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劉開基,只為旗幟高高飄揚在太岳山上
    來源:《映像》2021年第10期 | 蔣殊  2021年10月11日08:40

    導 語

    1942年秋到1945年春的太岳山中,一個核心人物,一群堅定的跟隨者,懷著一個堅定的信念,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義無反顧,浴血前行。

    1971年,劉開基在興縣蔡家崖晉綏干部會議會址

    1912年農歷正月二十二,正值新春。一個嬰兒在太岳山中的沁源縣誕生,讓幾代以放羊、種地為生的雇農劉家無比開心,為他起名“新春仔”,希望這個春天降臨的新成員能給家庭帶來好運。

    只是他們不會想到,這片窮困的土地也不會知道,三十年后面對日寇鐵蹄入侵,這個啼哭聲并無異樣的“新春仔”,會成為這片土地上對敵斗爭的領頭人。

    “新春仔”很快有了學名,叫劉開基??墒?,靠給地主打工的家庭實在太窮了,以至于他的大哥、大弟、小弟均在六七歲時因饑餓與肺炎夭折,隨后五妹也因病死去。劉開基成為劉家唯一幸存的兒子。父親知道讀書重要,無奈連肚子都填不飽的日子,哪里去找書的影子?讓父親沒想到的是,極其聰明的劉開基竟會自己偷空跑到城東五龍廟一家私塾,主動幫先生干活。

    貧苦人家的小孩,很快討得先生歡喜,讓他一邊干些力所能及的雜事,一邊旁聽,度過關鍵的兩年半識字生涯。

    到了10歲,劉開基必須開始勞作了。先是替家里賣豆芽,砍柴。14歲起便外出到酒坊、粉坊干雜工。

    貧困交加,跌跌撞撞,劉開基個頭卻不低。也因此,雇主經常把14歲的少年當作成人使喚,無論挑還是扛,一次就是200多斤重物。最累的時候,他挑完谷子又磨麥子、背糧食,最終從樓梯上摔下來受傷。地主家卻因毀損了一袋糧食將他毒打一頓,另加別的懲罰。

    泥瓦工、拉炭、送貨、耕種,一直到20歲。

    1926年,共產黨領導的早期秘密革命活動在沁源悄然鋪開。15歲那年,一個“平等”的新詞匯突然出現在劉開基世界里,打開他的視野,讓他瞬間產生了對“革命”的向往,而且“心情越來越強烈”。1930年,沁源縣共產黨組織的奠基人之一、被沁源人民尊稱為“董老人”的李素卿,與中共地下黨員宋乃德聯合開辦了農民夜校,一邊教農民識字,一邊啟發農民的階級覺悟,宣傳馬克思主義革命真理。本就識得一些字的劉開基,便成了夜校的忠實學員。

    一粒火種,在他心田播下;一種信念,從他內心升起。

    而劉開基在趕車拉貨途中結識的洪幫組織帶頭人、當地農民領袖朱秀芝,很快與他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進而成為抗日路上的生死搭檔。

    1937年8月,中共沁源地下黨以犧盟會的名義組建了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裝。作為一名工作人員,劉開基在春節來臨之際直接將“好男兒直赴前線,稱好漢平滅日寇”的春聯貼在家門上。

    1937年9月,八路軍向太岳山脈悄然挺進,這是黨中央與毛澤東根據華北抗戰局勢變化作出的戰略部署。隨后,八路軍一二九師地方工作團、山西青年抗戰決死一縱隊十二中隊、民運工作隊先后抵達沁源,發動群眾創建了地方武裝,成立了沁源縣抗日游擊團,打開沁源抗日根據地的新局面。

    這一年12月,中共沁源縣委恢復建立。當月,劉開基經本縣宋保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往縣三區(今王陶鄉)任犧盟會協助員,從此走上專職革命道路。

    彼時,劉開基這個家中唯一的兒子,已將父母托付堂弟,而他則把身心完全交付這片土地。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竟是因為工作隊缺糧而向父親討要。為了擴大黨的武裝力量,他成功地動員朱秀芝參加了抗日組織,并于1938年在沁源官軍村胡家廟成立了“洪元抗日游擊隊”,隊長就是朱秀芝。次年2月,又在游擊隊基礎上組建了沁源縣抗日游擊大隊,朱秀芝升任大隊長,實現了全縣抗日武裝的統一領導。

