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塞北江南舊有名 ——古詩中的寧夏
    來源:中國民族報 | 楊繼國 王丹  2022年02月21日14:40
    關鍵詞:寧夏

    寧夏,鑲嵌在中國西北的一顆璀璨明珠,“翳夏州之大郡,實陜右之名邦;當三邊之屏翰,辟千里之封疆”(明代,曹璉《朔方形勝賦》),雖然只有6萬多平方公里,但風光壯美,文化深厚,民族和諧。歷代詩人留下的關于寧夏的古詩,廣泛地反映了不同時期寧夏地區的人文歷史,多側面地展現了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風貌。

    歌詠壯美的山川風物

    寧夏地處西北,“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明代,曹璉《朔方形勝賦》),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當地的有序治理和各族人民的辛勤勞作下,寧夏很早就成了聞名遐邇的“塞北江南”。很多到寧夏從軍或游宦的詩人,都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寫下了很多贊美的詩篇。唐朝大詩人王維曾作為特使慰問邊塞將士,寫下了著名的《使至塞上》一詩:“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詩中不僅寫出了詩人奉旨問邊的行蹤,更描繪了寧夏絕美的邊地風光,其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更是成為人們傳誦的千古名句。

    另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是韋蟾的《送盧潘尚書之靈武》:“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水木萬家朱戶暗,弓刀千隊鐵衣鳴。心源落落堪為將,膽氣堂堂合用兵。卻使六蕃諸子弟,馬前不信是書生。”這雖是一首送行詩,但從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時,靈武一帶已是水渠縱橫、果木成林、人煙稠密、物產豐盛的“塞北江南”了。

    “漢渠春漲”是明代寧夏八景之一。慶靖王朱栴的《漢渠春漲》描繪了寧夏引黃灌區美麗壯觀的景象:“神河浩浩來天際,別絡分流號漢渠。萬頃腴田憑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鋤。三春雪水桃花泛,二月和風柳眼舒。追憶前人疏鑿后,于今利澤福吾居。”“神河”即指黃河,“吾居”指作者就藩的寧夏。陽春三月,楊柳青,桃花紅,沐浴著和風,俯瞰萬畝腴田,作者的心情也和春光一樣明媚。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寧夏的名山賀蘭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詩人筆下,它或玲瓏,“太陰為峰雪為瀑,萬里西來一方玉”(元代,貢泰父《題楊德章監憲賀蘭山圖》);或嫻靜,“四圍列翠屏,一泉溜幽壑”(清代,趙熊飛《大悲閣望筆架山》);或雄偉,“俯瞰黃河小,高懸白雪清”(清代,胡秉正《詠賀蘭山》),令世人心向往之。

    歷代詩人懷著熾熱的情感,用心描摹寧夏的山河神韻。他們“把筆登樓漫回顧,夕陽流水總關情”,如清代詩人劉芳猷的《絕塞》,岳咨的《金塔登高》,王綏的《黃沙古渡》等,在詩人的筆下,家鄉青山吐嵐,河帶浮金,銀魚躍水,腴田歲豐,處處生機勃勃,處處充滿詩情畫意。

    展現豐富的民俗文化

    古代寧夏是“漢家門戶”“九邊重鎮”,系典型的邊塞地區,又是移民地區,因而古詩中所反映的寧夏民俗,呈現出“五方錯雜”的豐富性和交融性。

    唐代詩人李益在《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一詩中寫道:“六州胡兒六蕃語,十歲騎羊逐沙鼠。沙頭牧馬孤雁飛,漢軍游騎貂錦衣。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歲歸?”李益曾隨軍到寧夏,在塞上的幕府度過了漫長的時光,詩中的情景正是詩人在寧夏的所見。六州操六蕃語的胡兒,10歲就能騎著羊在草原上追逐沙鼠。河邊沙灘上,穿著貂皮錦衣的漢軍游騎正在牧馬,空中飛過寂寥的孤雁。這首詩寫出了夏州邊地的獨特風情,進而引發征人的思鄉之情。

