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虹:魯院碎記
進 京
三月底。慌里慌張進京。稀里糊涂到了四月。葉老說,你們是“入了伙”的人。頂著一頭霧水加入了“組織”,不知這“組織關系”有朝一日會是推動力還是枷鎖?思索再三。無果。只能獨在異鄉,輾轉反側。
小城待慣了。比起上一次進京又虛長三歲,竟對倒換地鐵、公交心生怯意。一想到要購票,進站,倒車竟冷汗漣漣,在家就有些手足無措,裝了東忘了西。后來索性求助大學同窗,一個在京城摸爬滾打二十余年的已經和我一般有了中年油膩范兒的女子接機帶接風,一趟兒服務到位。我倆抱著盆兒,提溜著卷紙,拎著桶裝水,呼哧呼哧往宿舍里送了兩趟。后面的日子就像同學老常說的,就咱倆這體格子,保安一回就記得明白的。托她的福,我從不敢遲到早退,更不敢晚歸,就因為保安大哥記住了我的名字,何其幸也!寫到這,想起組里的蒙古娃說的親身經歷。剛來沒幾天的一次午飯后在電梯里,她看見一男子同乘電梯,手拿酸奶,她問男子,你也是我們班的嗎?男子愣了一下說,我是徐可(魯院常務副院長)。緊跟著男子問她,你是誰?她說自己當時的腦子里立刻出現一個名字:計虹。就在她要說出來時,電梯門開了,她趕緊跳了出來。我真該好好感謝這部神奇的電梯,沒有讓我成為“竇娥”。有時候我們拼命努力希望別人記住你,卻連個水花花都留不住;有時候卻又不費吹灰之力被人牢牢記住。就像一個保潔大姐在樓道問我,你之前是不是來過?我說我三年前來上過一節課。只是一節課而已,來去匆匆,這位大姐你是福爾摩斯嗎?還是我長得犯罪特征異于常人?真真何其幸也!
乘車一個小時。至紅磚藝術館。館門口抬眼見盤根錯節的還活在冬天的枯枝敗氣的常青藤,藤藤蔓蔓糾結一氣趴在紅磚墻上茍活于世。只一刻,感覺人生撲面而至,于是撐開五短的四肢,仰面朝天擁抱這破敗不堪的一切,暴風雨過后,翠意自會浮出水面,春風會裹挾著沙塵,也會帶來夏花滿園。
院內有湖。湖里鴨幾只。嘎嘎。嘎嘎嘎。到了春天,鴨也要談談愛情。兩只小可愛耳鬢廝磨一番,相伴游走了。我這個看客正為它們的恩愛甜蜜心內歡喜時,突見橋洞下有一只鴨,頭顱深埋在臂彎下,身體一抖一抖,呀呀呀,這是落單了啊。小小的黑色身體,蜷縮一團,憂傷那么大,大得我們在橋上看風景的人心里疼得緊。餅干同學精心拍照留下這凄美瞬間,還發了朋友圈,卻給畫面配詞:大鵝。熊爸爸同學很快評論區里留下一句:請原諒我想起了鐵鍋。“鐵鍋燉大鵝”,對于失戀的黑鴨而言,不失為死得其所。人類啊,偶爾的口腹之欲也不失為一種成全。
整個藝術館用紅磚構造,偶見青磚。館內藝術,完全憑自身藝術細胞爆棚來搭建。比如,一個玻璃盒子里放了幾個紙做的圓錐,我繞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我也能糊出來。藝術家是抽象派的,而我是實用派。我看上了那個大紅帷幔包裹著的金光閃閃的凳子,這把權力的象征主義,在我眼里卻是它能打多少個金鐲子。而另一種可能就是,它不過是個鍍金貨。從對它的安保情況仔細觀察后,我在一個紙片上看見了三個字:銅椅子。不過是,破銅爛鐵的玩意,蒙了個高端大氣的絲綢帷幔就讓人刮目相看,想入非非。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是也。這世上,你看見的未必就是你看見的,而你看不見的才是致命的。就像盛油潑面的大碗,咋一見那碗龐大得我的頭都能放進去,等到面來了,才發現只是個碗底子的量,一筷子挑不完,兩筷子挑不夠。虛皮的物事,總會有捅破的時候。大海之所以從未干涸,是因為它活得寬闊自在。孫悟空能得很,也沒蹦出如來的手掌。
胸懷決定了格局。