    然而,道路是曲折艱難的。抗日工作屢屢受到來自縣公道團、舊縣政府等多方面的阻撓,有一次劉開基甚至被一群地痞流氓扔進冰冷的沁河中。彼時正值冬日,寒風凜冽。劉開基忍著寒冷,在水中繼續高呼“抗日救國”,大聲斥責敵頑勢力賣國求榮的行為。

    1938年正月二十,正值新春佳節,日軍在人們毫無心理準備的午后空襲沁源,縣城立時陷入火海,一家正在營業的鹽店當即便有21名店員與顧客被炸死,許多百姓被炸死、炸傷在家中或路上。4月,日軍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發起“九路圍攻”,47天空襲過后,西路日軍二十師團2000余人的部隊進入沁源,瘋狂攻擊抗日軍民七天七夜。

    同年8月,劉開基受命擔任沁源二區(今郭道鎮)分委副書記。他不斷在群眾中宣傳抗日救國主張,擴大抗日隊伍。在他的帶動下,無數青年積極投身抗日,加入八路軍行列,包括原本打算投奔國民黨的青年,甚至有年僅14歲的少女。

    劉開基的追隨者,越來越多,隊伍越來越大。

    形勢,也越來越艱難。1939年7月3日,駐山西日軍5萬余人發起對晉東南的“一號作戰”。8月7日,同蒲、白晉線日軍第一〇八、一〇九師團,以及第九混成旅團,四面合圍沁源,妄圖一舉撲滅我太岳區首腦機關及主力部隊。八路軍三八六旅和決死一縱隊一、三總隊邊掩護縱直機關與山西第三專署、上黨銀號轉移,邊與日軍展開兩天兩夜的浴血奮戰。過程中,決死隊500余名抗日將士壯烈殉國。

    秋風嗚咽,萬樹齊哀。

    1940年到1941年,敵后抗日進入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刻。彼時,沁源除太岳區黨委,還聚集了山西第三專署的白晉路西辦事處,八路軍主力三八六旅及總部特務團,山西新軍二一三旅五十七團和汾城、襄陵自衛隊,以及來自晉中、晉南13個縣的縣級機關與地方干部。

    彼時的沁源,堪稱太岳區“小延安”。然而工作也進入前所未有的困難與轉折期。

    1940年1月,劉開基擔任中共沁源縣委副書記(書記暫缺)兼縣抗日游擊大隊政委。為支援抗戰,全縣迅速組織掀起開荒及大生產運動。同時,他與朱秀芝一起帶領民兵,積極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粉碎日軍的一次次進攻。在1940年8月份進行的“百團大戰”中,中共沁源縣委和抗日民主縣政府積極組織動員,2000多民兵與民工組成的擔架及運輸隊隨軍奮戰在一線,抗日游擊大隊及民工更是與留守部隊連續出擊同蒲、白晉兩線,阻擊了日軍向正太路榆(社)遼(縣)方向增援。

    1941年元旦這一天,為便于開展工作,中共太岳區黨委與專署決定,以朱鶴嶺為界,將沁源分設為沁源、綿上兩個縣治,劉開基擔任中共沁源縣委書記。

    受命于危難,劉開基迅速著手,展開反“掃蕩”工作。

    而受到重創的日軍,也開始了瘋狂大報復。

    一九四二年,正值秋收天,

    日本鬼子橫行霸道進攻咱沁源,

    又殺人又放火,真呀么真野蠻,

    從此后沁源人民遭下了大難。

    半夜就起身,雞叫就爬山,

    沁源人都住進深山里面,

    鋪黃蒿蓋百草冷水拌炒面,

    多少人白天黑夜眼望著延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懷奇等人創作出《回延安》,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沁源百姓生活。

    1942年10月中旬,日軍開始秘密向沁源周邊集結部隊,陸續在同蒲、白晉鐵路和臨屯公路線上設立駐扎點,主力是其第三十六師團二二二聯隊齋藤、鹿野兩個大隊及六十九師團六十旅團伊藤大隊。

