,勾連起納西族的歷史推演與文化發展,試圖探秘在“滇川藏交接的人心和歷史間”所“反射出的東方光熱,所透露出的古雪的陰寒”。

    寫古人、傳統文化和讀書的隨筆類散文,一向是我最為愛讀的,也每每佩服作者的解讀與識見。陸春祥的《天中之上》寫河南駐馬店,與其他“文旅散文”不同的是,平日用功多讀書,此時下筆堪有神,把三千年曲曲折折的天中歷史,用盤古開天地、顏真卿題字、韓愈碑與段文昌碑的膠著、蘇軾父子讀碑、沈括測量汴河下游地形等等古人古事,以及今天駐馬店人民的創業壯舉,珠玉串聯,鋪排成章。讓我衷贊的是,誰說“文旅散文”不能寫?此文就是一篇既有歷史厚度和傳統文化深度、又有文采的“標準”散文佳作,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說過的,廚藝高者“一根咸菜也能做出山珍海味”。穆濤的《四象與西水坡遺址中的龍虎圖》不僅給人講解了藏在遺址中的古典文化奧秘,也啟發了我們豐富的文學想象,更讓我們在喧囂熱騰的生活浪濤中,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認真思考什么是中華文化精神?劉荒田的《讀〈隨園詩話〉札記》也寫得頗有韻味,在洋人世界生活著,滿眼都是26個洋字母,卻樂滋滋地靠在家里的沙發上,捧著一部袁枚的《隨園詩話》,還活讀活用,結合美國、中國的種種生活現實,執著地作著思考和點評,真是數典即言老祖,割不斷的中華文化血脈。

    最后,我想破例毛遂自薦一下,請諸位讀一讀拙文《偉大的文學和偉大的數學》,這是我好多年的思考所得。坦率說我一直對有些文學人士持有異見,認為他們輕視數理化等科學學科的傾向,是無端的文學自傲(或自卑);有的人甚至“驕傲”于自己的理科成績不好,偏執地認為自己的偏科正是“文學天才”的標志……其實呢?客觀世界并不是這樣存在著。世界上的知識沒有橫是橫、豎是豎的截然分野,應該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糾纏,互為聯系和補充的混沌的一團。當代數學大師丘成桐先生曾這樣說過:“數學之為學,有其獨特之處,它本身是尋求自然界真相的一門科學。但數學家也如文學家般天馬行空,憑愛好而創作。故此,數學可說是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橋梁。”初讀這段話,給我的震驚不亞于一場心靈地震,原來數學與文學是并蒂蓮啊!后來結合現實種種,慢慢細思丘大師的話,逐步有所開悟。我覺得自己像多生出了一雙眼睛,也學習著從自然科學中汲取文學寫作的營養——在當今這個數字時代,對人的知識儲備要求是越來越高的。因此,一位優秀的作家,如果沒有多幾雙智慧的眼睛,也注定是做不好文學家的。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小说 |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未满十八|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91手机看片国产福利精品|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97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麻豆av| 国产精品自产拍高潮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操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三级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 精品 自在 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黑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国产精品扒开做爽爽爽的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1313午夜精品久久午夜片|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视频 |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本中文|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