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友權:文藝評論,請勿忽視“房間里的大象”
8月15日羊城晚報推出“新文藝評論”專題討論以來,多位專家學者紛紛發表看法。
新文藝評論也是在新的媒介語境下的文藝評論:4億多讀者,1000多萬寫手,2800多萬部作品,日益走向世界……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網絡文藝已成為不容忽視的“房間里的大象”。
除了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網絡綜藝等日益發展壯大,與此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值得關注的新現象。評論家該如何有效介入?網絡文藝評論是否已經形成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和評價標準?
針對以上問題,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分會會長歐陽友權——
整頓“飯圈文化”很有必要
羊城晚報:目前在大力整頓“飯圈文化”,作為一名網絡文學評論家,您如何看待網上的飯圈、打榜、直播等現象?
歐陽友權:我覺得整頓還是很有必要的。這么多年來,網絡文藝處在一個野蠻生長的狀態,它需要規范。一方面網絡文藝涉及的人數多,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問題,尤其是青少年世界觀、價值觀的建立。一個不健康的圈子,對青少年的身心成長是不利的,對于整個社會文化建設來說也是不利的,所以整頓“飯圈”很有必要。
羊城晚報:在這種整頓和治理中,網絡文藝評論家們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歐陽友權:我們作為網絡文藝評論家,應該積極發聲,站在一個正確的立場上,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對于錯誤的、不健康的東西要提出鮮明的批評。但主要還是一個引導的問題,尤其是對一些年輕的粉絲。
早期網絡文學也經歷過野蠻生長的時期,后來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引導其發展,你看現在網絡文學整體來說就比較干凈了,基本沒有暴力、血腥、情色等內容。
當然,最重要的是思想觀念要轉變過來,這個過程需要引導,一個是輿論的引導,一個是觀念的引導,還有理論上的建構,這都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網絡文藝評論界的研究者,特別是學院派的職業評論家,積極上網發聲,引導網民在網上形成一個正確的評論風氣。
羊城晚報:在這個過程里,也有人擔心會不會影響網絡文藝的活力?
歐陽友權:之前我們做過一個網文行業調研,問卷調查了100多位網絡文學“大神”,他們也反映了這個問題,對于網絡文藝的整頓很有必要,但是也需要給寫作者必要的創作空間。比如一句“黑夜總會過去”無法過審,因為里面有“夜總會”三個字,這不是鬧笑話嗎?
既要堅持正確導向,又不能過了頭,尤其是網絡文學,設置太多的敏感詞會導致很多網絡作家很多東西沒法寫,讀者的閱讀體驗也不好。
文學是人學,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才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如果把這部分都去掉了,那文學又重新走到公式化、概念化、臉譜化的道路上,網絡文學的路子也會越走越窄,所以還是要把握度。
主要是從宏觀上把握,在大的原則、價值觀、社會效益、社會影響等方面,避免網絡文藝走偏方向。同時,在大原則之下,還是要給網絡文學包括網絡藝術的創作者多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的文學藝術才會豐富多彩。
技術只是工具,無法取代文藝評論家
羊城晚報:“飯圈文化”也在網絡文藝評論研究的范圍內嗎?
歐陽友權:當然,這也是屬于網絡文藝評論中的一部分。所謂網絡文藝評論,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廣義層面就是指所有的有關網絡文藝的評論,這個評論可以是線上的評論或自媒體的評論,也包括線下的,在傳統媒體中的相關評論;狹義層面就是指線上的有關網絡文藝問題的評論,大多數的網絡文藝評論還是健康的,不能籠統地都否定掉。
羊城晚報:當下網絡文藝體量非常龐大,網絡文藝評論家該如何有效介入,技術會參與進來嗎?
歐陽友權:就網絡文學作品來說,確實篇幅很長,尤其是類型小說動輒幾百萬字,上千萬字,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文學評論工作者,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我向來就提倡要“從上網開始,從閱讀出發”,不閱讀作品是沒有發言權的。
評論者首先要讀作品,要了解網絡文藝生產傳播的規律,一開始肯定要花足笨功夫。后面再慢慢總結規律和方法,比如500萬字的一部小說,你不需要把每個字都讀下來,確實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你的眼睛也受不了,你可以挑選10萬、20萬字精讀,其他可以掃讀,大致就能了解一個作家的寫作特點和水平。
現在網絡文藝范圍很寬,傳統的文藝形式網絡上都有,網絡音樂、網絡影視、網絡綜藝、網絡網游,網絡動漫等,面對如此寬廣的范圍,我覺得可以放到網絡文化的范疇中解讀,尤其是一些粉絲飯圈等現象,它涉及的主要是青少年文化,把這些作為文化現象研究,更貼近對象實際,也更契合對象的特點。
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文藝還會出現新的藝術形式,也會帶來新的研究對象,技術也會成為網絡文藝評論的重要助手,尤其是數據的統計。但技術只是一個工具,無法取代文藝評論家的位置,因為價值判斷還是要靠人去把握。
羊城晚報: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網絡文藝評論發展到今天,有哪些進步和變化?
