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功勛之光
一
從兒時起,幅紅色經典油畫《開國大典》就牢牢鐫刻在我記憶中了。不過,這幅油畫最初是以年畫形式映入我眼簾的。那會兒過年,幾乎家家戶戶墻上都張貼這幅紅紅火火的年畫。
《開國大典》的作者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教授、青年畫家董希文。1952年的一天,38歲的他正帶學生在京郊石景山發電廠體驗生活,邊寫生邊參加生產勞動。他忽然接到緊急通知,學校受命為中國革命博物館創作一批展示新中國形象的油畫,分量最重的創作巨幅油畫《開國大典》任務就落到他肩上。此時,誕生不久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志愿軍將士正與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浴血搏殺,愛國熱忱高漲的師生也在同全國人民一道投身于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火熱建設中,董希文為承擔堪稱新中國史詩般的油畫創作激動不已。
親歷過開國大典的他,幾經構思繪了張草圖,圖的左側是城樓上諸多為新中國創建而功勛卓著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高級將領、民主人士,右側是布滿鮮花、紅旗和人民群眾的天安門廣場。他在給著名油畫家艾中信的信中坦言:“這幅草圖試圖把天安門廣場的群眾場面和城樓上的國家領導人聯系在一起,我認為不這樣不足以表現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事件的宏偉氣概……”他在草圖中將原本應在毛澤東右前側的一根大紅柱子抽掉了,讓廣場頓顯闊大。梁思成看后稱贊:“這在建筑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徐悲鴻、江豐、吳作人等美術大家對這樣的構圖也大加贊賞。
當即,董希文在北京西總布胡同一間由普通民房改的“創作室”進行艱辛的創作。他的學生、油畫家龐濤回憶:“那是一個狹窄的長條形樓房,樓下是賣醬油雜貨的鋪面。房間狹長得令人難以想象,面對兩米多寬、四米多長的畫布,后退的進深僅有兩米左右,后背緊貼墻壁,視域也不能將畫面盡收眼底,我們都十分驚奇,董先生是怎樣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中完成這幅大畫的?”
創作室太小,畫幅上接屋頂、下貼地面,他就時而頭頂天花板,時而躺在地板上創作。他的女兒董一沙曾說:“父親常常是沒日沒夜地畫。那時,他抽煙抽得很多,沒半天工夫,煙灰缸就滿滿的了。在他畫得入神的時候,喊他吃飯都聽不見。”董希文就是在這樣一個簡陋的畫室,創作著一幅最壯美的畫卷。他意識到畫中每位人物的功勛,理應載入新中國史冊。作為時代記錄者,他帶著使命感,不到3個月就創作出這幅熱情謳歌新中國、頗具民族氣派的世紀經典油畫。
當《開國大典》油畫首次亮相中南海懷仁堂時,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觀了展覽,并接見了董希文這位極富才華的青年畫家。毛澤東兩次走到油畫前,仔細觀賞后贊道:“是大國,是中國。”“我們的畫拿到國際上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董希文幸福地笑了。他欣慰的是自己憑借對祖國最深沉的愛,成功再現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莊嚴歷史時刻。他深知這絕非普通意義的藝術創作,這是在為國家寫史,這是在為民族塑像,這是在為時代鑄魂。
這就是新中國開拓者的奮斗精神,這就是心系天下的家國情懷。
二
當董希文夜以繼日地創作《開國大典》時,遠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也迎來勝利曙光。日后很多史學家都將抗美援朝戰爭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為新中國贏得和平安寧的環境。而深謀遠慮的毛澤東早在1950年10月,在與民主人士周世釗的談話中有句名言:“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70年后,一位健在的志愿軍英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延年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不無感慨地說:“70年來,我們從吃不飽、穿不暖,到現在吃不完、穿不完,這些光榮、這些待遇都是犧牲流血的同志用生命換來的,他們是真正的英雄。”話語中,李延年不以英雄自居。這也正是老英雄的可貴之處。他身上展現出的共和國功勛之光及其強大的人格魅力,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力量。
1951年3月,李延年所在的志愿軍第47軍140師入朝作戰7個月后,他作為第418團3營7連指導員,在朔寧以東地區防御作戰中經歷了從軍以來最慘烈的血戰。以“黑山阻擊戰”聞名的第47軍,與美軍騎兵第1師進行了生死對決。10月8日,3營奉命奪回失守的346.6高地。他回憶:“我們接到命令執行強攻時,已經有兩個營在敵人炮火猛烈攻襲下傷亡慘重,但我們沒有退縮。”一夜激戰到次日拂曉,3營奪回了346.6高地主峰在內的五個山頭,也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彈藥幾乎打光,人員傷亡很大,電臺被炸毀,與上級聯絡也中斷了。隨后美軍憑借遠程炮火和空中火力支援,發起一輪又一輪進攻。李延年和戰友靠在戰斗空隙撿拾美軍遺棄的武器彈藥將敵人一次又一次打下去。到9日下午,在營連干部所剩無幾的危急關頭,李延年主動將四個連的干部召集到一塊,協調組織作戰,進行陣前宣誓以鼓舞士氣。他冒著炮火奔走在各個陣地,用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硬是讓陷于絕境中的3營官兵攥成了一只鐵拳,壓住了陣腳。他說:“當時我心里就一個想法,要為祖國為人民立功,我不怕死。”之后,他又率領3營僅存的百余名官兵與美軍展開殊死搏殺,打退多次反撲,為維持第47軍戰線的穩定建了奇功。戰后,李延年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一級英雄”稱號、記特等功一次,并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自由獨立二級勛章、三級國旗勛章。
