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民間文化為城鄉建設賦能
    來源:文藝報 | 王錦強  2021年10月22日08:36

    城鄉歷史文化銘刻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演進及深刻的民族文化記憶,蘊含著倡導奮發有為、厚德載物、崇尚禮儀、修身養性、愛國持家、敬老攜幼、團結互助、和氣生財、繼往開來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精神,寄寓著熱愛大自然、歌頌祖先、飲水思源、感恩回報、永不忘本、繼承傳統、開拓進取、傳之后人、惠及子孫的生活理想和崇高愿望。這些映照九州的歷史光芒和精神內涵為立足新發展階段注入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稟賦、思想品格和審美風范,是新時代城鄉建設中的寶貴物質財富和民族精神家園。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明確要求構建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是以具有保護意義、承載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價值的城市、村鎮等復合型、活態遺產為主體和依托,保護對象主要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歷史地段,與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保護傳承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建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目的是在城鄉建設中全面保護好中國古代、近現代歷史文化遺產和當代重要建設成果,全方位展現中華民族悠久連續的文明歷史、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發展歷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意見》中表述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縱觀中華文明史,融通現代文明進程,既觀照歷史,又立足當代,更著眼未來,倡導古為今用、以古鑒今、推陳出新,其內涵豐富,思想深邃。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廣泛流傳在祖國大地的世代傳承的民間文化,具有口傳心授、表演靈活、通俗易懂、民族風格濃郁、傳承有序、脈絡清晰的特點,是城鄉歷史文化的重要構成與根魂所系。民間文化積淀著中華文化核心理念、民族傳統美德以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蘊藉著中華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價值追求與智慧啟迪。民間文化在助益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意義彰顯、作用突出。

    從社會發展來看,民間文化表現出來的最大價值還在于為當代建設提供了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農村改革創新的成果很多得益于民間文化的源泉活水。沒有文化內涵的城市街區和鄉鎮村落,將是一個個沒有靈魂、記憶被抽干的地理空殼,何以維系民族血脈、歷史命脈、后續人脈?而在當代城鄉社會單元和公共文化空間,需不斷創新傳統文化展呈空間,使民間文化形式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與現代公民社會精神訴求相呼應,要強調精神指引和文化先導。

    民間創造使有形與無形文化立足更穩,塑型更真

    民間文化是人的文化和生活的文化,是靠民間的傳承人薪火相傳、延綿賡續的。只有人的活動才能讓文化活起來。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有形的或是無形的文化遺產,但均以民間創造為特征。無論長城、故宮、都江堰抑或古鎮、古村、古建筑,無論廟會、春節、三月三或者茶藝、俚曲、趕馬調,無論中醫、書法、太極拳還是折扇、繡球、美人靠,都是人民文化的偉大創造。

    村落與街區可以稱得上是城鄉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絕妙結合體,是在特定歷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傳統聚居地,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有生長空間。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城鎮化的加快,大批古村落已從我們的文化視線中悄然隱退,特別是許多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厚重歷史價值的古村落日趨衰落甚或消逝,城市老街區在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高樓洋樓圍困下風雨飄零,寒蟬凄切。而城鄉建設中的“千城一面”更讓人千愁百轉。因此,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成為城鄉建設的重中之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經濟與社會相統籌、自然與社會相和諧,也是鄉村振興和農村文化發展中的必然選擇。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既要體現民族傳統與民族風格,更要突出地域特色與人文精神,堅持尊重歷史、敬畏自然,堅持創造創新、革故鼎新,深刻感悟和抒懷歷史崇高與文化個性。