    元代詩人馬祖常的《靈州》一詩,則描寫了寧夏靈州地區人民粗獷豪邁的性格和亦農亦牧的生產生活狀況:“乍入西河地,歸心見夢余。葡萄憐美酒,苜蓿趁田居。少婦能騎馬,高年未識書。清明重農谷,稍稍把犁鋤。”靈州臨近河西走廊,盛產葡萄美酒。但此地與中原的閨閣習氣不同,當地的少婦矯健奔放,能騎馬馳騁。靈州人民兼營農業,但因氣候寒冷,至清明時節才開始一年的農事活動。

    寒食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有吃冷食等習俗,且一直流傳至今。明代詩人朱孟德在《西夏寒食遣興》一詩中寫道:“春空云淡禁煙中,冷落那堪客里逢。飯煮青精顏固好,杯傳藍尾習同能。錦銷文杏枝頭雨,雪卷棠梨樹底風。往事漫思魂欲斷,不堪回首賀蘭東。”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詩人品嘗著青精飯,喝著藍尾酒,欣賞著眼前的美景:杏花微雨,枝頭掛滿了晶瑩的水珠,風從樹底卷起,棠梨花像雪片似的飛舞,無盡的思緒亦如潮水般涌來。

    明清兩代,寧夏地區最盛的風俗之一是“迎新水”。每年清明前后,新渠放水春灌,人們在當地官員的率領下,舉行盛大儀式,祈盼歲豐年稔。這個節俗具有典型的塞上江南特色。清代詩人黃恩錫的《中衛竹枝詞》對此的描寫最為著名:“歲歲清明早浚渠,一年生計莫粗疏。功成彌月迎新水,引灌田園立夏初。”

    描繪民族和睦的生活圖景

    歷史上,寧夏長期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交界地帶,也是中原民族與西北少數民族相互往來貿易、交流融合之地。因而,在這塊熱土上,也常常呈現出各族人民團結和睦、融洽相處的生活圖景。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大敗長期侵擾邊境的薛延陀后,受到邊境地區各族人民的歡迎。貞觀二十年,李世民在靈州會見西北各少數民族首領和使者,被各部族尊為天可汗,為一時之盛,史書稱之為“靈州會盟”,留下民族團結的一段佳話。為此,李世民曾賦詩慶賀,勒石紀之,后碑殘,只存“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兩句。

    漢唐以降,西北少數民族紛紛歸附中央王朝,其中不少就安置在今寧夏境內。他們與當地軍民共同守衛、開發著這塊土地,寧夏的古詩中就有這方面的生動寫照。如唐朝詩人劉長卿的《平蕃曲(其二)》:“渺渺戍煙孤,茫茫塞草枯。隴頭那用閉,萬里不防胡。”詩中勾畫了邊關孤煙渺渺、秋草連天的壯美畫面,描繪出邊塞一度民族和諧、相安無事的太平景象。

    邊地人民間這種友好相處、相互融合的關系,在唐以后詩人的詩中也常有反映。如清朝詩人宋琬的《送傅介侯督餉寧夏》:“賀蘭西望郁嵯峨,使者乘春攬轡過。三輔征輸何日盡,二陵風雨至今多。邊城楊柳樓中笛,羌女葡萄塞下歌。君到坐傳青海箭,不妨草檄倚雕戈。”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寧夏形成了多種文化融通互鑒的格局,“邊城楊柳樓中笛,羌女葡萄塞下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西域音樂、物產盛行于當時的寧夏,寧夏境內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

    正是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睦,相互交融,共同開發,才使得古老的寧夏呈現出“望里山川都如畫”(明代,胡汝礪《別夏城》),“仿佛江南水國鄉”(明代,朱栴《月湖夕照》)的美麗繁榮景象,成為久負盛名的“塞北江南”!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91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 porn在线精品视频|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老熟女露脸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拍拍| 国内精品51视频在线观看|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 久久天堂AV女色优精品|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三级国语在线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九九免费久久这里有精品23|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京东|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蜜臂a∨|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专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鸭王1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99re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9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