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露天廚房》后記
作者:荊凡 繪者:楊靜 荊凡
出版社: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我從小就害怕死亡。小時候生活在鄉下,有一次我去找一個小伙伴玩,貿然闖入他家,正好撞上他奶奶臨終。我一腳從他家堂屋的側門踏進去,只見滿屋的子孫后輩都擠在老奶奶的臥室里。小伙伴的父親神色凝重地坐在床前,一手拿著一個老式小鬧鐘,一手握著老人的手,生怕錯過了記錄時間。在農村,生死有時,這個“時”格外重要,人們甚至相信它能影響到后世的命運。屋子里有人在竊竊私語:“指甲都黑了,估計是快了?!蔽覜]有見過這樣的場面,幾乎是逃出了門。當天,老奶奶去世了。晚上,葬禮的喧囂聲聲入耳,讓我無比恐懼。
因為害怕死亡,我也害怕重大的疾病,害怕親友的離開……我深知,疾病和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躲過的命題。我們經常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和它們短兵相接,變得不知所措。比如,我們每個人身邊幾乎都有癌癥患者,就像我的外婆罹患大腸癌,我的研究生導師身患肺癌……去年春節,一位朋友帶著孩子去腫瘤醫院看病,才兩歲的可愛小人兒,不幸罹患了骨腫瘤,而在此前,我都不知道她那腫瘤所在的部位——骶骨是什么。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平均每天有一萬兩千多人被新確診為癌癥,平均每分鐘就至少有八個人。他們每個人都是親人的至愛,即便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也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寶貴生命??墒?,命運徑自向前,從來不會提前通知他們將出現什么樣的厄運。即便是健康的人,終有一天也會被疾病、死亡之網包裹。
古人說:“未知生,焉知死?”反過來,不知死,焉知生?于是,我開始關注死亡教育。我了解到,它理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怎樣認識死亡?如何看待死亡?如何準備面對死亡?二、怎樣認識死亡的過程——臨終時,如何讓自己有尊嚴地離開?如何幫助那些正在經歷死亡過程的人,讓他們在人生的最后階段少一些痛苦和孤獨?三、如何從喪親之痛中解脫出來?怎樣幫助旁人面對親人的離去?
但這樣還不夠。認識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古往今來,為了抵御死亡的可怕陰影,人們也探索出了三種方法:一是宗教,請求神的安慰和庇佑;二是愛,在愛里獲得滿足,實現生命的延續;三是創造,通過藝術等方式,賦予生命超越死亡的意義。也就是說,除了宗教的慰藉,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脈脈溫情、璀璨的藝術作品,它們都在用閃亮的光芒驅散疾病和死亡的黑影。
那么,作為個體的我,應該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從對死亡和疾病的恐懼中突圍呢?有什么是可以在愛里創造,同時也在創造里獲得愛的呢?
我想到了文學,想到了寫作。我篤信文學可以讓我們創造時光,創造愛,創造世界,篤信這樣的創造可以連接人心,超越生死,可以從命運的千瘡百孔中折射出如鉆石般閃耀著的真、善、美。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關于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一家愛心廚房的報道,深受感動。后來我發現,在鄭州等城市,也有著同樣的“抗癌廚房”。我決定以此為背景,構思一個故事。湊巧的是,當這樣一個創作想法闖入我的腦海之后,我讀到了一段話:“如果你緩緩把手舉起來,舉到頂,再突然張開五指,那恭喜你,你剛剛給自己放了一個煙火,一次最多放兩個??赡阒绬??如果你緩緩把手伸過來,牽住我,那么在我心里,是煙火千千萬萬朵?!边@帶著輕盈的詩性浪漫穿越時光的文字,讓我真切地相信愛與創造有著抵御時間和死亡的無邊力量,我也把它化作一個情節,和我對生死的理解一起加入了故事里。
因為關乎生死,所以我努力將露天廚房和腫瘤醫院這兩個有著緊密關聯的特殊空間作為生與死的兩種象征,作為兩根坐標軸,嘗試構筑和發展一個兼具寫實和寫意特色的故事空間。
因為關乎生死,這個故事天然顯得有些沉重,而故事里的日常、愛和兒童性本身可能是需要表達得很輕盈的,二者之間的張力就像自行車的鏈條,需要騎車人根據路況和其他因素在緊張和松弛之間轉換,否則無法順暢行進。幸運的是,因為知道不容易,我在創作的時候索性采用了比較放松的“游戲”心態,也告訴自己要順勢而為,所以,在輕和重的拉鋸較量中,我得以趕走恐懼、僥幸突圍。
如果你從這個故事里讀到了我們在這個時代面對困境時的不幸和希望,看到了綿密的命運之網中透出的光芒,獲得了哪怕些許的感動、溫暖和啟示,抑或是開始了關于生活、生死、生命真相和智慧的思考,這不是來自我,而是來自那些在平凡的現實生活中創造奇跡的人們,盡管這個故事與他們的真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那些創辦“抗癌廚房”的人,那些和疾病頑強斗爭的普通人,那些有著無私大愛的醫護人員……是他們最珍貴的善意和愛,他們對苦難的堅韌態度、對生命的尊重與執著堅守,在時空長河里閃耀如光,而這光芒指引我創作出了這個故事,也滋養和照亮了我們。我由衷地敬佩和感謝他們!
特別感謝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同仁們,他們的專業、敬業和貼心讓我感到無比踏實、溫暖和幸運。
2021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