    民間藝術使千年老街舊貌更新,魅力更足

    西湖是杭州歷史的代名詞,也是江南文化的聚寶盆。而清河坊歷史街區是寄托著無數杭州人舊日情懷的文化驛站,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老街區。作為杭州的歷史文化瑰寶,清河坊歷史街區在延續城市文脈、保留歷史在場中完成自我救贖和堅毅轉身,民間藝術奉獻了城市發展與文化建設的新途徑、新經驗。街區以商業為主體,文化為核心,遵循歷史脈絡擘畫百業百態,商賈云集,守正開新。保和堂敘述著藥鋪郎中與白素貞演繹的美麗凄婉的愛情傳說。擺“武大郎”燒餅攤的、穿長衫拉“西洋鏡”的、做剪紙的、玩泥塑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織草編的、烙葫蘆畫的、扎風箏的、轉風車的、吹蘆笙的、拉二胡的、演皮影的、搖撥浪鼓的、米上刻字的、蛋殼上雕花的,各色人等,紛紛亮出大雜燴式的絕技絕活,匯織出一幅活脫脫的市井風情畫卷,同構和重組了多元共存的民俗文化生態保護區與都市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區的人文景觀。街區舉辦的各種節慶會展活動,如民間藝人節、吳山廟會、元宵燈會、狀元迎親、民間茶會等節會文化活動,充分挖掘歷史文化題材,復活歷史語境、再現杭州繁華盛景,營造安居樂業、喜慶祥和市井,有力地拉動了文化和商旅同步增長,成為杭州彰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基地和重要空間。

    如今的清河坊歷史街區,既是杭州城“老字號”的集聚地,又是文化創意產業特色街;既是傳統的,又是時尚的;既是東方的,又是國際的;既是生活化的,又是極具創業活力的。追溯往日文化創造傳統,傳承優秀民族精神,使人更好地感受當下城市生活。清河坊給我們以極大啟示。

    城市歷史街區建設和文脈銜接,需要深入發掘、科學規劃、準確定位、以人為本、有序傳承,留住鄉愁,要精準保護、合理利用、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文化建設是一個長項工程,每一個環節和步驟必須有科學指導和學術支撐。民間藝術要在與市民游客受眾的良性互動中找準切入點,為群眾陶冶性情、升華境界提供娛樂休閑。

    崇文重教傳統使村落人文風情更濃,韻味更醇

    位于浙江省東部沿海地區的寧海縣是《徐霞客游記》開篇地和“中國旅游日”肇發地。寧海以“十里紅妝”特色婚嫁文化聞名遐邇,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古村群落更是寧海縣千百年歷史的縮影。寧海縣堅持村民主體地位,注重禮教傳統與家風文明建設,持續在鄉村文化保護中增強發展實力、改革活力、城鄉魅力、生態潛力、惠民能力。

    寧海古村落的潛在歷史文化價值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而愈顯光輝。箬岙古村褚姓家族謫系第一世祖褚世民,南宋理宗時曾任浙江省紹興路嵊縣“學諭”。褚姓后人承先遺澤,孜孜自讀,學而不廢。褚姓家族后代都是文化人,曾有“代代有鴻儒,舉村無白丁”之說。明清兩朝有“秀才”三十七名,故有“書香門第”之稱。現在,箬岙籍教授、工程師等人才輩出,得隴望蜀。

    清潭村不見豪華大宅、顯赫墻門,但聞耕讀風范、詩書傳家。其村內民居高不過二層,保留著明清浙東山鄉民居的實用、樸素和親情。如門戶相連,街巷相望,左鄰右舍,互可溝通,無人養狗守門,可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明初方孝孺留清潭張氏對聯:“恩垂浩敕家聲遠,業在詩書世澤長”。

    許家山鐘靈毓秀,耕讀傳家,村里人文薈萃,賢士輩出。力洋村歷來被稱為衣冠之族,文化之邦。東岙村有海的大氣、山的秀氣、水的靈氣、人的朝氣,精氣畢集,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城鄉民居建筑是“活字版”鄉土教材。其自然資源與其人文精神互為表里,和諧共生,是培養各類人才的良田與溫床。文化傳統是街區的“靈魂”,百年樹人,教育為本。街區、民居、建筑構筑起人才成長的絕佳環境,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并長治久安為良苦用心和百年大計。其曲徑通幽、拐彎抹角與繁復考究是崇文重教思想孕育出的托物敘事的神來之筆。傳統文化的內在品格與當代人文訴求一脈相承。