肚里裝了一碗似飽非飽的油潑面去潘家園淘寶。把這潘家園擺到銀川,這也不就是個舊貨市場嘛,對文物兩眼一抹黑的人來說,竟然發現了小時候的痰盂(也可能是尿盆子)、軍用水壺、算盤珠子還有鋁飯盒……原來搬家的時候把值錢的都扔了,留下的組合家具才是廢品。滿眼的玩意,不知貴賤,在一處統統十元的攤攤興高采烈地淘寶貝,買得起的才是好東西啊。最后,屬蛇人終于找到一條英姿颯爽的蛇,而不是以前的那些總給人感覺是一坨粑粑樣的玩意。心滿意足。拖著一雙幾近走廢了的腿打道回府……
雖是夜深人不靜,雖是自來異鄉沒有一晚睡踏實過,這里還是用省略號隱藏若干字,不是不想寫,是不會寫了。他日良辰,再續。
410
此刻。三周,二十天的時光晃晃眼沒了。今天的日歷和我的房間號不謀而合,讓我愿意為它留下點什么。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進入一個陌生的地方,想要融入一群曾經或熟悉或更陌生的名字里,很不易,尤其是到了這般不愿去討巧不愿去逢迎的年紀。我們各自豐盈各自的時光就好,活得寬闊些日子才舒服。
城市很大。看不完的花。賞不完的景。每個匆匆一面的行人或許都奔赴在彼此的最后一面里。緣分應該善待,而倍感珍惜的還是時間在這一刻的重合。初來乍到時,一路的玉蘭花驚艷了蒼白的語言,現在陪著我的依然是蒼白且更加無力的表達,還有玉蘭一樹的蔥綠。由花變葉,我好像行走在時光機里,時間在奔跑,我在逃離。
遠離熟悉的人事,將自己置身于陌生的一團霧氣里,從先開始的瞎打瞎撞,到現在終于可以捋出親切的自己。我和自己和解,也和周遭的一切和解,更加和逝去的所有和解。悲憫的可貴在于讓你讀懂自己的心。
在這個環形的建筑里,每個人都如井底之蛙,走出大樓,天空遼闊,車流涌動,人如飛絮。把自己放在低處去看馬路上的人,看這座城市顛倒的霓虹閃耀,我來一趟,不能讓你更光鮮亮麗,卻也絕不會讓你嫌棄。高尚的靈魂謙德處處見光輝。
你好,410。
買書記
不算個合格的讀書人,但算個好的買書人,把書是走哪買哪。買來后,放在身邊就覺得踏實。在魯院也一樣,上課的時候老師推薦了新書,就速速地下單,可學校的圖書館是一次都沒去過,看看書桌上買來的這些和同學們交流的,趕畢業能看完都是奇跡了吧。那天,老陳給家里打電話,聽到了一句:“忙得很,忙得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我差點把茶噴了一桌子,但細琢磨,好像是這樣的,但你要問我忙什么了,我只有很無奈的三個字回答你:不曉得。
這天在當當網買了一本書。訂單提交后,客服特意致電說,書太老舊,表面有磨痕,內里或有標記,這樣的書你還確定要嗎?我說,只要不是臟不拉幾就行。掛了電話,心下黯然,如果有人問一個男人:你預訂的這個女人表皮有些松懈,內里有點磨損,你還確定要嗎?可以確定的是你聽到的回答不是兩個字就是三個字:“不要”——或者——“換一個”。
書寄來后,拆開包裝,被書的高端大氣的封皮驚到了我,那硬邦邦金燦燦的書皮上赫然寫著三個大字:萬年歷。我翻開訂單,確定我下單的不是“萬年歷”,正要回問客服,手一抖,從書里又掉出一本書,是個軟皮的普通版的書,再看題目,正是我下單的書。原來,客服怕本就破敗的書在旅途中再遭受不必要的磨損,就給它安了個華麗又滑稽的外表。這更加讓我確信,這書的命運像極了女子。她們為家庭日夜操勞,又每日為歲月的不饒人惶惶不安,天天的各種奇思妙想想留住自己的青春,卻被粉底下的雙下巴和皮膚的縷縷折痕暴露出歷經的歲月與滄桑,有些女人每一次精心的嘩眾取寵般的打扮,讓人看來只驚無喜,心生悲涼。
