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維亞《鄙視》:女性主義浪潮下,男性對婚姻反思尤為重要
相愛是最普通不過的事,為什么會變得越來越難?意大利國民作家莫拉維亞的代表作《鄙視》,就探討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部寫于上世紀50年代的小說中,莫拉維亞用犀利的筆觸,揭示了經濟發展時期的夫妻關系。
今年7月,讀客文化推出了《鄙視》的中文版,書中對于脆弱的現代婚姻以及愛無能的描寫,擊中了不少對婚姻愛情既感到期待又感到迷茫的年輕人。
8月21號,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作家翻譯家黃昱寧和《上海書評》主編鄭詩亮做客上海幸福集薈書店,和讀者一起分享解讀這部小說,并探討了女性主義浪潮下,男性對于現代婚姻制度的思考。(左起)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作家、翻譯家黃昱寧和《上海書評》主編鄭詩亮在上海幸福集薈書店與讀者分享閱讀《鄙視》。
(左起)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作家、翻譯家黃昱寧和《上海書評》主編鄭詩亮在上海幸福集薈書店與讀者分享閱讀《鄙視》
這本書講的是現代人的“愛無能”
在中國知名度并不算高的莫拉維亞,其實在意大利擁有極高的文學地位。他不僅與卡爾維諾、夏俠并稱為“意大利文學三杰”,還曾15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其文學作品也多次入選意大利的語文教材,是名副其實的意大利國民作家。
《鄙視》是莫拉維亞的代表作之一,寫的是婚姻危機,講的是現代人的愛無能。書中描寫了一對非常相愛的夫妻,結婚兩年后兩人的關系悄然發生變化。丈夫莫爾泰尼在金錢、理想和婚姻面前節節敗退,他將工作的目的視為滿足妻子的物欲,貸款買房,為月供焦慮不已,為了還貸,他接受了一份自己很不喜歡的編劇工作。妻子的鄙視成了對他而言最大的懲罰。
為什么婚姻中會出現不對等的身份,為什么有些人無論如何努力還是無法維護婚姻的穩定?這是莫拉維亞在書中試圖探討的問題。該書后被法國新浪潮導演戈達爾翻拍成《蔑視》,成為影史標桿。
《鄙視》寫于20世紀50年代,但《我的天才女友》譯者陳英卻說這本書“卻特別貼近當今中國的生活”。在經濟發展時期,社會在不斷變化,夫妻關系也不斷受到外部力量沖擊,“莫拉維亞用犀利的筆觸,揭示了經濟發展時期的夫妻關系,也細致入微地描寫了里卡爾多的內心世界,以及人喪失尊嚴,淪為工具的過程。”
這與當下中國年輕人的狀態不謀而合,在傳統與現實的沖突中掙扎,大家普遍會感到迷茫焦慮,也常會感到價值感的缺失。閱讀莫拉維亞,就是閱讀我們的時代征候。
“我們需要閱讀莫拉維亞,不僅因為他本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也因為他的小說充滿著對現代社會的深刻洞察。”《鄙視》的責編夏文彥表示,莫拉維亞看似批判的是迷茫、冷漠、愛無能的現代人,但他要批判的其實是將人異化的資本。如莫拉維亞自己所言,“作家的任務就是要揭示現代人怎么變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是他自己的目的本身了。”
《鄙視》
男性對婚姻的反思尤為重要
三位嘉賓反復提及這樣的觀點:“在女性主義浪潮下,男性對婚姻的反思尤為重要。”莫拉維亞作為一位男性作家,在《鄙視》中刻畫了典型的丈夫形象,把殘酷的婚姻真相揭開給讀者們看。
鄭詩亮在開場時就提到,《鄙視》的故事中,男主角通過第一人稱敘事,講述了一樁破碎的婚姻。而恰恰是男性第一人稱的敘事,將男主人公的虛偽和軟弱展示得淋漓盡致。這本書和當下女性主義的閱讀潮流,意外地產生了對話,也從側面驗證了婚姻在被女性主義不斷地沖刷洗禮中,男性對婚姻的反思尤為重要。
“男權社會下,受害者不只是女性。男性面對來自社會、來自家庭的過多的要求,也是會不堪重負的。”黃昱寧很贊同這個觀點。她提到,現在很多人在用言語攻擊一名男性時,經常會說“你是不是一個男人”。
“這其實也是一個壓迫男性的問題。男女之間應該真正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但這其實是很難的。”黃昱寧說。
“《鄙視》是一本70多年前的意大利作家寫的文學經典,但70年后中國的年輕人看完也會覺得感同身受。”梁永安剛看完這本小說就覺得特別好,“《鄙視》是一本未來之書,它包含了對當下各種社會問題的思考,看完后我們會重新思考在這個迷離、失望、經歷彷徨和各種失望的社會中,我們的愛情婚姻該何去何從,我們的安居之所又在哪里?”
他認為,這本書中也可以看出,男性還沒有看見女性身上巨大的可能和價值,“工業革命以來,男性進步遠遠趕不上女性。在女性主義思潮崛起的當下,男性更要充分尊重和認識女性的價值。”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說不想戀愛只想搞錢,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愛無能了?”面對讀者的這一提問,黃昱寧回答,人肯定永遠對愛有需求,但現在的年輕人因為各種社會壓力不敢愛了。雖然順勢而為是一種聰明的做法,但她還是覺得要有一點點抵抗,這樣的“不妥協”會讓我們的生活質量更高些。
“其實《鄙視》這本書里的情節,就可以拿來回答這個問題。書中的丈夫即使身為比較體面的電影編劇,也免不了被自己的老板PUA。不僅如此,丈夫因為房貸而產生了巨大壓力,雖然他沒有說出口,但卻在心里默默把‘買房’這件事怪罪到自己妻子頭上。”黃昱寧認為,當精神世界被物質世界過度擠壓,我們就很難再以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我們的愛人了。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以理性對待愛情,但其實他們只是不敢去愛也不知道怎么去愛。在愛情中他們會計較誰付出的更多,計算這樣去愛到底劃不劃算,但愛情本就不能完完全全用理性去衡量。而這也是《鄙視》更深刻的內涵,相愛這件看似普通的小事,確實因為人被資本異化,而變得越來越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