歐陽友權:我是1999年開始研究網絡文藝的,重點在網絡文學上。那個時候網絡文學的研究非常邊緣化,大家都不太重視,覺得網絡文學都不算文學,直到今天還有某些傳統的作家和資深的評論家對網絡文學依舊抱有偏見。
不過偏見慢慢少了,研究的人也越來越多。2004年召開全國首屆“網絡文學與數字文化”學術研討會,全國也就找來一二十個人。
今年六月舉辦網絡文學的研討會,最后出席人員一百多,如果不是受疫情影響,會超過兩百人。而且現在很多高校都有專門的研究團隊,很多高校也開設了這方面的課程,可以說,現在網絡文學的研究和評論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了。
現在光網絡文學就有4億多讀者,1000多萬寫手,根據公布的數據,網絡小說已超過2800萬部。如今的網絡文藝就像“房間里的大象”,發展迅速,非常熱門,你想視而不見都不可能。
羊城晚報:聽說現在網絡文學早已走向世界,非常受外國讀者的歡迎。
歐陽友權:確實,中國的網絡文學已經走出去,成為中國文化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這比傳統文學做得好,傳統文學走出去較難,影響力還非常有限。
羊城晚報:網絡文學為什么在外國這么受歡迎?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來吸引人。國外的讀者也想看到好的故事,尤其是帶有中國傳統色彩的故事,比如武功、修仙等,對他們還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網絡文學類型豐富,節奏快,一個故事套一個故事,不斷有爽點和淚點,能夠打動人心。
有人說中國的網絡文學與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劇并列為世界四大文化現象,我覺得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它確實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評論家要成為“網蟲”
羊城晚報:目前網絡文藝評論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評價標準嗎?
歐陽友權:還沒有,現在正在建設過程當中。但是慢慢我們已經摸索出了幾個大致的標準。傳統文藝評價主要是思想性標準和藝術性標準,這個是網絡文藝評價需要繼承的。同時網絡文藝還需要有自身獨特的評價維度,比如產業性標準、網生性標準、影響力標準等。
產業性不是唯一標準,但是沒有產業,這個行業也難以生存下去。“網生性”,具體來說就是在網上生產、存在的作品特性。有人認為傳統文學放在網上也是網絡小說,這種觀念不對。
網絡在網絡小說的創作中,不僅僅是一個媒介或者載體,它已經深入影響了創作的理念、形式和評價,網絡不僅是載體,還是文學“生產車間”。
網絡創作是離不開網友、離不開文學讀者的,文學網民一方面是他們衣食父母,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的導師,網絡的互動會干預創作,甚至直接影響創作的走向。影響力標準,包含讀者影響力、社會影響力、文學影響力、文化影響力、傳媒影響力、產業影響力等。
羊城晚報:有人說當下網絡文藝評論普遍缺乏有深度的專業評論,但廣大網民又迫切需要,您怎么看?
歐陽友權:專業評論的缺乏主要還是因為人才嚴重匱乏造成的。雖然現在研究網絡文藝的人越來越多,但是與龐大的作品相比,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沒有充足的評論力量進來,尤其是傳統的評論家還沒有深度介入這個新領域。年輕的評論家進來了也需要一個熟悉提高的過程。而且,對網絡文藝的研究和關注也不夠深入,已有的評論家還需要朝著專業評論方向努力。
這與評價體制也有關系。網絡文藝評論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可是在高校學術評價中,網絡上發表的文章無法參與職稱評定,大家缺乏動力,精力也被傳統文學研究占據了。
羊城晚報:具體該如何改變?
歐陽友權:網絡文藝評論任重道遠,不僅僅是閱讀量很大的問題,還要結合網絡文藝的特點、市場反響、讀者粉絲對作品的看法和評價來做出判斷。不能簡單拿傳統標準套在網絡文藝身上,直接套用,會產生隔膜感,讀者不買賬,創作者也覺得你的評價跟他沒啥關系。
網絡文藝評論要產生影響力,評論家一定要做學者型粉絲。學者粉絲的參與,一方面可以提升線上評論的水平,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引導大眾粉絲正確地看待網絡文藝作品。
要鼓勵上網,在線上參與評論,不能一直在線下發表評論。網絡評論通常有短平快的特點,三言兩語就能說到點子上,不需要長篇大論,學者的介入,對于網絡文藝的繁榮發展都是有好處的。
評論家不僅要走近網絡,更要走進去,讓自己成為“網蟲”,這樣才能真正了解這個行業,了解其中的藝術特點,才能做出專業的評論。
傳統文學最終會并入網絡文學
羊城晚報:關于網絡文藝評論,目前的前沿問題是什么?
歐陽友權:現在研究網絡文藝的熱點話題還是比較多的,比如:網絡文學的主流化和經典化問題,高質量發展問題,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與批評標準問題,類型文學走向問題,商業化對網絡文學發展本身的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網絡作家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和成長問題,等等。
羊城晚報:在新的時代,應該如何推動網絡文藝評論的建設?
歐陽友權:要多管齊下。首先是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其次是平臺的建設,目前沒有一家全國性的關于網絡文藝評論的專業期刊,線上、線下平臺都需要開拓;還要有國家政策的扶持,鼓勵大家參與網絡文藝評論。
羊城晚報:當前對網絡文藝的評價還有哪些亟待糾正的偏見?
歐陽友權:還是有很多的,比如有人說網絡文學都是垃圾,還有人說網絡文學都是些業余創作者,都是為了掙錢才寫作的,是唯利是圖的產物。還有對于網絡文學中的創作技巧也存在偏見,比如類型小說里的瑪麗蘇、金手指、打怪升級換地圖等這些東西,質疑它的存在價值。
其實,走進去以后,會發現它還是很有價值的,能夠反映生活當中的很多細節,能表達一些特定的對于人的一種關懷。
傳統文學的路子有“窄化”趨勢,網絡文學的路子會越走越寬,傳統的文學現在是實際上變成一種精英文學、圈子文學、貴族文學了,離大眾越來越遠。
網絡文學、網絡藝術則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它適應年輕人的特點。將來文學的天下是屬于網絡文學的,傳統文學最終會并入網絡文學,而不是網絡文學走向傳統文學。因為將來所有的文學都將通過網絡等新媒體來傳播,媒介的變化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