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我來了》:資深校長的育兒溝通術
問:肖校長您好,又是一年開學季了。一到開學,特別是作為一年級新生的家長難免焦慮。您建議在開學前家長和孩子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答:新學年開學季,小學一年級學生和家長一般比較興奮。要說開學前的準備,書包文具之類的準備自然不在話下,更多的應該是心理上的準備。家長要用平常之心來對待孩子邁進小學,既不要無所謂,也不要給孩子過高的期望與壓力。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怎么做心理準備的。對于很興奮的孩子,家長要告訴他們,學習是會遇到困難的,讓他們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對于不愿意上學的孩子,家長要告訴他們,上學并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樣可怕,學校里除了學習還會有許多有趣的活動,會遇到一些可以一起玩的朋友。
問:可以說現在親子關系很大的一個“敵人”就是作業輔導,您覺得家長應該陪孩子寫作業嗎?如何培養孩子寫作業的良好習慣?
答: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的人是家長,而不是老師,家長陪孩子是一種責任。家長陪孩子寫作業,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是怎么陪的問題。家長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可以自己看看書,或是在孩子身邊工作、做家務,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就為孩子解答。而不是孩子做作業,家長看電視、玩手機。家長一定要記住,身教遠遠勝過言傳。
問:那您認為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家長最需要關注孩子哪方面的發展?
答:我認為小學低年級階段家長最需要關注的是孩子的習慣、修養、性格、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而不是分數。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說的就是這些內容,一個小學生在低年級階段打好了習慣、修養、性格、態度和方法的基礎,不愁他長大后不能成為對家庭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問:現在統編教材對課外閱讀非常重視,都說得語文者得天下,但是有很多家長都在苦惱孩子不愛讀課外書。在小學階段,您覺得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答:語文在學生成長時期的作用,確實很重要。孩子不愿讀課外書,責任不在孩子,在家長。家長要孩子讀課外書的時候,往往會有一些很直接的功利性目的。要孩子背唐詩啦!學會識字啦!學會復述書里的故事啦!甚至要寫讀后感!......這樣下來,孩子就不愿意了。玩是孩子的天性,要讓孩子覺得讀課外書,也是一種玩,一種安靜的、高雅的玩。這樣,他就會在玩中讀課外書了。
孩子讀書的習慣,要從幼兒園時期開始培養。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屬于他的書架,帶孩子去挑選他喜歡看的書,不強迫他閱讀我們認為有用的書,從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開始。另外,家長也要以身作則,陪孩子一起讀書,一起討論分享,讓閱讀變成一件愉悅的事情,而不是完成任務。
問:目前,家長們最關注的熱點就是“雙減”政策,寒暑假和周末孩子們都不能參加校外學科類培訓班了。有的家長支持,認為應該給孩子減負,有的家長擔憂孩子不校外補習,學習跟不上。您怎么看待這個政策呢?
答:我是舉雙手贊成“雙減”政策的。2006年我就寫過一篇文章《優秀成績不是靠課外補習獲得的》,收錄在我的《教你如何讀高中》那本書里。補習對學生的傷害是無形的,也是有形的。學生的很多好的意志品質和學習品質,已經在年復一年的補習中慢慢消磨掉了。這種消磨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其過程家長是看不到的,是無形的。但結果家長是可以看到的,是有形的。還有的把學生補得厭學了,補得一切學習都依賴老師了,完全沒有主動學習的動力了。比如幼升小銜接班補習,上小學一年級新課,是有害而無益的。補習所上的新課,開學的時候,學校老師還要講授一遍,對學生來講完全是浪費時間。如果學生第一遍就能學習好,是根本不需要先上一遍的。如果第一遍沒學習好,第二遍學習時又似是而非,也沒有用。
問:在“雙減”政策之下,還有“5+2”的學校課后托管政策。有些家長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就不用管了,您作為校長和家長,您怎么看家校共育的問題?
答:“5+2”課后托管政策是國家出臺的惠利于學生,也惠利于家長的好政策。但是,把孩子交給學校,家長就不用管了,這個觀點我不敢茍同。相信大部分家長也不會放心。家校共育,家在前,校在后。學校教育永遠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反過來也一樣。
在雙減政策之后,教育部又明確了課后培訓的學科與非學科之分,家長要知道課后托管不是課后培訓,如果有一些培訓的內容,也只能是體、音、美之類的非學科培訓內容。所以課后的托管不是學習,家長要根據自己對學生的要求選擇課后托管還是不托管,這個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問:是什么契機激發您創作這本寫給小學生和家長的書的呢?您希望讀者從這本書中得到什么?
答:創作《小學,我來了》這套書起源于四五年前上海一位讀者給我的來信,這位讀者也是一位老師,那時候她的孩子幼升小,很焦慮,在書店里找不到一本可以指導小學生上學的書,供她和孩子共讀,她無意中買到了我的《如何教你讀高中》,覺得我的那本書里有很多教育思想,與她比較接近,于是她就給我寫信,希望我也給小學生寫一本這樣的書。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留意收集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一些問題,然后逐漸整理。我整理小學一到六年級的240個可能遇到的問題,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問題出來了,采取什么形式寫作才能讓家長和小學生愿意讀?讀完書之后又有一定的收獲?這確實也困擾了我很久,我與很多小學的老師、班主任、家長、校長在一起,討論怎么樣寫出這樣一本書。我曾經想約一些志同道合的校長或者是小學老師共同來完成這本書的寫作,但是當大家真正開始動筆的時候,就覺得給小孩子寫書太難了,說什么,怎么說都要斟酌。
后來我的外孫女在我身邊天天問我這個為什么,那個為什么,我一下子找到了靈感,為什么不就寫一寫我和外孫女的對話呢?這樣的形式和內容可能更易于小學生和學生家長接受。
這本書能夠寫出來,除了感謝那些與我一起討論問題的校長、老師、家長之外,最要感謝的還是我的小外孫女,是她的那么多“為什么”“怎么辦”才讓我下筆完成了這本書的寫作。
我希望家長和孩子讀完這本書后,都有所收獲。希望家長對于小學生的成長,能夠改變一些我認為不太適合的教育方式。我做了十幾年校長,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家長,但多數家長都在意孩子的分數,忽略了從孩子日常的行為中對孩子的性格、習慣、修養、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培養。我希望家長能夠在這些方面有所改變。對孩子來說,我希望他們讀了這本書能夠知道怎么與家長、老師和同學相處;能夠自己學會解決學習、生活上的一些問題;學會勞動;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等等。
受訪者簡介
肖信斌,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曾任湖北省天門中學校長、武漢大學附屬學校校長。致力于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倡導并實踐讓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辦學理念。著有《教你如何讀高中》《教你如何讀初中》《陪讀》等。
(文中圖片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