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顆豆粒一塊田》:童心的清淺與深刻
兒童文學特別是低幼兒童文學,是把世界的龐雜混沌寫進無邊純白的創作。
賈為的《三顆豆粒一塊田》圖畫書出版了,作為賈為的好友,我有幸了解這本圖畫書的“臺前幕后”:“小四方”是《三顆豆粒一塊田》這本書中的小主人公,是故事敘述者“我”,也是作者現實中的小兒子;現實生活中小四方是個能干的娃娃,他會和面做蛋糕,會用小肚皮去暖受涼的小鵝,會給媽媽抹肥皂洗腳,有極溫軟天真的心……
讀完《三顆豆粒一塊田》后,我更加深切地相信,兒童文學特別是低幼兒童文學,是把世界的龐雜混沌寫進無邊純白的創作,是因表面簡單而內部困難的創作,它并非虛構一個讓孩子閉眼去看的虛妄世界、閉耳去聽的虛無道理,不是超越兒童本性地去“教訓”,而是能夠最大程度地呈現符合孩子認知的世界理解,呈現理想的童心與現實的生活可以完美結合、互相映照的可能性,既滿足兒童的求知欲,又滿足兒童真與愛的天性,同時還啟發兒童的想象和思考。
《三顆豆粒一塊田》寓深刻的生命美育,于平常如話的清淺故事。賈為用簡單溫暖的語言,講述了祖孫兩人一起播種耕作的田園生活,“小四方”和爺爺、鄉村動植物們相互陪伴成長的故事。故事通過薺菜、蒲公英、田埂、菜畦、泥巴、小鵝、麻雀、喜鵲、布谷鳥、黃瓜架、玉米……這些鄉間動植物意象的使用,還原了在城市化的社會進程中逐漸消失的土地田園美景,再現了鄉村生產勞作的樂趣,表現了人與土地的親近信賴。在點豆、出苗、爬藤、長瓜的植物種植過程中,小鵝長成大鵝,爺爺生病住院,小四方代替爺爺給卷了葉子的黃瓜澆水,暗示了萬物生長自有其時的規律和生命盛衰更替、責任代際傳承的必然。
盡管人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自身力量不斷強大,但人與自然之間并不是統治與征服的關系,自然不是被動存在的,也不是人類的跟隨者,《三顆豆粒一塊田》中以土地、四季、植物為代表的自然是具有主動性和主體性的自然,它們有不可更改的獨立性、豐富有趣的內在性,只有人類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地去從事勞動,自然才會予人饋贈,與人和諧融洽相處。
《三顆豆粒一塊田》在按時間順序展開故事的同時,還十分巧妙地容納了關于諸如“谷雨前后,種瓜點豆”的農事經驗、“點、嗖、啪”的勞動技巧、“好好吃飯,種田不容易”的生活感悟、“三顆豆粒一塊田”的生命哲思等豐富的內容,給清澈的故事溪流中加入有質感的游魚、水草、石塊,使故事輕盈和重量同在,既有幼兒好理解的故事層面,又有經得起重讀推敲的文學內涵。
一方面,故事中的生活內容、場景、認識、感情,與賈為本人的真實生活吻合,甚至主人公的名字“小四方”就是她現實中孩子的小名;另一方面,她不是刻意地附身兒童,而是心在萬物萌芽的低處,抬頭仰望處都是陽光和夢幻。借由這樣的真實真誠,她巧妙地把成人世界的已知性認知與兒童世界的未知性想象結合,故事簡單易懂,語言平實溫暖,折藏在故事里面的意義空間卻廣闊巨大。正如“三顆豆粒一塊田”標題的哲理所示,這個三言兩語的小故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將會在孩子們的反復閱讀中生長出它豐富龐雜的枝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