    民間故事傳說使社會秩序更穩,人氣更旺

    廣西南寧市青秀區“芭蕉香火龍”是廣西壯鄉特有的民間民俗文化現象。芭蕉香火龍文化蘊涵壯族人民行善感恩、生態和諧、團結協作精神情結。多少年來,這世代相傳的民間故事傳說和民間民俗祭祀活動,已經深深地扎根于青秀區各村鎮民眾之中,與村民的生活融為一體,長盛不衰。

    芭蕉香火龍文化的優承和弘揚,對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以及生態文化、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很多農民因為參加這些民俗傳統展演活動,而建起了相對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自覺遠離蠅營狗茍之習。青秀區長塘鎮楞仲坡村、伶俐鎮獨嶺村布蒙坡、劉圩鎮那烈村,幾百年來,村子和睦相處,從未發生斗毆偷盜等現象;南陽鎮雄會村2000多人口,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沒有一人因違法犯罪受過刑事處罰。從這一個個例子可以看出,民間傳說演繹出的信仰,對維護社會穩定,陶冶人們高尚道德情操起了積極的作用。

    湖北省宜昌市青林寺謎語村蜚聲全國。青林寺村民以謎會友,蔚然成風。他們提供謎事活動,提升農民文化知識和科學意識,無論天上地下、山川河流、動物植物,抑或生產農具、生活用品、生活現象,甚至來客姓名,皆可入謎。人們通過猜謎活動,既保留發展了這一獨特的民間文學品類,又傳播了知識,交流了經驗,還潤滑了人際關系。

    傳統節日文化使民族凝聚力更強,認同更堅

    我國傳統節日盛大和隆重。節日展現中國人對傳統的堅守、對民間信仰的執著。

    9月16日,浙江省象山縣半島漁民迎來了東海全面開漁的日子。漁村人潮洶涌,傳統民俗祭海儀式莊嚴舉行。祭祀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形式,在溝通人與自然中起到積極作用,而祭祀活動是定期進行的。圍繞這些歲時節令形成的風俗體現著人類對自然變化、社會生活的心理調節與適應。

    節日和習俗滋潤著民族的文化情懷。咸寧市咸安區桂花鎮大屋雷村的中秋祭月與拜月民祭習俗,具有民間自覺的傳承愿望和持續空間。咸安區種植桂花、苧麻,由民間文化和信仰習俗催生與推動了麻棉紡織業、桂花酒桂花茶等衍生產品以及旅游經濟的發展,顯示出民間文化強大的內生動力及保護利用發展的實績與功力。在這里,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已成為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量化參數。

    湖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充分尊重了當地民族同胞意愿,使自然與人文和諧協調。湖南江永瑤族地區的女書習俗保護將自然環境與節日文化、歌舞活動、女紅傳統協調起來,摒棄了那種通過商業利用、資源競爭和文化造假等掠奪性開發毀壞民族文化的“濫采濫伐”行為。

    城鄉建設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需要在全面深入的調研基礎上,摸清家底,明確保護對象、傳承主角和責任主體,充分認識發展及保護現狀,深刻把握在地區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遵從民意,并在與民眾共商共議共享共建中推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明確民眾主體地位,積極發揮民眾在保護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尊重民眾創造、民眾享有、民眾保護、民眾傳承的民間文化規律。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精品伊人久久香线蕉|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国产精品乱子乱XXXX| 久久人人做人人玩人精品|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2020国产精品自拍|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污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二区三区免费播放心| 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影院永久网址| 国产精品视频九九九|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软件 |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国产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www好男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价格|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下载| 国内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呦小j女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黑人巨大精品播放|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福利| 精品国产不卡在线电影|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久久中文字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