    他們發誓要血洗這片土地,征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六十九師團,是侵華日軍的一支老牌部隊,代號為“勝”。伊藤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炮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一個衛生隊,一個工作隊和一個苦力隊。另有偽軍一部,共7000余人。

    種種跡象讓縣反“掃蕩”指揮部察覺到,敵人這次“掃蕩”與以往不同,他們妄圖配合政治上的懷柔,一步步“蠶食”太岳根據地。沁源,不得不作長期打算。

    全民大轉移。這個想法,不是隨意從領導層腦子里跳出來的。縣反“掃蕩”指揮部決定,將百姓與敵人隔離,是剝奪敵人掌握主動的完美開篇。

    可是,即將入冬了,舍棄熱炕頭,進入一座一無所有的深山?一些老者當下便老淚縱橫。

    動員工作,和風細雨展開。黨員出來了,干部出來了,民兵出來了,積極分子出來了。一家一家走訪,一戶一戶動員。擺事實,講道理。擔心到外村無法安置的,把對方村干部請來動員;家里人力不足搬不走東西的,民兵頂上;無理由堅決不走的,動員理解的親戚前來說服。

    猶豫,矛盾,牢騷……一點點被化解,人們默默做起準備。

    果然,10月20日,日軍兵分七路,向沁源、綿上發起進攻。

    夜里10點,劉開基接到各據點敵人已經向這里開進的緊急情報后,果斷下令:“將縣委機關與城關群眾從城里轉移出去!”

    從城關開始,首腦機關、主力部隊,連同群眾一起,連夜大轉移!

    敲鑼,打鐘,聲聲傳遞出不容遲疑的信號。

    被窩里爬起來,挑燈坐起來,埋藏物品,燒光柴草,拔去磨芯,填掉水井,殺雞宰羊。鍋,碗,瓢,盆;米,面,菜,鹽;鋪蓋衣物,甚至桌椅板凳,挑在男人肩頭,掛在女人臂彎。孩子們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跟著隊伍向山中行進。

    10月下旬的天氣,瑟瑟冷風回蕩在太岳山中。月光幽幽,灑在沁河兩岸;星星點點,照在溝溝坎坎。人群有些雜亂,卻沉悶無言。

    轉移出城的戰士、民兵與游擊隊,反身封鎖了城內的日軍。只要有人一出據點,就給打回去。

    而日軍占領的縣城,平素繁華的街上,只剩下一家酒鋪,一家蒸饃店,以及他們自己開辦的一家“慰安所”。稀稀疏疏的燈光,偶爾響起的野狗叫,死寂得讓人恐懼。

    不僅找不到做事的百姓,自己倒成了困獸,日軍羞愧不已,憤怒無比,常常星夜出發,揮著血淋淋的刀槍,向深山與林區進發。

    沿途百姓一群群被抓,一批批被殺。

    跟著轉移到山中的縣反“掃蕩”指揮部很快決定,將敵占點線安沁和二沁大道兩旁離據點十里、離大道五里以內的群眾,也全部轉移。

    23個村莊,加上離沁源城最近的城關,共有3200多戶人家、1.6萬多人。而且要丟掉他們賴以生存的4.2萬多畝耕地啊。

    可是,這一步棋不得不走。與其被圍困,不如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把敵人圍起來困起來,再逼走。

    11月下旬,又一場秘密大轉移開始了。

    局勢混亂,秩序安穩,紀律嚴明。

    一條條山路,一道道山梁,如蟻的人群,趁著星夜,向深山挺進。

    短短五六天時間,1.6萬余人的秘密大轉移全部完成,創造了沁河兩岸寬十里,長百里內無人煙的奇跡。

    “把碾子、磨子、水井,都破壞掉!”一聲令下,一條線上的生活用具全部被毀。室中空空,倉中空空,甕中空空。井中打上來的水,散發出陣陣惡臭。無奈,日軍只好到幾里外的沁河去挑。然而那流淌著清潾潾沁河水的河邊,早已有神槍手在等待狙擊。他們才知道,挑水也會死傷。于是不得不讓士兵持槍保護挑水人,并從兩個人增加到一個班。