再細看這外包裝的高貴的皇族的黃,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那恣意妄為的自以為是的自鳴得意的高貴不過是一塊遮羞布。人和物一樣,找到自己的位置,找準自己的方向,才是有用。否則,就像石頭,有的擺在博物館供人仰慕,有的擺在菜缸壓酸菜,還有的排在茅坑邊當踩腳石,最怕的是,有的連踩腳石都沒當上就來臭街了。
節 日
五一勞動節。
抱著認真過節的態度早早起來勞動,竟然還是遲了,沒有搶到洗衣機。沒辦法,坐下來更認真地喝一杯茶。隔壁的同學在邊聽邊唱《漂洋過海來看你》,反反復復,我也反反復復地光明正大的偷聽著。想起和千哥關于糖的對話,我們稀罕的可能不是一個糖,是這種被贈予的快樂。如果和一個人相處,最后她都能給你一顆糖,以甜蜜結尾,那該多美好。
晚上在學校門口溜達,嘴饞順便擼個串,雅麗說她在學校吃過了不吃了,怎么勸都不吃,口罩都不摘。我說,你口罩摘了啊,多捂得慌。她說,戴著心安。雅麗來自石家莊,和我是同行,經歷過二次封城的孩子,口罩或許是他們的另一類親人,可以護己周全。后疫情時代,我們可能要在人與人的信任上做更多掙扎與努力。我常常想,如果需要懷疑一切,也請把人性放一放,畢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
我喜歡自己收拾宿舍,每天可能拖幾次地,擦幾次桌子。主要也是京城的風大,還總是灰塵撲撲的來去自由。這也足以說明對勞動的態度,我是個親力親為的好同志。好了,我去洗衣服了,洗衣機空出來了。
節日快樂,五月吉祥。
空出一間
感覺睡了很長的一覺。醒來不過十一點多點。然后翻來覆去睡不著,來此地多日,除了特別疲累,幾乎不曾有過整覺。杜老師猝然離世,樓上空出一間后,心緒不寧,又不愿表露,偶爾要開燈才能踏實入睡。過四十后,身邊離開的人突然多了起來,至親好友同學,老少都有。最怕的是壯年離世,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還在肩上,說撂就撂了,讓身邊的人猝不及防。若是有來生,離開的日后或許會回來,留下的還得繼續過完自己的人生。有缺憾的人生十之八九,就像人生不如意之事,那些圓滿都是給別人看的。
個人素喜簡單生活,對復雜的人事避之不及。可是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存在簡單生活,只能讓自己內心保持純良。有時會不自覺卷入一些亂七八糟的漩渦里,幸而自省及時,當斷則斷。偶然看見同學在朋友圈細數自己做過的后悔的事,心里也默默盤算了一下自己后悔的事。算來都是年少輕狂之時,如若似今日內心淡然,可能會少些后悔,一切或可不至于走入死角。然而,青春愈走愈遠,一切都將和解,都會隨風潛入夜。
這幾日在疫情期間落下的毛病又犯了。到了晚上胸口像堵了塊石頭,直到早晨方緩解。這是我對這次疫情最耿耿于懷的地方。難受,又沒有好辦法,只能忍著。還活在這熱鬧的人間,就得忍受點什么。
白天睡多了。本就不好的睡眠雪上加霜。翻來覆去的時候,突然想起這個地方不知道有沒有早市或者菜市場,那種都是小攤小販的,雖然一年到頭我很少下廚,卻是異常喜歡菜市場。只要走進那到處冒著煙火氣的世界,身心都很愉悅。而我是不怎么做飯,但做了就很好吃的那一類廚子。從沒想過要一輩子繞鍋臺,但偶爾的顛勺讓人有火燒火燎的快樂。
杜老師離開后,寫了幾首分行,錄在這里,是為我和同學們不能忘卻的紀念:
未來辭
只有在天橋,往下看車流涌動
我才覺得自己身處城市,一個國家的中心
只有在這張,多滾一次就會掉落,咿呀咿呀響的床上
我才深深體味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只有聽到旁邊的,面對面坐著的母女說著家鄉話時
我才想起我的陜北話很久無人可說
很多次,我們都會遺忘最熟悉的