李延年離休后,將自己榮獲的大部分證書和勛章分別捐獻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和廣西軍區軍史館,對自己的赫赫功勛卻閉口不談。他坦誠地說:“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作為一名戰士,戰場上要驚天動地,退下來了就要甘于平淡。戰士打勝仗是應該的,這些功勞是屬于那些流血犧牲的革命先烈和人民群眾的……所以我把這些榮譽都歸還給他們,這也是他們應得的榮譽。”
心系“國之大者”,有功而不自傲,這就是李延年身上閃爍的功勛之光。離休后,李延年依舊是“最美奮斗者”。在家里,他是好丈夫,每天買菜做飯,忙里忙外,其樂融融;在干休所,他是熱心腸,為干休所栽花養草,服務鄰里,樂此不疲。晚年的李延年看上去如此普通,走到大街上,也鮮有人會認出他就是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但他人生散發出的光彩卻照亮了這個世界,感動了每一個人。
三
我寫此文時,恰逢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了首次出艙活動。在電視新聞中,我看到航天員翟志剛和王亞平先后出艙的畫面。他們身著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英姿勃勃,自信自強,盡顯新時代中國軍人風范。視頻中我聽到翟志剛說:“我已出艙,感覺良好!”隨后王亞平說:“我一會兒出艙,感覺良好!”就在那一刻,我被深深感動了。
這是翟志剛時隔13年后再次出艙活動,王亞平也繼2013年遨游太空后,成為中國首位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他們的英雄壯舉,足以為人類文明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新中國的風風雨雨,記錄著開拓者的艱辛;新中國的轟轟烈烈,書寫著創業者的輝煌。航天員身后屹立著一個強大的祖國,送他們飛上太空的是無數航天科技人的雙手擎舉。我想到他們中那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
在他記憶中,最值得回味的莫過于留蘇期間有幸聆聽毛澤東接見留學生代表時講的那席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當時,28歲的孫家棟在蘇聯已留學7年。一年后,他帶著留蘇學生最高榮譽的斯大林金質獎章回到祖國。轉眼一個甲子,孫家棟沒有辜負期望,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兩彈一星”元勛。他領導研制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創造了我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次。他的信條是:“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為此,他7年學航發,40多年放衛星。2003年,古稀之年的他又承擔起中國探月工程的重擔,成為最年老的衛星工程總設計師。3年后,“嫦娥一號”一鳴沖天,飛向深空38萬公里外的月球,終于圓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的夢想。當所有人都在歡呼雀躍時,孫家棟卻背過身子默默地抹起眼淚:“像我們這個歲數的人啊,多少還趕上了點舊社會的尾巴,那時候小,聽大人們說話,抽煙叫洋煙,火柴叫洋火,上海的人力車叫洋車,很多東西的名字都帶‘洋’字。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成功了……老人們講的這個‘洋’那個‘洋’的時代,終于過去了。”
為了這一天,新中國幾代人薪火相傳,無私無悔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最寶貴的年華。當年有人問鄧稼先,研制“兩彈”成功后拿多少獎金?他坦言說:“獎金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孫家棟也有過這樣的往事,有記者問:“您當時作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設計師,有多少獎金?領完獎金當時是什么心情?”孫家棟說:“我們就是一心一意、一門心思搞航天,誰還有工夫想獎金的事?”
這就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胸襟。為讓中國航天的觸角能夠伸向更遙遠的太空,他說自己就是在以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等為代表的老科學家和一批身經百戰的老革命帶領下成長起來的。在他眼里,第一代航天人開啟了中國航天的艱辛探索之路,孕育了偉大的航天精神。這一精神必將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而今,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大地,正在進行著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最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之舟,從來也沒像今天這樣接近彼岸。在華夏大地上,為新中國成立和建設而獻身的功臣,他們的生命因為奉獻與奮斗而不朽,他們的功勛之光將永遠閃耀。他們是群星、是英雄、是楷模,更是貼近我們生活、撫慰我們心靈、激勵我們斗志的最親近的人。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吧: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鐘南山……這一個個名字已然成為忠誠、力量與智慧的象征。他們像一面面迎風招展的旗幟,承續先賢的精氣神,在我們心中默默耀動著,帶著泥土的氣息,散發著花朵的馨香,永不磨滅。功勛卓著的他們,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