    盡管如此,卻依舊免不了丟掉性命,并且常常連水桶也要失蹤。

    夜晚的入睡,更覺凄涼。架床無木板,炕上無席片。無奈的敵人只好找來雜草鋪在身下。沒有柴火,只好將門板拆下。

    人無糧,牲口無草料,只好殺馬充饑。

    一座蕭瑟的城,只剩寒流。

    伊藤不得不向臨汾師團司令部求援:“來到這里沒有人,沒有水,沒有糧,天天有病倒的……”

    百姓的山中生活,何嘗不也是艱難萬分?!鞍滋煦@山山,黑夜鉆庵庵?!苯豢卩l胡家廟村92歲的胡鳳義老人清晰地回憶當年。

    流離奔波,天氣一晃就冷起來。畢竟走得急,畢竟沒做長遠打算。無衣替換,無家御寒。病痛隨之而來,年老的,體衰的,孩童們,都抵抗不住這惡劣簡陋的環境,一批批人倒下了。

    陳賡曾在當時的日記中寫道:“抗疫無藥——老百姓病太多。”

    要看病,要吃飯。關鍵的是,要回家。

    “回去吧?!痹S多百姓這樣說。

    “先回去吧?!庇懈刹窟@樣建議。

    這些說法與建議,都是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

    主張群眾回城去的干部,提出可以像別的地方一樣,搞合法斗爭,也就是給敵人成立維持會。

    “這樣的話,黨組織,黨員就都要回城作隱蔽斗爭。”劉開基一鍋一鍋地抽著煙,思考著,始終不點這個頭。他知道,這是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是個被動的、消極的路子,也是一條危險的路子?;厝?,就是向敵人妥協,態度上就輸了。他更明白,能不能頂得住敵人,不僅關系著以山西為中心的敵后抗戰能不能堅持,更關系著華北抗戰能不能堅持,乃至直接牽動著全國抗戰的命運。沁源的決策,至關重要。沁源一戰,不僅僅是沁源人民保衛家園的戰斗,更是一場保衛與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戰斗。

    然而,如果強迫群眾留在山中,能保證一萬多名群眾活命嗎?

    寒風,只管呼呼地吹,吹冷人的身體,更吹冷人的心。

    “決不維持!”這是當時縣委制定的戰略目標,目前的關鍵任務,是他們必須要給群眾找一條活命的路子。

    “相信黨組織,依靠群眾?!弊罱K,劉開基決定把權力交給群眾,他帶著黨員干部,深入到山溝里的群眾當中,大規模展開“誓死不回城維持敵人,永遠不當亡國奴”的民族氣節教育,組織所有轉移出來的群眾進行大討論:回不回去?如果不回去,怎樣與敵人斗爭到底?

    “現在咱們面前有三條道兒:一是回城;二是逃走;三是斗爭。”

    這時候,主張回城的干部先說話了:敵人是主動的,我們是被動的。

    劉開基答:敵人殺人放火是主動的,我們要是回去則是被動的,是因為無能,最終趕走了群眾。

    “群眾頂不住這種苦。”

    “苦是真苦,可窮人啥苦沒吃過?關鍵問題是,我們領導人要和自己怕苦的情緒作斗爭,克服畏難悲觀思想?!?/p>

    “群眾怕死?!?/p>

    “誰不怕死?鬼子不怕死為什么出來戴鋼盔,回去鉆碉堡?問題是誰能殺死誰。”

    “敵人可怕?!?/p>

    “日本強盜怎么不可怕?可山是我們的山,路是我們的路,群眾是我們的群眾,為什么會沒辦法?”

    “鬼子賴下不走了,怎么辦?”

    “敵人厲害,頂多是塊石頭,沒有根,不能生長。我們弱,是草,可有根,能生長。”

    “拿命去碰敵人太危險。”

    “不危險就不叫斗爭,不危險就不叫尖端,不危險就不叫技術。千鈞一發,我們就要叫這‘千鈞一發’變成通向對敵斗爭勝利的現實?!?/p>

    “敵人扎下那么多據點,你怎個打呀?”

