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文學書寫 ——顏同林對談歐陽黔森
近日,長篇報告文學《江山如此多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此次研討會系中國作家協會慶祝建黨百年系列研討會之一。《江山如此多嬌》情思飽滿、大氣磅礴,書寫了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貴州所走過的奮斗之路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以文學見證時代,報告文學無疑是一個時代的真切回響。為深入了解《江山如此多嬌》這部作品,本刊編輯部特邀貴州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顏同林與該書作者、貴州省文聯主席、貴州省作協主席歐陽黔森對談,以期從作品背后的故事及其文化蘊涵出發,共同探討當代報告文學的創作潛力與使命擔當,以及貴州文藝創作的發展方向。
“在這場人類反貧困史上的偉大實踐中,作家絕對不能失聲、缺席”
顏同林:正如圖書的封面所見,《江山如此多嬌》既屬于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向人民報告——中國脫貧攻堅報告文學叢書”,也是中國作家協會“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作品之一,這三條信息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全國同類報告文學的水平和風向。作品入選這三個方陣,從不同層面也涉及您的創作背景、初衷與緣起,請您講述一下從創作到出版背后的故事。
歐陽黔森:貴州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烏蒙山區、武陵山區都在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內。從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以來,貴州省9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92萬人如期完成易地搬遷任務,減貧人數、易地扶貧搬遷人數,可以說均為全國之最。
在這場人類反貧困史上的偉大實踐中,作家絕對不能失聲、缺席。這幾年,我走遍了貴州的山山水水,與老百姓們促膝談心,從他們一張張笑臉中,真切感受到黨中央的政策和精準扶貧思想深入人心。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些英雄就是那些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千百萬黨員干部。
長年在脫貧攻堅一線采訪,感動和震撼無處不在。我看見,哪里有貧困,哪里就有黨旗在飄揚;我聽見貧困戶由衷地說,辛苦了共產黨,幸福了老百姓;我見證了扶貧干部的誓言:我們的辛苦指數,就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正是因為這些直接撞擊我的胸口,使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的對象,方才有了動心用情的記錄和書寫。
顏同林:您深入貴州基層,廣泛開展調研、訪談,真正在脫貧攻堅歷史現場寫真故事、真扶貧,作品也因此呈現出強烈的現場感與歷史感。同時,作品中不乏用數據說話,用事實作證,特別是從不同階段的數據中,能真正看出變化。您如何做到多事實、多數據與作品文學性的平衡呢?
歐陽黔森:報告文學作家一般很不愿意運用數據,大家普遍認為,數據用多了,文章會枯燥乏味,但數據同時也具有說服力,關鍵在于你如何運用。我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第一線海量地采訪人物、采訪事件,并追尋存在的問題,然后在解決這些問題的舉措當中,恰當地用數據說話。從資料當中摘取的數據,是不可能鮮活的。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絕不用別人提供的資料和數據,我必須眼見為實。只有從鮮活的故事中提煉出的數據,才會既增強文章的現場感、真實感,同時還支撐了所涉及問題解決的可靠性。
比如電視連續劇《花繁葉茂》雖然是根據報告文學《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改編的,但播出時在同時段收視率排名第一,在年輕人為主的視頻網站上,評分也有9.4分。可以說,一部反映脫貧攻堅主題的作品,獲得這樣的收視率,無疑是其中鮮活動人的故事感染了觀眾。
“要寫好一篇報告文學,必須用心、用情、用功”
顏同林:面對脫貧攻堅中的復雜局面,您沒有面面俱到,而是精選典型區域、人物和事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擴展。可以說,全書在空間上俯瞰了貴州的城與鄉、過去與現在,凸顯了脫貧攻堅戰中的“貴州模式”和“貴州樣板”。您認為,對于時代大主題的書寫,要怎樣選擇合適的切口呢?
歐陽黔森:就這個問題,我想借用北京大學陳曉明教授對《江山如此多嬌》這部作品的看法來回答——“大題小作、大道至簡、大局有序、大情顯實”。他認為這部作品有大主題、大道理、大情懷,同時也是寫實的。報告文學本來是以敘事為主,但也要在敘事中寫情,而這種“情”是用事實來描寫、用現場感來表現的。
創作這部報告文學,我用了4年時間,嚴格遵循“眼見為實”的創作原則,可以說,我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數字,都是真實的。我相信,這也正是作品大主題、大道理、大情懷的來源。
顏同林:黨的十八大以來,作家們充分發揮報告文學的文體優勢,真實、廣闊、多維地反映現實生活,在講好中國脫貧故事、塑造時代新人、描繪農村變革等方面大展身手。您原來主要是寫小說、散文、詩歌,并從事影視劇創作的,近年來也創作了多部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是什么原因讓您“跨界”創作?您如何駕馭報告文學這一文體,并在脫貧攻堅主題上有了突破?
歐陽黔森:報告文學這一文學表達樣式,在反映現實生活上,有著它獨特的優勢。它的特點是非虛構,強調真實性、現實性、當代性、文學性。前些年,我大多從事虛構類文藝創作,對于非虛構作品的創作,我是非常謹慎的,不敢輕易入手。這幾年,我開始報告文學的創作,主要因為目睹了在這場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中,那些奮斗在一線的黨員干部們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故事,這些始終感動著我。可以說,每一次采訪,就是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在我看來,要寫好一篇報告文學,必須用心、用情、用功。如果一個作家不深入生活,不扎根人民,不到田間地頭,就創作不出一部好的報告文學作品。換句話說,不到一線去,怎么能感受到那些動人的故事?一個作家,如果你自己都不感動,你的作品如何能感動人?
“人民是文藝作品最好的裁判員,文藝創作必須雙腳踩在大地上”
顏同林:《江山如此多嬌》無論從作品主題還是創作方式上,都扣準新時代文藝的主旨,展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時代精神和光榮使命。歸結到一句話,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文藝創作導向。您如何理解這一歷史使命?
歐陽黔森:人民是文藝作品最好的裁判員,文藝是否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傳之有方”,關鍵是看能否經受住人民的檢驗。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是新時代每一個作家必須遵循的準則。因此,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講好中國故事,書寫時代精神,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才能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顏同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全國各地現今正呈現一片火熱的鄉村振興圖景,貴州也是如此,鄉村旅游、紅色文化等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面對不同的時代風貌,文藝工作者應如何扛起書寫時代的歷史使命?未來您將如何繼續引領貴州文藝創作?
歐陽黔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這里的中華文化,就包括貴州的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既是文化軟實力、競爭力,也是生產力。尤其在時下做好有效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的階段,更應發揮文化賦魂的作用。所以,作為文藝戰線上的戰士,我們要緊貼時代脈搏、增強精神力量、抒寫時代之聲,為推動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奮發有為。
文藝創作必須深入下去,只有雙腳踩在大地上,才能出精品力作。未來在貴州文藝實踐中,我們將積極推動文藝“沉下去”,組織文藝工作者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送歡樂下基層”等主題實踐活動和文藝志愿服務,建立完善創作采風、服務基層常態化機制。同時,引導文藝工作者深切感受中國人民追夢、筑夢的火熱實踐,從中汲取營養、錘煉品格,深化與人民群眾的感情,真正把理論修煉和實踐鍛煉落到實處。
總之,我們要積極把創作出的優秀文藝作品呈現給人民,把最好的精神糧食奉獻給人民,進一步提高文化供給質量,講好中國故事、貴州故事、人民群眾的幸福故事。
(本文由文靜、余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