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概念的歷史演繹與構成分析
對“美感”的語義分析
美感最基本的含義,是指對象給予我們的一種愉悅感。這種愉悅感就其來源來說比較復雜,其構成也很復雜,但就“美感”首先是一種愉悅感而言,這應當是共識。
美感的第二種意味在于平衡感、時間感、立體感一樣的生命感覺,是一種感知能力,這種能力會滲透到我們的行為中,滲透到我們對于外部世界的觀察中,成為我們的審美器官,似乎審美就是用我們已有的美感去感知對象。
美感在經驗中的應用還有第三種含義,指稱著事物的一種客觀屬性。這使一批美學家相信“美”是客觀的。這種感覺的客觀化源于一種奇怪而熟悉的心理現象——對事物的感覺常常被視為事物的性質。
美感的第四種含義在于,在具體的審美活動與藝術創造活動中,美感被視為一種經驗的構成性原則。簡單地說,美感是作為行為與創造的目的而被設定出來的。
對于美感的第五種認識是作為一種“敏感”的“美感”。這種敏感本質上是主體對對象的審美特征的敏感,這是一種在判斷中形成的敏感,這種敏感在個人身上表現為審美上的敏感性,而在“文化群體”層面上,最終發展為經驗性的“共通感”。
美學史上對美感的諸種認識以及我們在日常經驗中對美感的言說,都是以上五種美感觀的諸種組合與變形。之所以出現這么復雜的情況,是因為在具體的審美經驗中,美感既代表著經驗能力,也代表著經驗過程,還代表著經驗方式與經驗效果,這是由審美經驗自身的復雜性決定的。
對“美感”的構成分析
在中西方的美學史中,關于美感的內涵或者美感的構成性的愉悅,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構成“美感”的愉悅感是以道德愉悅來解釋美感。早期的美學思想,無論是孔子的盡善盡美之說,還是希臘人的“美善”之說,都相信美感是一種獨立的愉悅,但又不能把它與其他愉悅區分開。這就在中西方都形成了把美感與道德愉悅相結合的美學傳統。
第二種構成“美感”的愉悅感是古典時代的美學觀念總體上的一種認識論傾向。人們相信任何一個經驗事物都有一個理念作為其原型,而理念論(Idea)和理想(ideal)具有內在的聯系。這種愉悅本質上是由關系判斷帶來的,或者說是合目的性判斷的結果,當我們在事物及其理念之間、事物各構成要素之間判斷出某種理想性的關系時,就會產生完善感或者說完美感。
第三種構成“美感”的愉悅感是把美感視為一種心靈的“自由感”。康德用比較與分析的方法對“美感”的內涵進行了深入分析,把美感與欲念滿足之后的愉悅及道德愉悅進行了辨析。康德對于純粹審美的建構在之后的審美與藝術領域中影響深遠,形式主義者、抽象表現主義者的藝術觀與美學觀都可以在康德那里找到源頭。這種建立在“自由感”之上的美感觀,構成了我們當代人對于美感的最基本的認識,或者說,它構成了美感的最純粹的部分。
第四種構成“美感”的愉悅感是“真實感”。這在中外的審美歷程中、在各個民族的美學史中,都有鮮明的體現。把“真實感”視為“美感”,源于建立在模仿論基礎上的藝術觀。無論是寫實主義、現實主義,還是自然主義,以及20世紀的諸種超寫實主義,這些美學理論都以“真實感”為“美感”的核心。
第五種構成“美感”的愉悅感是“情感感動”和“情感宣泄”所獲得的愉悅。情感要么是審美的前提,要么是審美的基本狀態,要么是審美的結果,這幾乎是過去三百年美學的共識。這種以情感的感動為中心的美感觀在當代極有影響,20世紀中期以后,隨著表現主義大行其道,似乎對于“感受”的刺激與“情緒”的傳達,無論它們是否帶來愉悅,都被朦朧地視為“美感”了。
歷史地來看,這五種愉悅感在各個時代分別被視為“美感”。更復雜的情況是,即便是這五種美感,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也并不是單獨的:古典時代的美感往往是道德感與完善感的交融,而浪漫時代的審美則是自由感與情感宣泄的共鳴,即便是康德所確立起的建立在自由感之上的“純粹愉悅”,也在具體實踐中與道德感和生命感交織在一起。歷史地看,被我們稱為“美感”的那種感受是令我們的精神感到愉悅的諸種可能的統稱。美感不單單是自由感,但它作為一個統稱一定允許審美者在其中進行自由選擇。