去記得那些陌生的無動于衷
我們以為可以打動那些高高懸起的無知
最后不過不了了之,連自己都覺得卑微
四十歲后,我開始愿意回望過去,哪怕只是殘破不堪的一段
不想著寄予與索取的時候,那些逝去的被忽視的溫暖春光乍泄
這日日衰老頹敗的軀體有一天終將會交付給大地與遼闊
到那時,我希望你想起我的時候,除了蒼舊的外表,還有對你的沉默與熱切
五月,離春天很近,離夏天不遠
還有一個小時,這個四月就可以徹底告別,以某種殘忍的溫柔
五月,離春天很近,離夏天不遠
有的人沒有童年,有的人沒有晚年
有的人甚至沒有夏天
清晨入古寺,不為修行,不為祈福
只為送你一程
僧侶的經聲,不止超度亡靈
也清潔塵世的無情
夜深歸小樓,回廊四周冷寂無聲
唯腳步匆匆
打開所有的燈,蜷縮成一團
讀一首詩,關乎生死,更關乎緬懷
空出一間
小樓的六層拐角,空出一間
到學期結束
它將一直空著
一次,從四樓伸脖子往上看
一個人抻著脖子往下瞧魯迅
四目相對,嚇了一跳
后來,他是同行,是同學,是兄長
再后來,他是“六樓四老”之一
最后,六樓的拐角,竟空出一間
悟
進京日久。似漸入常規。昨晚在同學處飲茶,遠處高樓燈火盞盞,心里默默描繪燈火背后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燈火一會兒少幾盞一會兒少幾盞,留下的盞盞燈火與我們遙遙相望,也許那里也有一個人一雙眼在同樣打量著我們。其間,同學說起釣魚,我也很歡喜此事。我突然發現文學和釣魚,我更喜歡釣魚,更喜歡那種無所事事愿者上鉤的樣子。可能對所有事都該有這樣的狀態,包括人際交往,平常心更適合自己。
茶中品心,酒中悟人。
1、寧夏羊雜碎和北京鹵煮鍋仔。從圖片看羊雜略油膩,事實相反,就像油膩的中年,她不好看,但內涵豐富厚重味美。
2、京城的特色小吃,諸如烤鴨、鹵煮、豆汁、爆肚、炸醬面,等等。讓我明白貧窮可能限制了我的想象,我的胃也暴露了皇城人民的口很潑。這個詞懂方言的心領神會,不懂的就飄過吧。
3、我一個人的北京,好大的北京。我以前也覺得這里很大,可從龐媽媽偶遇老鄉的幾率看,也不大。然而,時隔多年,我沒偶遇過你——任何城市,我可以釋然了。以前我以為會是時間,其實是緣分。
4、時間不僅讓小路的石板光溜溜,連人心也一樣。
5、北京的飯館飯好吃,還發糖。西安的那個XXX(沒記住)也好吃,可不發糖,就不好了。
6、錢可以衡量一切。但你千萬別用它去衡量。
7、任何事,工作,寫作,交際等等,都應該復雜化,但內心的純粹是個人選擇。
8、四月,發生了一些事卻沒留下任何痕跡,說明它不足掛齒。
9、錯過了一些人和事,有遺憾也有收獲。都是活該罷了。
10、天氣反常,五月不見裙漫天。人心不一樣,永遠叵測。
理 想
“文學在于玩笑,文學在于胡鬧,文學在于悲傷。”
——木心和陳丹青聊天語錄
我小時候住在縣城。縣城里也有人家種地,院子里就會拴一頭驢子和一頭牛,牛用來下地,驢子用來拉磨。我家沒有驢也沒有牛,因為我家沒有地可耕。我爺爺我媽媽我爸爸我舅舅他們都是公家人,我爺爺總說,好漢不掙有數的錢,可是他和他的子女都不是好漢,他們都掙的死工資,到了我,自然,更不是。
那時候我很羨慕鄰居的孩子可以因為放驢明目張膽不去上學。而我每天都要爺爺捎帶著放到去學校的半路上,然后再自己跑一咕嚕或者走完另一半到學校去。只有到了寒暑假我才能撈到機會和伙伴們去放驢,那時的我們真的只放一頭,倒不是多了不會數,我那時候已經可以數到一千一萬,只是沒有多余的驢罷了。后來,鄰居呂老三開了個電磨坊,家家戶戶都開始用機器磨面不再用驢拉磨,我家沒有地只能買面粉吃,所以從來不磨面,倒是去磨過幾次豆淺淺,就是把豆子打成薄薄的片片,用來熬稀飯。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比整顆的豆子更容易熬爛糊,省柴火。有了電磨坊,驢子就一天天地沒了用處,還要耗費人力伺候它,于是進了臘月就陸續有人家開始殺驢。那一年,我第一次吃到了號稱“天上龍肉,地下驢肉”的“美味”的驢肉,然而事實卻是它給我的口感并不好,肉質粗拉拉的,咽起來噎人的嗓子。最可怕的是,后來我才知道,我吃的是那個我喊它老黑的家伙,以至于伙伴們提起驢肉我就會想起老黑那雙無辜的花眼眼,于是整個臘月我再沒吃過一口肉。
