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事業繁榮發展 ——上海作家協會五年工作綜述
2021年6月26日,上海作協在上海圖書館舉辦“跨越世紀的輝煌——原創詩歌朗誦會”
中國作協九代會以來,上海文學界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強化政治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大力推動重點文學創作,高度重視培養文學人才,持續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積極推動對外文學交流,深化推進作協改革服務,推動文學事業在新時代取得新發展。
一、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
五年來,上海文學界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黨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精神。上海作協先后組織會員舉辦或參與各類學習培訓班,圍繞重大節點召開座談會,同時利用各種文學活動宣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引導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深入領會黨中央文藝工作方針,強化大家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意識。2020年以來,黨中央部署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海的重點文學創作,包括迎接建黨百年的紅色題材創作和現實題材創作,成為引導廣大作家深入學習“四史”特別是黨史的有利時機。許多參與重點創作的作家在創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創作,一項創作任務完成,自身也成為某方面的行家,成為一段紅色歷史的生動講述者,并且為后續創作積累厚實的素材。學習和創作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使廣大作家強化了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學精品意識,明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升了參與主題創作的熱情,展現出上海文學界健康向上的氛圍。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持續推動文學創作的繁榮
上海作協認真落實九代會有關部署,以組織化推進為重要手段推動文學創作,廣泛開展扶持行動和研討活動。五年中,先后有10部作品入選中國作協重點創作項目,10人入選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扶持項目,一人入選中國作協少數民族重點扶持項目;此外,有18部作品獲得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項目資助,23部作品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文學項目資助。先后舉辦十多場高質量的文學研討會。五年來,涌現出《考工記》《一把刀,千個字》《疼痛》《心居》《封鎖》《慈悲》《回望》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在國內外的重要文學評獎中,王安憶獲得紐曼華語文學獎以及郁達夫小說獎、鐘山文學獎、京東文學獎等獎項,趙麗宏被授予法國歐洲科學藝術與人文學院院士和羅馬尼亞愛明內斯庫國際詩歌金獎,陳思和、小白分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路內、任曉雯、滕肖瀾、血紅等獲茅盾文學新人獎,安諒、清水獲冰心文學獎等,還有一批作家、作品獲其他文學榮譽。文學批評也隨著創作的持續繁榮而興盛,一支以青年為主體的評論家隊伍逐漸成型,在全國積累聲譽。
五年間,上海作協組織作家著力書寫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2018年,完成“中華創世神話”新史詩創作,用7000行新體詩、3000行舊體詩兩個版本,首次對散布于各種典籍和傳說中的中華創世神話主體內容,做了完整梳理和文學呈現。紅色題材創作經過系統的策劃、推進,更是結出碩果:為迎接建黨百年而部署的“紅色起點”紀實文學創作工程,以生動書寫黨誕生后中央機關長期設于上海、并在多個領域開展革命活動的歷程為主旨,至2020年春,先后推出第一輯《白紙紅字》《起來》《巾幗的黎明》《鏗鏘序曲》《上海早晨》《新漁陽里六號》六部長篇作品、總計90多萬字,以文學佳作為持續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生動讀本,也吸引了國內文學界的目光。隨后,上海作協又部署了第二輯十多個選題的創作,至建黨百年前夕重點推出《偉大紀念日》,其他作品將在今年下半年陸續出版。上海作家還以文學之筆發掘上海數以百計的紅色遺址的精彩故事,相繼完成三輯共200多個“紅色足跡”故事的創作,結集成《石庫門里的紅色秘密》等三本叢書出版。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在上海作家中持續推進,由此帶動現實題材特別是聚焦上海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新實踐的創作。為此,上海作協與有關部門和區合作,建立起分布城鄉各地的多個文學創作基地,機制化地推進“深扎”和有關創作,先后圍繞改革開放30周年等重大節點,推出《城中之城》《浦東人家》《上海報告》等長篇小說和報告文學集。上海作協所屬線上電子刊《上海紀實》,成為發表現實題材作品的新興平臺,并選編年度優秀作品出版《如歌的歲月》等實體書。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上海作家積極行動,以極大的創作熱情,在三個月內寫出900多首新舊體詩歌和40多篇報告文學,全景式記錄上海抗疫歷程,部分優秀作品還在《人民日報》等重點媒體刊發;稍后,幾位知名作家創作出抗疫題材的長篇紀實作品《張文宏醫生》和長篇小說《十四天》等,通過《收獲》刊發而受到關注。
三、高度重視青年文學人才的培養,積極營造上海文學事業人才輩出的局面
