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田雁寧:不忘初心,為人民創作是我一生的追求
作家田雁寧
6月22日上午,在成都西邊一個社區,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到作家田雁寧。這位有著傳奇色彩的作家、編劇說:“202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日子——這一天的到來,意味著中國人民正站上新起點、啟航新征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往無前、乘風破浪。在這樣的時刻,我作為大巴山紅色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作家,感到無比自豪。”
創作初心:用長征精神來寫作
田雁寧從事文學創作至今已四十年,作為一位勤奮耕耘、聞名全國的知名作家,他表示,“大巴山之巔,寄托著長征精神;大巴山腳下,是我生命的新起點。”
“我是作家,作家的根基在人民,越接地氣,根基扎得越深。我的創作初心,是用長征精神來寫作。”田雁寧告訴記者。
1953年生于四川省開江縣一個教師家庭的田雁寧,1970年赴開江縣鄉村插隊務農,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1年畢業于達縣師范學校中文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都市放牛》《無法悲傷》,小說集《小鎮風情畫》《巴人村紀事》《田雁寧文集》(5卷本、12卷本),《雪米莉真品集》(4卷),散文集《我的情感傾訴》,小品集《田雁寧小品文集》等數百萬字作品,小說《小鎮人物素描》《大刀》分別獲四川省第一、第二屆優秀作品獎,《牛販子山道》獲1987年《人民文學》《小說選刊》文學作品獎及全國1987年-1988年短篇小說獎,《嗩吶,在微風里吹響》獲第一屆《青年文學》獎,《巴人村紀事》獲第二屆《青年文學》獎。田雁寧不僅多產且作品獲獎無數,許多作品還被譯為英、法、日文在海外出版。
被問及多產的秘密,田雁寧說:“我是以實現作品的思想性、文學性、時代性高度統一來創作作品的。”
回憶傳奇:四川造“雪米莉”曾風靡10年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叫“雪米莉”的作家寫的女性系列小說,曾風靡全國書攤:《女老板》《女特警》《女酋長》……“雪米莉”也因此成為通俗文學、暢銷書的代名詞。但鮮為人知的是,“雪米莉”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制造這股“雪米莉”旋風并帶頭將小說創作搞成生產作坊的,就是四川作家田雁寧、譚力。
田雁寧坦言,“雪米莉”系列作品開啟了他作為作家的另一面藝術人生。
田雁寧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純文學作品銷量直線下降,金庸、瓊瑤等人的通俗讀物盛行,一直以文學為榮的年輕作家感到了失落。“于是,譚力寫了《從明星到死囚》,我則創作了‘雪米莉’系列第一部作品《女帶家》。我的初稿12萬字,給了一個成都書商,譚力10萬字的《從明星到死囚》給了另一個書商。書商希望每部小說都能擴展到20萬字,我用7天時間趕寫了8萬字,譚力也很快完成擴稿。”田雁寧回憶道,“結果,《女帶家》開印80萬冊,很快被搶購一空,
展望未來: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很高興,作為一個作家,見證中國共產黨100周歲生日。”在采訪中,田雁寧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在大巴山成長,大巴山的紅色土壤養育了我。現在我也經常回大巴山,到那里去尋找創作靈感。”
田雁寧筆耕四十年,是一位多產作家。他除了創作小說,還創作大量詩歌和賦。他和譚力、李明泉等一批作家的出現,被中國文壇譽為“川北的崛起”。他們的母校改為四川文理學院之后,還設立了四川巴山作家群研究院,專門研究推廣他們的作品,達州因此成為許多文學青年的向往之地。
為了擴大視野,田雁寧曾在北京客居二十年,他舍不得巴山蜀水,2019年又從北京回到了成都。今年,已經68歲的田雁寧,依然保持創作激情,幾乎每天都要寫詩作畫,積極進行文學創作。
目前,田雁寧正在成都籌備拍攝電視劇《紅透大巴山》。“這是一個紅軍在大巴山為人民求解放英勇犧牲的故事。劇本是我和著名編劇佳云創作的。紅軍那股信仰的力量,有我一直渴望表達的高尚情懷。為了還原紅軍在大巴山的真實情景,我多次去實地體驗生活。與其說是為了創作,不如說是一種生命的體驗,這讓我對當年紅軍‘為有犧牲多壯志’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切的體悟,更深入的了解。我時常陷入思考,在建黨百年這樣的時間節點,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文藝作品?當然是有社會責任、有是非觀念、有思想引領的良心之作。”
田雁寧還披露,32集大型電視劇《大東郊激蕩歲月》,正在成都市成華區的支持下積極籌備拍攝。為了這部劇,他們在龍潭產業園區云城設立公司,并將建立作家、畫家、書法家工作室。在家鄉實業家的支持下,田雁寧對拍好中國故事充滿信心。
《大東郊激蕩歲月》是一部反映成都大東郊改革開放歷史巨變的大型電視劇,由田雁寧團隊編劇、成都市成華區雁陣集團投入拍攝。這部列入國家重點現實題材扶助項目的電視劇,已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示,即將投入拍攝。
展望未來,田雁寧依然激情四射:“不忘初心,為人民創作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追夢路上,我也在不停思索,需要再一次出發,為黨和人民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