獲得美感的認知特征分析
美感的獲得在主體認知上的特殊性是需要分析的,這關系到美感的來源問題,而不同的來源決定著對美感的不同的認識。
先說美感主體的身心狀態問題。主體的身心狀態對于美感來說,導出了這樣一個悖論:美感是“主觀的具有普遍性的個體感受狀態”,這顯然是個悖論,但確實是事實。雖然美感一定具有某種普遍性,但是美感的認知的出發點卻是個體的自由與個體的傾向性,這是美感的又一個認知特征:美感作為主體呈現其惠愛的結果,但它的前提是有一個獨立而自主的主體。審美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性行為,是體現著主體的自由的行為,這種主體的自由感,本質上是現代美感的先驗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獨立而執著的“我”,這個主體,是美感的本源。
美感在認知層面的特性,體現在它首先是源于主體對于世界的感性認知,但在感性認知中,它還有特殊性:在獲得美感的過程中,我們的感性執著于經驗世界,流連于經驗世界,以所聽、所看、所觸、所嗅獲得情感愉悅,在這個過程中,直觀是先于想象而主導著我們對對象的感知,以我們的感性能力直面外部的經驗世界,并且執著于經驗世界,在其中尋求感性愉悅——這是從認知角度來說美感的根本特征。
美感的產生不是一個心理學與神經認知科學的問題,獲得美感的方式本身是諸種認識能力在歷史社會的演進中進行復雜的整合與離散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被反思出來,但無法被統一,美感的多元性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美感的功能分析
我們在感知與認識外部世界、在感知與認知自我的時候,總是從一種主觀感受開始的,通過感受,對象被給予我們,我們是以感覺的方式與對象直接發生關系的。就是以美感為尺度,引領我們的實踐。這構成了美感最基本的功能——感知與行為的尺度。
美感的功能之二在于把“美感”作為一種認知的輔助手段,強調美感對于人類進行科學探索、對于認識真理有重要意義。這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美感有區別。美感的這種功能令人驚訝,但歷史地看,形而上學、現代科學和宗教神學幾乎以一種合謀的方式強調了美感的認知功能。這三種力量的合謀使今天的許多人相信,美的必然是真的,真的必然能帶來美感。
美感的功能之三在于人們相信美感能夠讓人獲得愉悅,而愉悅本身可以作為工具或者輔助手段來實現某種教育的目的。審美教育這個命題的根基是,只有自由游戲的人才是真正完整的人,而審美是自由游戲的具體形態,因此“審美的人”就是“完整的人”。以此類推,富于美感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美感的第四個功能在于它有一種間接的意識形態性,對美感的界定與引導,往往成為文化呈現自己意識形態上的傾向性的一種手段。美感就其社會歷史性而言是具有意識形態性的,進而具有區分作用。
美感的功能之五,把美感作為人的精神理想狀態,或者說,以其為一種人生的超越狀態,追求美感因而就成為追求人生與社會的理想狀態,追求人生的超越狀態。在這種觀念中,美感被形而上學化為生命、社會、自然的終極狀態。
最后,在當代社會里美感承擔起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功能——為商品增值。在今天的社會生產中,美感已經成為商品價值屬性的一部分,也可以說美感已經被資本化了。美感資本化的現象對于古典美學來說是個難題,因為它挑戰了“審美非功利性”這個現代美學的基石。
對美感所進行的分析可以說明,美感的存在是歷史性的與構成性的。美感這個似乎只能進行先驗分析或者認知分析與心理分析的領域,卻是一個歷史主義的方法可以大展身手的領地,美感是社會歷史的結果,有其多樣的社會歷史形態,對其社會歷史形態的歸納、梳理與反思,應當是美感研究的真正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