上海始終把各類文學人才的培養視為繁榮創作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五年來,通過實施531計劃,使文學創作隊伍保持門類完全、陣容齊整、年齡均衡的良好狀況。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老作家、中青年作家,以及專業作家、簽約作家隊伍中的優秀年輕作家,代表著上海的創作水準,這幾年通過新的作品展示創作實力,在各類有影響的文學評獎中呈現創作成就。為加大青年作家培養力度,上海作協在加強原有簽約作家制度的同時,2017年首創簽約網絡作家制度,團結凝聚起更多的優秀青年文學人才。五年間共吸納57人次為簽約作家、51人次為簽約網絡作家。紅色題材主題創作和“深扎”實踐,各種大型文學活動,都成為青年作家鍛煉能力、拓寬視野、展示形象的良好平臺。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中的文學部分,得到很好的落實,作協精選成就卓著的作家當導師,對列入計劃培養的青年作家進行一對一輔導。
上海擁有《收獲》《上海文學》《萌芽》等全國知名的文學期刊。這些重要的文學陣地都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年輕作者,也體現為全國文學發展服務的功能。《收獲》《上海文學》持續推出青年作家專輯,先后推介90余位有實力、有潛質的優秀文學青年,其中不僅有上海作者,更多的來自全國各地。《萌芽》則堅持青年作家主陣地的定位。新創辦的《思南文學選刊》,也通過重點推介優秀文學新人的作品,不斷積累聲譽。上述刊物和上海作協所屬“華語文學網”等平臺,還通過文學百校行、“黑馬星期六·上海文學新秀選拔賽”、品讀經典大賽等文學賽事、培訓活動,將初、高中和大學的文學愛好者引入文學創作、文學評論的天地。
四、厚植上海城市文學土壤,擴大文學公共服務,推動對外文學交流互鑒
五年來,上海文學工作延伸手臂、擴大范圍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由服務作家、服務創作向同時服務大家、服務社會的轉變,更深地融入上海文化建設全局,夯實城市文學基礎,厚植文學社會土壤。上海作協先后指導成立多家區級作協,完善基層文學組織體系,并為此提供了百余萬元的資金支持,推動基層文學創作、文學活動的開展。上海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以更大規模、更廣范圍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每年舉辦文學講座、閱讀輔導、詩歌朗誦等活動數以百計,涌現出多個精品文學活動。其中,由多方合作舉辦、上海作協承擔日常運作的“思南讀書會”,已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文學閱讀品牌,被譽為城市文學會客廳和文學名片。“思南讀書會”的運作模式還在全市復制、推廣,催生出多個讀書會,不僅如此,它還于近兩年先后亮相國際主流的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上海作協管理的巴金故居,成為公益性開放的最為熱門的文學博覽場館,年接待參觀者最高達37萬。除了面上的文學服務,上海作協新近還探索與多個街道、部門合作,安排系列講座、開設作家書房,開展機制性的文學服務,讓優秀的作家頻繁走進基層,把優質文學內容送到群眾身邊。
作為國際大都市、文化大碼頭,上海自覺承擔拓展對外交流、展示中國形象的使命。上海作協主辦的上海寫作計劃、上海國際文學周,在過去五年中持續擴大影響,上海國際詩歌節、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暨小說工坊等新創文學交流活動,也逐步成為“文化品牌”。上海寫作計劃成功舉辦到十多屆,近年來以“眾聲喧嘩”“想象共同體”等為主題,邀請30多位外國作家來滬生活和寫作;上海國際文學周以“莎士比亞的遺產”“旅行的意義”等為主題,邀請百余位國內外著名作家與讀者互動。上海國際詩歌節先后以“詩歌和人類的命運”“詩歌是溝通心靈的橋梁”等為主題展開詩界對談,上百位中外著名詩人相聚線下或云端,探討詩歌和詩歌創作。在疫情之前的幾年間,上海作協共接待35批179人次來自于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同行,并組織26批87人次出訪,還通過各種渠道,組織翻譯出版王安憶、陳村、趙麗宏、陳丹燕、金宇澄、路內等知名作家的作品,涉及英語、塞爾維亞語、羅馬尼亞語、保加利亞語等多個語種,加強了中外作家間的交流和中國文學的輸出。
五、深化推進作協工作各項改革,努力將作協建設成為溫馨的作家之家
五年間,上海按照黨中央和本市的有關要求,持續深化群團改革以及工作創新,確保主席團兼職比率在90%以上、理事會兼職比率在80%以上,在不增加編制和人員的前提下,增設作家維權辦公室和基層聯絡辦公室,細化和優化作家服務工作,繼續破除“四化”、增強“三性”。上海作協已逐步建立起長效機制,服務基層文學組織,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進行溝通,并指導其建立各自的文學組織、開展文學創作和工作服務。對新文學群體的聯系得到強化,與中國作協有關部門合作,建立以網絡文學作家為重點的培訓基地;除首創網絡作家簽約制度之外,還率先開展為網絡作家評定職稱的工作(2018年啟動評定中級、2020年開始評定高級),各種重點創作活動均安排網絡作家參與。為充分體現對網絡文學的引導,上海還與中國作協有關部門合作,舉辦網絡文學20年20部佳作評選、慶祝建黨百年全國百家網站百部精品推介活動。作協機關優化內設機構和人員安排,增強工作人員服務會員、服務基層、服務社會的能力。
上海作協所屬單位也圍繞文學這個核心,拓展工作領域和深度。“作家書店”2018年春重修開張,成為作協新的對外服務窗口,努力建設作家愛來、讀者愛逛的文學家園,先后開展百余場文學活動。作家俱樂部公司創立機制化平臺,推動作家作品向影視、戲劇等其他藝術門類的轉化,已有多部作品通過這一自有平臺實現轉化,登上熒屏、銀幕和舞臺。
上海作協自身發展的同時,加強與兄弟省區市作協的交流合作。2018年8月,順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戰略實施,發起與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作協建立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三年間各方一起努力,互相參與文學活動,合作組織專題采風,共同交流工作經驗,聯盟效應日漸顯現。上海作協與新疆作協在中國作協牽線下開展的結對子活動,堪稱兩地合作的成功案例,每年有20位新疆各民族作家來上海參加為期四周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