    “擠!一點一點擠,一個一個擠,把這里的敵人擠走了,那里的敵人就動搖了。再一擠,他就逃跑了?!?/p>

    “人只有一條命,誰不怕死?”

    “打仗就是去送死嗎?不是,只有消滅了敵人,才能保住自己的命?!?/p>

    ……

    一來一往,劉開基硬是以自己宏大的格局與出眾的智慧說服了想回城的人。所有的群眾也從這些對話中汲取了力量,有過動搖的人,也堅定了信念,那就是留下來,那就是斗爭到底,那就是“寧可餓死在山里,也不回去搞維持”。

    緊接著,中共沁源縣委決定將長期反“掃蕩”的方針改為長期圍困敵人的方針,將沁源縣反“掃蕩”指揮部改為“沁源縣對敵圍困斗爭總指揮部”,由山西新軍決死第一縱隊三十八團團長蔡愛卿任總指揮,縣委書記劉開基任政委,集黨、政、軍權于一體,實行一元化領導。又組建了城烏聯合鎮公所和城烏鎮黨總支。其他各主要隱蔽點也相應建立了黨組織,全縣4支反“掃蕩”游擊隊,11個戰區指揮部也很快建立。

    為安撫人心,城烏鎮總支部為適應轉移山上群眾工作需要,專門在烏木溝與永寧溝之間的西塔子溝建起一個鎮公所。

    只是一個簡陋的房子,卻猶如定海神針一般扎在百姓身邊,更扎進百姓心里。難民們從溝里各個方向出來,遠遠都要先朝這里望上一眼。

    “鎮圪垯”,這是百姓給的名字。一個土圪垯,鎮定了百姓的心。

    黨員干部們又出動了,深入一條一條山溝,推開一扇一扇大門,走進一戶一戶人家,對人數,年齡,男女,身體狀況,糧食及衣物情況細細摸底。對于表現好的百姓,及時表揚;對遇到的困難,及時解決。餓了,就跟著百姓隨便吃一口粗飯;晚了,便索性與百姓擠在一盤炕上睡去。

    為了保障百姓的正常生活,縣圍困指揮部設法在沁縣、平遙、洪洞、霍縣及河北邢臺、邯鄲等敵占區開辟了地下貿易客棧;在根據地內的王勇、柏木、支角、韓洪等離敵人據點較遠的地方開辟了新的集市。還特別發放了商業貸款,鼓勵和組織小商小販外出販運物資,按照“用我所余,換我所需”的原則,讓百姓按需自由交易。

    簡陋而清貧的山中,有了笑聲。大家暗暗抱定一個信念:為了進攻的退讓。

    可是,畢竟山中險,山中冷,山中餓,山中難。也常常,跑著跑著就沒了命。

    可是,沁源人還是要奔往山中。

    沁源的山中,彌漫著一種無形卻神秘的力量:“要圍困,不要維持”“家家不維持,人人反維持”。

    “沁源人不能有一個當漢奸!”對縣圍困指揮部發出的強音,沁源百姓堅定回應。

    《陳賡日記》1943年3月12日記載,“60歲寡婦出嫁,賣小孩,偷,面黃肌瘦。士紳、地主亦然。每日兩頓,普遍吃糠,但誓死不維持。以上永寧溝”。

    之后,縣圍困指揮部又組織群眾回城搶糧,春天搶種,秋天搶收,開荒,生產大競賽,為百姓生存與持久的對敵斗爭建立起保障。

    二沁大道上的民兵,還在決一旅著名軍械改革能手、工兵排長聶培章的帶領與指導下,發明出石雷,培養出地雷能手。1943、1944兩年間,二沁大道上441名敵偽就在神不知鬼不覺中被雷化為灰,近500名敵偽在地雷陣中折肢斷腿,負傷逃命。