近日可能聽到最多的詞就是文學或者文學理想。我會條件反射一句“文學就是人學”,然后大腦又是一片空白。而文學理想,這個“玩意”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它是“玩意”嗎?有些事就像有些人一樣你不能認真,一認真反而完蛋了。我打小有點假崇高,真叛逆。別人愈是提倡的,我愈是心里起膩子。有一回我聽見我媽給老師說,我家孩子是個順毛驢,越罵越反叛。我心里不以為然,為啥我媽自己總把我當頭犟驢,老是罵我。我爸倒是不罵我,他老是說一句,學不好沒事,大不了去放驢。他可能不知道的是我挺喜歡放驢的,簡單快樂。
后來,我當然沒有放驢,還干了和文學相關的工作。我好像沒有過文學理想,卻每天在對別人講你要有理想才能寫出好東西。今天想想我這個話也沒毛病啊,我就是因為沒理想才寫不出好東西。
其實,我還是喜歡放驢。我不是喜歡放驢,我只是喜歡一個人的無所事事的自由。
夜 思
頭發長了,一直硬挺著,實在是個人的頭型對理發師過于挑剔,很容易就理得不能見人。天氣愈來愈熱,終于忍不下去了。吃完午飯,和同學遛彎,同學說你頭發長了。于是大中午的頂著明晃晃的太陽去理了個發。
果然,理發師水平堪憂。從頭到尾他一直在問我,你看怎么理?這樣行不行?……聽得我一臉懵,心想我要是知道咋折騰要你干嗎?遇到我這刁鉆的模樣也算他理發師道路上的一次磨練吧。最后的結局就是,總算在我的“悉心”指導下他完成了考試,看著他剪完后我的腦袋上再也藏不住的白發,心里恨恨地想:不及格!
臨睡前沒忍住又喝了杯茶,泡一泡腦袋里一天積攢的塵垢。然后,眼睛賊亮賊亮地刷頭頂的燈光,感覺眼睛比燈還亮點。
刷朋友圈,有人在兜售銅鍋,紫銅的。和我小時候在老家時用的黃銅的模樣差不多,只少了黃銅的體面,總覺得是假的。家里那個黃銅的鍋最后哪去了,到今天都是個謎。我們只在某年大年時用過幾次。正是過年,各種好吃食在銅鍋相聚,它們的熱烈把年味煮得熱氣騰騰。而我,更歡喜最后壓在風頭火上的那個白饅頭,烤得外焦里脆,給個豬蹄都不換。因為一晚上也就能烤一個饅頭出來。
都說不要貪酒。我也無法體會滴酒不沾的人生,畢竟在我們那喝酒不認慫。可能有人以為這是西北人的野蠻,而我更愿意理解成是我們的不認輸。野蠻與不認輸基于角度不同,認知不同,原生土長的環境不同,等等。所以,不知道“等等”里面包含了什么就先耐住性子等等,風景永遠在別人的家鄉,就像好媳婦永遠在別人家。
周 末
周末。
有人回家。有人閑逛。有人寫了四五個小說。我的病腳把我滯留在宿舍,出不得門。
中午吃完飯在湖邊看魚,魚不理我。我和魚寂然相處,品嘗夏日午后的一絲甜。廚房的胖頭師傅貿然闖入,在他眼里我和魚一樣,不過是個活物。胖頭師傅旁若無人地拿起電話一番噓寒問暖然后是打情罵俏,老廚師果然還是老司機。魚不知何時已經躲了起來,我屁股下的石頭也開始尷尬,只有我還裝得若無其事,怎么看都有點像偷聽狂。
躺到床上,和兜兜隨便聊了幾句,竟睡著了,醒來快兩點半。我已經很少有午間的深睡,不知該謝誰。今天是512,十三年前的今天就在這個時間有很多人猝然離開,天災面前,我們除了表達內心最柔軟的愛與牽掛,能做的不多。而今天熱搜的四十九中事件,當屬人禍了吧。我們能做的又有多少?
