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第一課》: 打造剛需+差異的童書暢品
受訪人:關航(歪歪兔童書館內容研發部副經理,編輯主管)
采訪人:孫玨(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
這套歪歪兔童書館出品的“幼小銜接第一課”從選題策劃到上市,耗時約1年時間。中間經歷了文稿推翻重寫、數次全盤更換排版設計的過程。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市后3個月就取得了800多萬碼洋的銷量。
做這套書的前期策劃過程,經歷了哪些步驟?
一到暑期、開學季,大家都在說“幼小銜接”,甚至有家長為此非常焦慮,買書、報班,生怕孩子“銜接”不上??墒?,到底什么是“幼小銜接”呢?該不該做?做的話,要做什么呢?帶著這幾個問題,我開始研究市面上相關書籍,問有“幼升小”孩子的朋友需求,問做小學老師的朋友看法。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問二三年級的孩子和家長,他們現在存在什么問題,用實際的經驗來倒推需求,更真實、更有說服力。研究一圈下來,我發現,除了大家都留意學科知識的準備,拖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這類習慣問題、和同學相處的社交問題,還有怕失敗、不愿接受批評等逆商問題被提及最多。上述問題,都屬于情商培養范疇,市面上的幼小銜接類書籍鮮有涉及,是一個空白點。歪歪兔成立十幾年來,情商培養類童書一直是“王炸”產品,所以,這類題材我們會做得更專業、更極致。于是,我們敲定了3+1的組合模式,即3冊學科知識準備,分別是數學和思維、拼音和識字以及閱讀和表達,和1冊心理和習慣培養,全方位助力孩子的幼小銜接。
這套書與同類書的差異點是什么?
學科知識的3冊,我確定框架和知識點后,請了一位文字編輯來填充。但后來我幾乎全部修改了一遍,主要是知識點的難度、表述的嚴謹性和兒童的趣味性問題。這些都是這套書與其他同類書最大的區別。我們要做的絕不是“軟教輔”。提煉出的入學必備知識點不代表可以直接放到書中去。我們一向不提倡“提前學”,更不提倡死記硬背知識點。所以,這套書的呈現形式是圖文結合,題目也都是游戲題,能有效培養學習興趣、打開思維。
具體創新點舉個例子?
關于拼音與識字,這套書做了小創新。大多拼音教學書都是先一個一個地把所有的拼音字母都學完,再去學拼讀。其實,拼音只是識字的工具,學習它的目的是要快速拼讀出漢字。所以,我們設置成先認識聲母再認識單韻母,然后拼讀漢字,之后再去認識復韻母,再拼讀,對孩子來說更簡單。此外,心理和習慣培養1冊,把孩子入學前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都囊括進去。大到習慣培養、社交、逆商,小到如何選擇書包、調節桌椅高度,全都找得到。還有一個板塊是專門給父母的建議,例如提前幫孩子調整作息,如何處理分離焦慮等。從上市后的銷售情況以及讀者反饋也能證明,這個組合模式是正確且受歡迎的。
差異點要怎么找?
“幼小銜接”是剛需品,這個主題一出來,總會有用戶愿意為此買單。但同類書那么多,如何使自己的書讓讀者愿意購買呢?這就需要挖掘差異點。差異點一定要分清是“真差異”還是“偽差異”。以這套書為例,它的插畫、版式設計都很精美,花了很大力氣去做。但如果我們以“最美幼小銜接書”來做差異點,這就是“偽差異”。因為大多購買這類書籍的用戶目的是做入學準備,而不是欣賞圖畫。
為何功能性的書往往缺乏美感?
初期,我們就確定了“千萬不要設計得像教輔”的思路。一套新書拿到手,決定讀者對它的第一印象的,不是具體的文字,而是它的色彩、版式、質感。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潛意識里會推動你去深入閱讀這本書。所以,即使這套書的功能性比較強,也不能弱化設計感和美感。抱著這種態度,我們耗時5個月,換了4個美編,設計了4種內文編排風格,6套封面,才呈現出現在的樣子。
出版后,采取了哪些營銷措施?
這套書的目標讀者是準備入學的孩子,所以我們把上市時間選在了今年4月底。先預熱2個月,到了暑期,距離入學的時間很近了,大家的需求也就顯現了,而我們的書剛好可以提供幫助。
這套書因為它的剛需性,我們決定找達人帶貨。這套書的主要發力點在抖音。先是像王小騫這樣的短視頻帶貨,一下子讓書沖進了抖音好物榜第1,讓大家知道有這么一套好書;然后再找對標的素人媽媽、老師這種類型的主播繼續保持熱度,目前已經達到800多萬碼洋的成績。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編輯,遠遠談不上“作者影響力”。但我也會用歪歪兔的品牌賬號在短視頻平臺、電商平臺、公眾號、家長群等發視頻、做直播,就像朋友聊天那樣,給大家講解這套書、介紹實用的育兒方法,效果還不錯。只要真誠、書真正能給讀者帶去幫助,它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