    “踏上二沁路,等于進了棺材鋪?!币淮未螔暝螅哲娊K于服輸了。最困難時,不得已把幾十匹軍馬都殺了吃。

    圍困期間,如二沁大道這樣的地雷陣,布滿沁源山中。民兵們的智慧層出不窮,創造出各種磁雷,包括瓶瓶雷、罐罐雷、盆雷、碗雷、缽雷、甕雷等,甚至連小孩子玩的瓷娃娃都是雷,不僅防水、防潮、容易制造,殺傷力還大。在這些地雷與其他武器的助力下,沁源山中新奇戰術不斷涌現,“鋪雷運動”“擺死狗陣”“蘆柴封鎖”“陷馬坑制敵”“號炮動員”“泥神罵陣”“毀井斷源”“乘機劫敵”“牌樓迎敵,草人爆炸”“鑼鼓喧天,噪聲擾敵”“狼煙號火,起火聯絡”“清掃街道,神桌祭法”等十多種戰法,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搞得敵人暈暈乎乎。

    長期的斗爭,也產生了李學孟、張法中、趙正中、任彥、賀逢光、余文海、鄭士威、李德昌、史載轅、郭三魁、范田則、韓相虎、續水成等一大批當地民兵英雄。他們以鮮血與生命,捍衛著腳下的土地。

    1944年1月17日,距春節還有8天。一個振奮人心的聲音,越過江跨過河翻過太岳山傳來,“抗戰以來的長時間中,敵后軍民以自己的血肉頭顱,寫出了可歌可泣的英勇史詩,在這無數的史詩中間,晉東南太岳區沁源八萬軍民的對敵斗爭,也放出萬丈光芒的異彩?!?/p>

    說的正是太岳區,是沁源的八萬軍民,聽,“八萬人口的沁源,成了日軍堅甲利兵攻不下的堡壘,成了太岳區的金城湯池……模范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后抗戰中的模范典型之一。我們向沁源軍民致敬,祝沁源軍民保持這光榮的地位。沁源軍民要更加團結起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你們將無堅不摧?!?/p>

    這是中共中央機關報——延安《解放日報》當日發表的一篇社論,題目是“向沁源軍民致敬”。

    全國的溝溝坎坎,一下鋪滿來自沁源的聲音。

    隱蔽在大山深處的人們沸騰了。收到這個春節最好的禮物,他們激情澎湃,斗志昂揚,乘勝追擊,兒童、婦女、老人、綠茵劇團齊上陣,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最終將敵人趕出沁源。

    從1942年秋,到1945春,艱苦的兩年半時間,“哪里發生問題多,哪里就能找到黨組織,找到劉開基”。八萬沁源百姓在劉開基的帶領下,對敵作戰2730次,斃傷敵偽3078名,生俘特務漢奸245人。兩年半時間,900多個日日夜夜,八萬沁源人也付出巨大的代價,百姓近一萬犧牲,一萬多致殘。

    時任太岳區二地委書記、親自參與指導沁源圍困戰的史健曾說過,“沁源‘兩年半’的勝利,和啟用了一個有覺悟、有群眾基礎的當地人有重要的關系?!?/p>

    他說的有覺悟、有群眾基礎的當地人,便是劉開基。

    正如1944年2月4日的《解放日報》報道中所言:“人民的公仆——抗日政府,和人民的兒子——八路軍、決死隊、游擊隊,是和群眾一起打發著日子的?!?/p>

    1942年秋到1945年春的太岳山中,一個核心人物,一群堅定的跟隨者,懷著一個堅定的信念,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義無反顧,浴血前行。

    八萬沁源人,在危難襲來之際不屈不撓,萬眾一心,排除萬難,聯手唱響一曲保衛家園之歌,悲愴淋漓,艱苦卓絕,蕩氣回腸,譜就一種獨一無二的沁源精神。

    兩年半,家散了,但黨組織沒有散,百姓沒有散,反而越聚越攏,越戰越強。

    最終,沁源人披荊斬棘,走向終點,讓鮮紅的旗幟高高飄揚在太岳山上。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百度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 国产自产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麻豆|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1| 91久久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99久久精品毛片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最新| 久久精品加勒比中文字幕| 日本内射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99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99热在线精品免费全部my|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五月天强力打造|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导航|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日韩经典|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2021| 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