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耳:中篇小說是一種必然
很早聽人總結說,中國的小說家多以中篇小說出道、成名,也多以中篇小說為代表作。當時我剛動筆寫小說不久,發表都還困難,心里不免要嘀咕一聲“為什么”。一晃二十余年寫下來,這道理不辯自明。長篇橫豎出不了幾部,短篇的榮光又只能附麗于極有限的幾人,那么,中篇小說必然成為大多數小說寫作者的存身之所,或是成為某種自我原宥。
我亦如此,這二十年寫過來,明明是長、中、短皆有涉獵,短篇篇目數量自比中篇多許多,長篇先后也發表、出版了四部,長篇與短篇都獲得一些獎項,卻仍難以形成足夠清晰的辨識度。終于某一天,在某次研討會上,某評論家言及我小說整體的創作,說是以中篇小說為主。當時,是有些尷尬與無奈,寫作多年,怎么就“以中篇小說為主”了呢?心有不甘,畢竟長篇與短篇都是心頭所愛和力之所向啊,被別人三言兩語活活拆散。后來慢慢琢磨,竟又有些慶幸。中篇小說文體相對模糊,一篇小說比短篇長,卻還達不到長篇,盡可以歸入其中,這種文體具備足夠包容度,何嘗不是包容了我?創作多年,如若中篇也沾不上邊,難道我還要考慮自己的創作談寫得好不好?2005年,我的第一個中篇小說《姓田的樹們》在《芙蓉》第四期發表,旋即被《中篇小說選刊》第五期選載,頭一次發表中篇小說,頭一次上選刊,那份驚喜依然清晰。之后與《中篇小說選刊》有了更多親密接觸。時至今日,我統共寫了二十余篇中篇小說,三分之一都得到《中篇小說選刊》轉載。中篇小說文體雖相對寬松、包容,長期寫下來,亦有不少經驗、心得,拓展寫作的可能,進一步榨取寫作自帶的艱辛與愉悅。我時不時自我暗示,對的,你的創作就以中篇小說為主,有何不可?多年不輟的寫作與摸索,近幾年寫的中篇小說上《中篇小說選刊》的頻次更高,不知是否是對自己創作“以中篇小說為主”的一種印證。
《中篇小說選刊》創刊已有四十年,作為讀者與寫作者,必須感謝她長期的陪伴,既是優質閱讀的一種保證,又見證著自己創作。我希望自己也寫夠四十年,到時仍有健旺的作品,為《中篇小說選刊》六十華誕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