成都,我二十五六歲時去的吧,很喜歡。后來的時間我以為自己會有很多機會再去,時隔多年,和它的緣分好像用盡了,就像我們之間一樣。也許這是我不愿再去碰觸這個城市的原因。惦記一座城是為了那里的人和留在那里的故事。和你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那時沒有這首歌,卻走過一程。
天氣開始熱了,屋里待不住,總想出去溜溜,不喜歡在院子里來來回回轉圈圈,那感覺就像驢拉磨,苦逼得很。本來住在這個環形的樓里感覺就很壓抑。每次出了樓門,我就覺得天都亮了,心里也敞亮很多。天曉得這些老師們咋能窩在這里那么久都沒發毛。
“和我在北京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神曲的境界就是怎么改都能準確表達你此刻的心情。好吧,趙雷,成都,你贏了……
文學課
學校的課程安排主要有四大塊: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文藝理論和“四史”教育;二是國情時政;三是大文化課;四是文學課。既然是作家高研班,興趣點自然在文學課上。三個月的文學課,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留下特別印象的,說實話,不多。來魯院前,金爺對我說的話得到了印證,去魯院不是非要你提高寫作,是要你去長見識,開眼界,打開你的“天眼”。魯院三個月,寫的東西寥寥,聽了當前國內一線前輩們的各類講座,有的也算是老生常談,竊以為有那么幾個老師,幾句話給你醍醐灌頂的效果,這趟魯院就沒白來。
第一次正式上課是葉兆言先生授課,題目是《文學之路》。兩個小時課程,無波無瀾,通篇兩個字“熱愛”。當我們給一個人下定義是“文學青年”的時候,其背后的含義或許就是“這個人熱愛文學”。后面的提問環節,有同學問,自己的身邊事現已寫盡,苦于沒有素材可寫,怎么辦?葉老答,一個好的小說家要有優秀的想象力。我把他的這句話理解為“天賦”。以前我們總說九十九分努力加一分天賦就能成功,在寫作上,或者說在文學藝術方面,竊以為恰恰相反,天賦遠比努力占便宜。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老天爺給你賞飯吃。熱愛,天賦,努力,這或許就是葉兆言先生這樣的大家之所以在文壇獨秀一枝的原因。捫心自問,這三樣我可能一樣都占不到。文學、寫作給予我的很多,而我對它們的付出太少。下面的話是我翻自己的課堂筆記整理出來的當時深深觸動我的部分老師的言語,鑒于是我個人的觸點,就不具體寫是哪個老師說的,以免因為我的愚知對老師產生不必要的影響。
1、寫作之所以源源不斷,是因為我內心的永遠“不甘心”。
2、每個寫作者都在做一種不可能的事情。
3、好的短篇小說是在山上建一個小亭子,讓人們在亭子里看到美好。并不在于它講一個什么故事。
4、好的傳統比當個小說家、單篇小說更重要。
5、寫作更多的是想象力,而不是經歷。
6、技巧是自己的感覺,要摸索,量多了自然就有了。
7、為何忽然興起了“非虛構”?因為“虛構”幾乎趕不上現實更有傳奇性。
8、展示現實的狀況不如探究靈魂的處境。現實進入一種恰當的敘述,才能是一個很好的“隱喻”。
9、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10、散文要情感真摯,要有“認識力”,抒情不宜傷敘事。要做到立意深遠,樸素行文,不自以為是。
11、好作品是什么?要有大認識。《紅樓夢》不是講故事,是講學問、學養。故事是為了托想法。
12、我很欽佩那些親自寫作的作家。
13、評價一個作家要把他放到具體的語境里。每一個作品都要在總的語境下去考究。
14、作為文化存在的人類,是一個虛實復合體,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空間。文化是人的,是歷史的,也是實踐的。
15、現代性是條不歸路。
16、同構的同時要異質化。一個人物要集整個時代本質性的東西。
17、文學的“變”,是不同時代的人看世界的方式不同;文學的“不變”,是永恒表達的內容不變。
18、一個真實的災難給作家贏得了福利,人類沉浸在虛擬世界時對真實世界的態度——隔岸觀火。
19、語言里住著小說者的尊嚴。語言是有根的。
20、圍繞人,圍繞精神敘事,作家要有語言自制的習慣。構成經典的自帶著另一只眼睛的日常寫作。
21、山水看似無情之物,但對自然,人內心的占有欲低,這就超脫了占有層面,反而讓山水成了精神超脫的有情之物。
【計虹,1977年生。中國作協會員。出版短篇小說集《剛需房》,詩集《如果疼痛可以開花》。入選自治區青年拔尖人才,銀川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銀川市高精尖人才。現居寧夏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